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您當前的位置 : 海南新聞>

    2014年海南河流水質總體為優 空氣各項指標符合國家一級標準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5-06-05 16:36

    海南27個縣級以上城市(鎮)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99.4%

      2014年海南省環境狀況公報

      

      昌江棋子灣

      中石化海南煉化項目

      定安縣垃圾填埋場

      松濤水庫

      環保宣傳現場

      白沙縣元門鄉元門村

      空氣自動監測交流

      東寨港紅樹林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章第五十四條 “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定期發布環境狀況公報”的規定,現發布2014年《海南省環境狀況公報》。

      海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廳

      二О一五年六月

      綜述

      2014年,全省環境保護工作緊緊圍繞國際旅游島建設、生態立省的發展戰略,堅持省委第六次黨代會確立的“堅持科學發展,實現綠色崛起”發展方向和奮斗目標,為適應新常態、立足新起點、實現新跨越,狠抓污染減排、強化生態保護、保障環境安全,全省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年度目標任務全面完成,環境空氣、地表水、地下水、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優良,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優良態勢。

      第一部分全省環境狀況

      一、水環境

      (一)廢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

      2014年全省廢水排放總量為39351.0萬噸,比上年增加8.8%,其中工業源、生活源、集中式治理設施廢水排放量分別為7955.8萬噸、31360.8萬噸、34.4萬噸,所占比例分別為20.2%、79.7%、0.1%。城市(鎮)污水處理率為78%。廢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19.6萬噸,比上年增加1.2%,其中,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集中式治理設施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為1.1萬噸、10.0萬噸、8.4萬噸、0.1萬噸;氨氮排放量為2.3萬噸,比上年增加1.3%,其中,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氨氮排放量分別為0.1萬噸、0.9萬噸、1.3萬噸。

      (二)水環境質量狀況

      1、河流水質狀況

      2014年全省河流水質總體為優,93.1%的監測河段水質符合或優于國家地表水Ⅲ類標準。劣于Ⅲ類水質的河段主要分布在部分中小河流、南渡江個別支流的局部河段,主要受農業及農村面源廢水、城市(鎮)生活污水影響,主要污染指標為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和氨氮。與2013年相比,全省河流水質總體保持穩定。

      2014年海南省主要河流水質狀況

      南渡江干流和支流南溪河、南春河、腰仔河、南叉河、大塘河和龍州河的所有監測河段水質均符合或優于國家地表水Ⅲ類標準,水質達到優級;支流海甸溪華僑賓館段因水體溶解氧偏低,水質為Ⅳ類,屬輕度污染。

      萬泉河干流和所有支流監測河段水質均符合或優于國家地表水Ⅲ類標準,且以Ⅱ類水質為主,水質達到優級。

      昌化江干流和所有支流監測河段水質均符合或優于國家地表水Ⅲ類標準,水質達到優級。

      中小河流在所監測的18條河流42個河段中,水質符合或優于地表水Ⅲ類標準的河段占88.1%,Ⅳ類標準的河段占9.5%,Ⅴ類標準的河段占2.4%。九曲江、龍首河、龍尾河、太陽河、陵水河、保亭水、藤橋河、寧遠河、望樓河、珠碧江、北門江、文瀾江和演州河水質優良,劣于Ⅲ類標準的水質主要分布在文昌河、文教河、東山河、三亞河和羅帶河局部河段。

      城市河段在流經14個縣城以上城鎮的13條河流15個監測河段中,水質符合或優于地表水Ⅲ類標準的河段占86.7%,Ⅳ類標準的河段占13.3%。Ⅳ類水質主要分布在海甸溪和文昌河的城市河段。

      入海河段所監測的20條主要河流入海河段中,水質符合或優于地表水Ⅲ類標準的河段占75%,Ⅳ類標準的河段占25%。Ⅳ類水質主要分布在海甸溪、文教河、文昌河、東山河和羅帶河的入海河段。

