•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遼寧省文物局專家組組長、紅山文化研究專家郭大順說,隨著文物收藏熱升溫以及收藏市場不斷開放,盜掘倒賣文物犯罪形勢日趨嚴峻。此次公安部督辦案的偵破,將對涉文物違法犯罪活動產(chǎn)生強大的震懾作用。
       
     您當前的位置 : 國內(nèi)新聞>

    斬斷伸向文物的黑手——遼寧追回1100多件文物

    海口網(wǎng)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5-05-27 01:43

      至今唯一完好無損出土的紅山時期彩陶雙系罐、紅山時期代表圖騰玉豬龍、展現(xiàn)五千多年前人類高超打孔技術的勾云形玉佩、流光溢彩的遼代三彩釉子母獅形硯滴、雕工精密的元代牡丹龍紋金釵……一件件國寶級文物,靜靜地躺在展示柜里。

      “如果不是專案的告破,這些珍貴的文物很可能已經(jīng)流落民間,甚至流失到海外。”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遼寧管理處處長張桂蓮說,“這次追回的文物從新石器時代到清代都有,很多文物是首次發(fā)現(xiàn),填補了多項考古空白。”

      今年上半年,在公安部指揮協(xié)調(diào)下,經(jīng)文物保護部門全力協(xié)作,以遼寧省朝陽市公安局為主組成的專案組艱苦偵辦,歷時9個月,終于偵破這起案件,抓獲犯罪嫌疑人175人,摧毀盜墓、倒賣文物犯罪團伙10個,追繳文物1168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25件(套)。無論是抓捕人數(shù)還是追繳文物數(shù)量,都創(chuàng)下新中國成立以來數(shù)量之最,堪稱“共和國涉文物第一大案”。

      循線追蹤,龐大犯罪網(wǎng)絡浮出水面

      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據(jù)考古學家介紹,紅山文化距今已五千多年,是中國已知出現(xiàn)最早的文明。玉器使用和喪葬禮儀是紅山文化的一大特點,已發(fā)現(xiàn)一大批造型別致、精工雕刻的玉器,包括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出土文物引發(fā)的轟動效應,也吸引了一批不法之徒的貪婪目光。

      2014年開始,牛河梁來了不少外人。有的詢問農(nóng)產(chǎn)品價格,有的自稱是收藏家和學者,有的則成天泡在村里賭博……這些人身份各異,但有一個共同特點:有意無意間,都在打聽有沒有“片子”。

      所謂“片子”,就是指農(nóng)民耕地時挖出來的破碎陶片。

      同時,在牛河梁遺址保護區(qū)外圍區(qū)域出現(xiàn)了探挖痕跡。不久,保護區(qū)內(nèi)的6號、12號遺址地點也發(fā)現(xiàn)幾個探坑。此外,建平縣的遼代古墓葬被盜掘……越來越瘋狂的盜掘,使得眾多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積石冢群文物本體和原歷史風貌遭到嚴重損毀,對紅山文化遺址破壞極大。

      “這些探坑的出現(xiàn)絕非偶然,背后可能有重大案情!”發(fā)現(xiàn)情況的朝陽市公安局組成專案組,開始偵查。

      經(jīng)過近一個月調(diào)查走訪,專案組發(fā)現(xiàn)了一個活動于朝陽及周邊省市的盜掘古墓團伙的蹤跡。偵查顯示:這個團伙分工明確,有的團伙成員使用專業(yè)工具和專用通訊設備進行踩點、盜掘,有的則游走于地下文物市場兜售文物,與其他團伙彼此勾連。抓還是不抓?一個兩難的問題擺在了專案組面前:如果立即抓捕,難免會打草驚蛇,讓其他犯罪嫌疑人逍遙法外;如果不抓,盜墓團伙隨時都可能繼續(xù)作案,并倒賣手中的文物,國寶面臨流失的危險。

      經(jīng)過反復研判,專案組決定“放長線釣大魚”,對這個團伙進行了嚴密布控。從仲夏走到深秋,從深秋查到初冬,專案組將以姚某某、馮某等為首的多個盜掘團伙、80余名涉案人員逐一納入視線,掌握了他們盜掘紅山文化遺址和古墓葬、倒賣文物的作案網(wǎng)絡及相關證據(jù)。

      公安部高度重視,將此案件立為部督案件。經(jīng)過進一步縝密偵查,一個龐大的作案網(wǎng)絡輪廓更加清晰——10個團伙既相對獨立又緊密聯(lián)系,活動呈專業(yè)化、鏈條化,盜墓、轉運、收藏、倒賣一條龍,涉及7省份10多個地市。

      擒賊擒王,收網(wǎng)行動全面告捷

      2014年12月7日凌晨5點,案件第一次收網(wǎng)。

      一場迅疾的抓捕行動在遼寧、內(nèi)蒙古、黑龍江、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7省份10市同步展開。此次落網(wǎng)的涉文物作案團伙多達9個,團伙之間關系盤根錯節(jié),其中的核心人物就是1號團伙頭目、在盜墓圈里人稱“關外第一高手”的姚某某。