      2、湖庫水質狀況

      2014年,全省湖庫水質總體良好,監測的18個主要大中型湖庫中,松濤水庫、大廣壩水庫、牛路嶺水庫等15個湖庫水質符合或優于國家地表水Ⅲ類標準,占監測湖庫總數的83.3%;湖山水庫、石門水庫和高坡嶺水庫水質僅符合Ⅳ類標準,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和高錳酸鹽指數。湖山水庫呈輕度富營養狀態,其余湖庫呈中營養狀態。與2013年相比,全省湖庫水質總體保持穩定。

      2014年海南省主要湖庫水質狀況

      3、飲用水源地水質狀況

      2014年全省18個市縣(不含三沙市)的城市(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總體優良。開展監測的27個縣級以上城市(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總體達標率為99.4%,絕大部分飲用水源地水質符合或優于國家Ⅲ類標準,滿足國家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要求。僅臨高縣文瀾江多蓮取水口2月、9月受化學需氧量影響,水質為Ⅳ類,未能滿足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要求,但經過處理合格后仍可作為生活飲用水。與2013年相比,全省城市(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總體保持穩定。

      2014年海南省城市(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狀況

      4、近岸海域水質狀況

      2014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為優。海南島近岸海域一、二類海水占94.6%,97.1%的功能區水質達到水環境功能區管理目標要求。三、四類海水主要出現在海口秀英港和三亞河入海口近岸海域,主要受城市生活污水和港口廢水影響,主要污染指標為石油類、無機氮和化學需氧量。與2013年相比,全省近岸海域水質總體保持穩定。

      2014年海南省近岸海域水質狀況

      主要濱海旅游區近岸海域海口假日海灘、桂林洋、東寨港紅樹林,三亞亞龍灣、大東海、三亞灣、天涯海角、蜈支洲島、西島、海棠灣,澄邁盈濱半島,文昌銅鼓嶺、東郊椰林、高隆灣、馮家灣,瓊海博鰲灣,萬寧石梅灣,陵水香水灣、清水灣,昌江棋子灣等20個主要濱海旅游區均保持一、二類海水水質,其中一類海水占85.0%,均達到或優于國家海水水質標準中的海水浴場、人體直接接觸海水的海上運動區或娛樂區的二類海水水質要求。海口假日海灘、三亞大東海和亞龍灣等國家重點濱海浴場均適宜游泳。

      重點工業區近岸海域洋浦經濟開發區、東方工業園區和老城經濟開發區近岸監測海域監測指標均符合一類海水標準,優于水環境管理目標要求。

      西沙群島近岸海域西沙群島近岸海域水質為優,開展監測的永興島、趙述島、北島、石島、七連嶼、西沙洲、東島和甘泉島等8個島嶼近岸海域海水水質均為一類。

      5、地下水水質狀況

      2014年全省地下水環境總體質量良好。

      地下水水位狀況全省的地下水水位變化主要表現為基本穩定狀態。從區域分布看,大部分地區地下水水位主要表現為基本穩定狀態,海口市區解放路一帶、秀英區好俗村等地區地下水水位表現為上升狀態,瓊海市官塘地區、萬寧市興隆華僑農場地下水水位表現為下降狀態。從含水層分布看,海口市潛水水位總體上呈基本穩定狀態,承壓水水位大部分呈基本穩定狀態,少部分呈上升或下降狀態。

      地下水降落漏斗海口市第2層承壓水降落漏斗面積(陸地部分)為726km2,比2013年減少39km2,漏斗面積在經歷了2008~2013年的持續緩慢擴大后,今年有所減少。

      地下水水質狀況全省地下水水質總體上良好。其中,海口地區80%的地下水監測點位水質符合或優于《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97)Ⅲ類標準,個別監測點出現亞硝酸鹽超標;三亞市鳳凰山莊熱礦水、瓊海市官塘熱礦水、萬寧市興隆礦泉水及熱礦水、儋州市藍洋農場熱礦水水質基本穩定,符合國家標準。

      二、大氣環境

      (一)廢氣及主要污染物排放

      2014年全省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為2638.2億立方米,比上年減少44.1%。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為3.3萬噸,比上年增加0.5%,其中工業源、城鎮生活源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為3.2萬噸、0.1萬噸;氮氧化物排放量為9.5萬噸,比上年減少4.9%,其中,工業源、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為6.5萬噸、3.0萬噸;煙粉塵排放量為2.3萬噸,比上年增加27.8%,其中,工業源、城鎮生活源、機動車煙粉塵排放量分別為1.9萬噸、0.1萬噸、0.3萬噸。

      (二)環境空氣質量

      1、城市(鎮)環境空氣

      全省總體狀況2014年,全省空氣質量總體優良,優良天數比例為98.92%,輕度污染天數1.06%,中度污染天數0.02%(1天)。全省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分別為5微克/立方米、10微克/立方米、38微克/立方米,均符合國家一級標準。與2013年相比,全省環境空氣質量保持穩定,優良天數比例基本持平,主要污染物濃度總體無明顯變化。

      2014年海南省環境空氣質量狀況

      AQI評價海口市、三亞市、五指山市、瓊海市、樂東縣、儋州市、東方市7個市縣開展SO2、NO2、PM10、PM2.5、O3、CO六項指標監測。按《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評價,7個市縣空氣質量均符合國家二級標準,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范圍為93.9%~99.4%,優級天數比例在53.9%~84.0%之間,超一級標準項目有PM10、PM2.5、O3。7個市縣全年出現2~21天的輕度污染,主要集中在1月、10月,海口市10月份出現1天中度污染,主要污染物為O3、PM2.5。

      API評價除三沙市外的其它11個市縣開展SO2、NO2、PM10三項指標監測。按《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及2000年修改單評價,白沙縣、保亭縣、昌江縣、陵水縣、瓊中縣、文昌市6個市縣空氣質量符合國家一級標準;澄邁縣、定安縣、臨高縣、屯昌縣、萬寧市5個市縣受PM10影響,空氣質量符合國家二級標準。白沙縣、保亭縣、昌江縣、定安縣、臨高縣、陵水縣、瓊中縣、文昌市8個市縣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均為100%,優級天數比例范圍為72.3%~95.6%。澄邁縣、屯昌縣、萬寧市空氣質量優良率均為99.7%,優級天數比例分別為73.3%、76.6%、55.3%,受PM10影響均出現1天輕度污染。

      2、主要森林旅游區空氣負離子濃度

      2014年,霸王嶺、尖峰嶺、五指山、七仙嶺、銅鼓嶺、吊羅山、呀諾達、亞龍灣8個主要森林旅游區空氣質量優良,空氣負離子年均濃度分別為6688個/cm3、6706個/cm3、6057個/cm3、6488個/cm3、4021個/cm3、5842個/cm3、5117個/cm3、5023個/cm3,均超過2100個/cm3,大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清新空氣1000-1500個/cm3標準,對人體健康極有利。與2013年相比,各主要森林旅游區空氣負離子濃度均無明顯變化。

      2014年海南省主要森林旅游區空氣負離子濃度

      三、聲環境

      (一)城市(鎮)道路交通噪聲

      2014年,全省晝間道路交通噪聲年平均等效聲級為67.3分貝,各監測城市(鎮)平均等效聲級范圍為64.6~71.2分貝,94.4%符合國家標準(70分貝)。夜間道路交通噪聲年平均等效聲級為57.8分貝,各監測城市(鎮)平均等效聲級范圍為50.9~67.6分貝,38.9%符合國家標準(55分貝)。與2013年相比,全省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總體無明顯變化。

      (二)城市(鎮)區域環境噪聲

      2014年,全省晝間區域環境噪聲年平均等效聲級為53.0分貝,各監測城市(鎮)平均等效聲級范圍為46.7~55.1分貝,94.4%符合國家1類區標準,5.6%符合2類區標準。夜間區域環境噪聲年平均等效聲級為46.0分貝,各監測城市(鎮)平均等效聲級范圍為42.4~52.0分貝,44.4%符合國家1類區標準,44.4%符合2類區標準,11.2%符合3類區標準。與2013年相比,全省城市(鎮)區域聲環境質量總體無明顯變化。