      “姚某某在確定古墓葬、遺址位置方面經(jīng)驗豐富,可以脫離羅盤儀的輔助,直接根據(jù)山脈河流走勢和日月星辰位置,對古墓葬、遺址進行大體的定位。”專案組民警介紹,在涉案團伙當中,姚某某有“祖師爺”的稱號,許多其他盜掘古墓葬的骨干分子,都是姚某的徒弟或者是姚某某團伙的成員。

      “2號團伙成員王某就是姚某某的徒弟。在姚某某的指導下,王某等6人找到并盜掘了位于遼寧省建平縣一處紅山文化古墓,造成嚴重破壞。”專案組民警說。

      據(jù)介紹,這9個團伙中,除了有姚某某、王某這樣利用傳統(tǒng)風水知識尋找盜挖遺址地點的,還有一些人已經(jīng)開始使用高科技設備進行盜掘。

      7號團伙中的核心成員李某,原本在黑龍江五常做探測儀生意。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盜墓團伙成員,便開始進入“盜墓圈”。許多盜墓團伙都從李某這里買設備,每臺設備售價在18000元左右。

      8號團伙的劉某交代,自己就是從李某手里買的設備,盜掘成功率非常高。

      還有的團伙已經(jīng)從盜掘發(fā)展到有固定銷售渠道。3號團伙馮某長期混跡于內(nèi)蒙古赤峰市的各個文玩市場,認識了季某、梁某等買家。“一般都是經(jīng)過一段時間接觸,了解哪個老板比較有實力、也懂行,我就主動跟對方留電話,到時候手里有貨就給他。”馮某交代。

      擒賊先擒王,抓捕姚某某是收網(wǎng)行動的關鍵。2014年12月7日凌晨,辦案民警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一賓館將剛剛入睡的姚某某摁在床上。在姚某某枕邊的包里,還躺著姚某某每次踩點必備的放大鏡。

      與此同時,其他9支抓捕行動隊同步展開抓捕行動,在6小時內(nèi)抓獲犯罪嫌疑人78人,主要嫌疑人全部到案。

      近日,第二次抓捕行動展開,以犯罪嫌疑人程某為首的29人落網(wǎng)。

      完璧歸趙,追繳文物1168件套

      “由于涉文物犯罪的特殊性,我們在抓捕行動后立即進行追繳工作。”專案組民警告訴記者。如果不能在控制嫌疑人的第一時間搜查贓物,文物很可能被犯罪嫌疑人轉移甚至倒賣出境。一旦被轉賣,不僅意味著重要證據(jù)丟失,也會造成國家珍貴文物的流失。犯罪嫌疑人當然也深知這一點,將文物藏匿在他們絞盡腦汁想出的各種隱秘之處。

      據(jù)介紹,在成功抓捕1號團伙成員劉某時,專案組民警隨即對劉某的家進行地毯式搜查。按照偵查掌握的情報,劉某家中應該藏匿有一件紅山文化時期的勾云形玉佩,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劉某本人也拒不承認有勾云形玉佩的存在。

      為保萬無一失,辦案民警再一次對劉某家中每一個角落進行了仔細搜查。

      耐心終有回報,民警在給炕供熱的炕洞里找到一個黑色塑料袋纏成的小包。小包里面是報紙包成的紙包,打開紙包,里面正躺著那件勾云形玉佩,還有一堆馬蹄形玉箍。

      枯井中、馬桶水箱里、墻壁的暗格內(nèi)……除了炕洞,其他抓捕組民警在一系列隱秘的地方找尋到一件件珍貴文物。截至目前,朝陽市公安機關已成功追繳文物1168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25件(套)。

      “該案有兩個特點。”張桂蓮介紹,一是公安部門在收繳文物后,會帶著犯罪嫌疑人指認現(xiàn)場,因此出土地點非常明確;二是文物組合關系清晰,對于考古鑒定具有重要意義。

      “這次追繳的文物中,以紅山時期的玉器、陶器,遼代的陶瓷器及金元時期的鐵器、金銀器最為珍貴。這些文物代表了該時期生產(chǎn)工藝的水平、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張桂蓮說。

      遼寧省文物局專家組組長、紅山文化研究專家郭大順說,隨著文物收藏熱升溫以及收藏市場不斷開放,盜掘倒賣文物犯罪形勢日趨嚴峻。此次公安部督辦案的偵破,將對涉文物違法犯罪活動產(chǎn)生強大的震懾作用,為今后打擊盜掘倒賣文物案件提供寶貴的經(jīng)驗。

    ?

    相關鏈接:

    國家文物局檢查三亞落筆洞遺址檢查文物保護工作
    習近平文物保護簡史
    留住歷史根脈 傳承中華文明——習近平總書記關心歷史文物保護工作紀實
    檔案揭開朝內(nèi)81號身世之謎 現(xiàn)為文物保護單位
    三沙首個海洋與動植物保護站、文物保護站成立

    ?

    相關鏈接:
    三沙首個海洋與動植物保護站、文物保護站成立
    留住歷史根脈 傳承中華文明——習近平總書記關心歷史文物保護工作紀實
    習近平文物保護簡史
    [來源:新華網(wǎng)] [作者:王振宏 鄒偉 張逸飛 趙洪南] [編輯:蔡志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wǎng)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jié)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chǎn)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fā)現(xiàn)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diào)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wǎng)版權所有 未經(jīng)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wǎng)絡內(nèi)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wǎng)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