      (三)城市功能區聲環境

      海口、三亞開展了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監測,全省晝間總體達標率100%,夜間總體達標率76.9%。海口市功能區聲環境晝間達標率100%,夜間達標率62.5%,其中1類功能區夜間達標率100%,4類功能區夜間達標率為0。三亞市功能區聲環境晝間達標率100%,夜間達標率83.3%,其中1類功能區夜間達標率為100%,2類、4類功能區夜間達標率分別為85.0%、62.5%。總體而言,全省城市功能區噪聲晝間達標率高于夜間,4類功能區夜間達標率明顯低于其他類功能區。

      與2013年相比,全省功能區聲環境晝間總體達標率基本持平,夜間總體達標率上升2.5個百分點。海口市夜間總體達標率下降6.3個百分點,三亞市夜間總體達標率上升5.5個百分點。

      四、固體廢物

      全省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515.4萬噸,比上年增加24.2% ;綜合利用量為273.9萬噸,處置量為34.5萬噸,傾倒丟棄量為0。全省危險廢物產生量為2.2萬噸,比上年減少8.3% ;綜合利用量為0.2萬噸,處置量為2.0萬噸,傾倒丟棄量為0。全省醫療廢物處置量為4555.0噸。

      全省城鄉生活垃圾產生量約為226.0萬噸,清運量約為195.0萬噸,無害化處理率達86.3%。受臺風“威馬遜”和“海鷗”影響,出現垃圾量非正常增長,與2013年相比,城鄉生活垃圾產生量和清運量分別增加8.0萬噸和36.0萬噸,無害化處理率增加13.4個百分點。

      五、輻射環境

      2014年,全省輻射環境質量處于正常水平。環境電離輻射處于天然本底水平,各監測點的γ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和環境空氣、地表水、地下水、近岸海域海水、海洋生物及土壤中的放射性比活度監測結果與2013年相比,無明顯變化,均低于相應的標準限值。電磁輻射發射設施各監測點的射頻綜合場強、工頻電場和工頻磁場監測結果與2013年相比,無明顯變化,且低于《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規定的公眾曝露限值。

      六、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保持為優,18個市縣(不含三沙市)的生態環境質量指數(EI)等級均為優良, EI值介于67.99至92.70之間,其中EI值前三名的市縣分別為瓊中縣、五指山市和萬寧市,除儋州市、臨高縣、定安縣、東方市和海口市5個市縣為“良”外,其余市縣生態環境質量均為“優”。

      森林資源全省森林覆蓋率61.5%,森林面積3172萬畝,林木總蓄積量1.49億立方米。因我省連續受到“威馬遜”、“海鷗”等強臺風襲擊,森林覆蓋率較2013年有所下降。

      森林公園全省現有27處森林公園,總面積約17.0萬公頃,其中國家森林公園9處,面積約11.8萬公頃;省級森林公園16處,面積約5.1萬公頃;市縣級森林公園2處,面積約1693公頃。

      物種資源全省現有野生維管束植物4622多種,占全國種類的15%,其中有491種系海南特有種,有48種被列為國家I、II級重點保護植物(第一批)。全省有陸棲脊椎動物660種,其中23種為海南特有種,有123種被列入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一級保護動物有海南坡鹿、海南黑冠長臂猿、云豹、巨蜥、海南山鷓鴣等18種,二級保護動物105種。

      水資源全省地表水資源量378.7億立方米,折合年徑流深1108.8毫米,比常年值偏多24.6%,地表水資源開發利用率11.1%。全省總供水量45.02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8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占93.1%,地下水源占6.7%,其他水源占0.2%。全省總用水量45.02億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占16.7%,工業用水占8.6%,農業用水占74.2%,生態環境補水占0.5%。

      耕地資源全省耕地面積638.0萬畝,其中一級地僅為33.2萬畝,占5.2%,三級及以下耕地面積為451.3萬畝,占70.7%。耕地地力水平不僅總體偏低,且耕地質量呈下降趨勢。據近期調查結果,當前海南土壤有機質總體為三級水平(中低等級水平),僅有4.2%耕地土壤有機質達到豐富水平(>3.0%)。僅1.8%的耕地土壤pH值大于6(二級水平),70.8%的耕地土壤pH值低于5.5(四級水平)。

      自然保護區全省建立了自然保護區49個,總面積為270.23萬公頃;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0個、省級自然保護區22個、市縣級自然保護區17個。全省自然保護區陸地面積24.32萬公頃,占全省陸地面積約6.94%。

      濕地資源海南島有濕地5類18型,總面積為32.00萬公頃,其中自然濕地面積為24.20萬公頃,人工濕地7.80萬公頃;海南代表的濕地類型為紅樹林濕地型,其面積為0.47萬公頃。

      七、氣候變化及自然災害

      (一)氣候變化及氣象災害

      氣候變化2014年全省年平均氣溫24.9℃,比常年偏高0.3℃;年降水量1885.4毫米,較常年偏多4.6%,年初降水異常偏少,1月降水量創歷史新低,夏季降水顯著偏多,7月降水量創歷史新高;年日照時數為2151.7小時,較常年偏多79小時。全年先后受6個熱帶氣旋影響,比常年偏少4個,位居1949年以來的第四少值。登陸海南的熱帶氣旋個數為2個,接近常年。

      氣象災害2014年氣象災害較常年嚴重,氣候年景屬差年景。熱帶氣旋災害屬于特重影響年份,其中超強臺風“威馬遜”是建國以來登陸海南省強度最強、直接經濟損失最重的臺風。年內還發生多起暴雨洪澇、雷雨大風、雷擊、大霧等氣象災害事件。全年因氣象災害造成637.0萬人次受災,死亡28人,農作物受災面積31.56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80.2億元,為建國以來海南氣象災害最嚴重、經濟損失最慘重的一年。

      (二)地質災害與森林蟲害

      地質災害2014年全省共發生小型地質災害16起,包括崩塌9起、滑坡6起、泥石流1起,直接經濟損失1300多萬元,未造成人員傷亡。與2013年相比,發生災害點數減少46.7%。

      森林蟲害2014年全省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面積37.95萬畝,其中,病害發生0.31萬畝,蟲害發生14.28萬畝,有害植物發生23.36萬畝。全省防治作業面積6.58萬畝,發生的主要種類有薇甘菊、椰心葉甲、椰子織蛾、桉樹枝癭姬小蜂、金鐘藤等,未發現松材線蟲病傳入。

      八、環境污染事件

      2014年,海南省未發生特大(Ⅰ級)、重大(Ⅱ級)、較大(Ⅲ級)突發環境應急事件,先后發生一般(Ⅳ級)突發環境事件3起,即澄邁縣高速公路瀝青泄漏事件、三亞市制冰廠液氨泄漏事件、文昌市清瀾電廠輸油管柴油泄漏事件,事件經及時采取應急措施,得到有效控制和處置,未造成人員傷亡。輸油管柴油泄漏事件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218.62萬元,其他2起事件未造成環境污染損害。

      2014年1月至3月,我省西部及北部沿海海域陸續發生了有球星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引發的赤潮,影響較大的是2月在洋浦港至儋州海頭港、昌江新港一帶近岸海域發生的赤潮。

      第二部分措施與行動

      一、法制建設與規劃

      ●環境保護法制建設

      頒布實施《海南省自然保護區條例》(修訂)、《海南經濟特區林地管理條例》等法規。印發實施《海南省“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考核辦法》、《“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統計辦法》和《“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監測辦法》、《海南省環境空氣質量信息發布辦法》等省政府規范性文件。完成《海南省生態補償條例》以及《海南省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等草案起草工作。

      ●健全生態文明示范建設制度

      健全生態省和生態市縣、鄉鎮、村建設標準和評定考核辦法,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編制《海南省生態市縣建設標準》、《海南省生態村創建管理辦法》,修訂《海南省生態文明鄉鎮創建管理辦法》。根據省政府印發的《海南省生態省建設考核辦法》,對全省18個市縣(不含三沙市)的2013年生態省建設情況進行考核,對獲得優秀的萬寧市、瓊海市、三亞市、海口市進行了通報表揚。

      ●積極推進環保規劃編制

      積極推進海南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海南省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海南省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規劃、海南省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海南省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方案及2014年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實施方案編制。開展海南省生態環境總體規劃(一期)、海南省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三沙市環境總體規劃和三亞市環境總體規劃等前期研究工作。

      ●全面開展環保調查評估

      完成2013年城市(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狀況評估、海南省海岸帶及近岸海域生態環境狀況調查、海南省松濤水庫流域生態健康評估、海南省十年生態環境調查評估等。組織開展海南省土壤環境保護優先區劃定及瓊北高背景值區域生態風險評估(Ⅰ期)、海南省典型“帽子山”區域生態安全(一期)、三沙市生態環境調查與評估等。

      二、總量減排和污染防治

      ●完成年度總量減排目標

      2014年,全省把減排工作作為調結構、轉方式、保生態、促發展的有力抓手,狠抓工程治理、結構調整、監督管理等減排措施的落實。全省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為19.60萬噸、2.29萬噸、3.26萬噸、9.50萬噸,全部控制在年度總量減排計劃范圍內,完成年度總量減排目標任務。大力推動9個國家重點減排項目建設,已建成6個,完成率為67%。

      ●加強減排監測體系建設

      2014年全省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監測體系建設運行考核結果綜合評價為合格。其中,全省國控污染源自動監控數據傳輸有效率為79.5%,國控企業自行監測結果公布率為86.0%,國控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結果公布率為99%,均達到國家考核要求。

      ●積極推進水污染防治

      開展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完成海口威立雅污水廠和三亞紅沙污水廠的脫氮除磷升級改造建設。全省已建成投入運營的城鎮污水處理廠30座,設計處理能力達108.4萬立方米/日。全年共敷設污水管網119公里,完成投資4.34億元。在全省范圍內開展“截流并網,提高負荷”減排專項行動,城鎮污水處理率為78%,污水處理廠平均運行負荷率為77.5%,污水處理率和運行負荷率得到明顯提升。

      加強工業企業廢水治理加強對食品、糖業、橡膠、淀粉、造紙、水產品等工業企業廢水治理監管,加大清潔生產力度,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業準入,從源頭上控制污染源頭。撥付專項補助資金140萬元對市縣醫院、海宇錫板等重點單位污染治理設施建設改造進行補助。

      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貫徹落實國務院《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推進全省293家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完成污染治理設施改造。制訂《海南省畜禽養殖污染減排技術導則》,全省建成10家有機肥廠,減排治理模式達到國家認定標準的有345家養殖場,進一步規范畜禽養殖治理模式,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程度得到了有效提升。

      ●全面開展大氣污染防治

      印發實施《海南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以及《海南省2014年度大氣污染防治實施計劃》,與市縣政府簽訂《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全面推進大氣污染防治。

      開展工業企業廢氣污染治理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實施計劃中的所有脫硫脫硝項目建設和重點工業煙粉塵項目建設,完成火電、鋼鐵與平板玻璃行業12條生產線除塵改造,占總生產線的85.7%。2014年底提前完成了30萬千瓦以上燃煤機組脫硝改造任務。落實脫硫脫硝環保電價政策,對脫硫脫硝達標發電企業給予電價補貼,全年共補助3.04億元。淘汰10蒸噸以下燃煤小鍋爐47臺,占下達任務指標94%。

      加強機動車、油氣污染治理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3.67萬輛,超額完成國家下達任務(2萬輛)。采用工況法進行機動車排氣污染物檢測,機動車環保合格標志發放率達到75.6%,超額完成年度計劃目標。全面啟動現有儲油庫、加油站和油罐車的油氣污染治理改造工作,完成446家加油站、6家儲油庫和83輛油罐車油氣回收改造,綜合完成率達到94.7%。

      加強揚塵污染控制加強建筑工地揚塵污染控制,督促各工地落實揚塵控制措施,施工工地出口設置沖洗設施,配置高壓水槍對駛出車輛進行沖洗。開展建筑工地施工揚塵整治專項督查,建筑工地抽查合格率達到90%。

      ●開展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污染防治

      強化重金屬污染防治,制定并印發《海南省2014年度重金屬污染防治實施方案》,積極向中央和省級財政申請重金屬污染治理項目專項資金,保障重金屬污染治理項目的建設和重金屬污染治理年度目標的完成。完成2014年度二惡英類排放源監督性監測,實施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統計報表制度,全面掌握全省二惡英類排放源信息。

      三、環境監督管理

      ●加強建設項目管理

      全省完成220個建設項目環評報告書審批,其中省重點項目146個。完成1497個建設項目環評報告表審批。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政策,對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三高”和產能過剩項目37個不予審批或暫緩審批。完成525個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對水泥、橡膠加工、化工等42家重點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和驗收。

      ●強化環境監察執法力度

      全面開展環境監察,加大環境執法力度,查處一批環境問題突出的違法企業。組織開展全省環境保護專項執法檢查和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全省共出動執法人員9122人次,檢查企業3032家次,排查飲用水源地66個。全年受理環境違法舉報投訴和巡查發現環境違法線索1793件,立案查處并作出行政處罰決定253宗,共計處罰款2220.26萬元。

      加強污染源自動監控,全省已在139家企業(176個監控點)安裝了在線監控設備,其中國控企業50家、省控企業36家、其它企業53家。

      ●加強危險廢物管理

      嚴格落實危險廢物規范化季度巡查制度,抽查危險廢物產生單位和經營單位規范化管理考核合格率分別為89.6%、91.4%。加強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監管,規范使用固定編號危險廢物轉移聯單,依法受理省內企業6批共1620噸危險廢物的跨省轉移處置。繼續推進全省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已建成海南省危險廢物處置中心和三亞醫療廢物處置中心,海口醫療廢物處置中心項目進入收尾階段,計劃2015年4月底建成并投入運行。

      ●加大生活垃圾治理力度

      2014年投資8.8億元,建成垃圾衛生填埋場5座,完成垃圾轉運站建設72座;在建垃圾處理設施6個,轉運站18座。截止2014年底,全省累計建設21座垃圾處理設施,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能力為4320噸/日,建設鄉鎮垃圾轉運站154座,轉運規模7985噸/日。印發了《海南省存量生活垃圾治理規劃(2014~2018)》,明確全省存量垃圾治理工作思路、治理方案和治理目標,全省現需治理的存量垃圾場合計143座,匡算總投資為3.9億元。

      ●規范核與輻射環境管理

      加強電磁輻射建設項目管理,全年審批28個環評項目和29個竣工驗收項目。強化輻射安全監管,全年共頒發輻射安全許可證35個,注銷輻射安全許可證7個,對40家輻射工作單位下達了限期整改通知書。加大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輻射安全管理力度,嚴格放射源轉讓和轉移備案審查,每年開展兩次輻射工作單位現場安全監督檢查。開展核與輻射安全大檢查,繼續做好春節、“兩會”及亞洲博鰲論壇會議期間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

      加快推進省核應急指揮中心、昌江核應急指揮中心、省輻射監測實驗室等核應急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編制完成《海南昌江核電廠首次裝料前場內外核應急聯合演習方案》。積極推進區域核應急合作,簽訂了《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四省(區)核應急合作協議》。

      ●強化環境應急管理工作

      抓好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修編《海南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指導推進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備案和演練工作,目前我省重點企業應急預案編制備案率達95%。組織開展2次環境風險排查,督促當地政府和重點企業做好環境風險排查和整治。

      四、生態環境保護

      ●繼續實施“綠化寶島”工程

      全省完成綠化寶島植樹造林面積20.8萬畝,其中人工造林11.2萬畝,更新造林9.6萬畝;海防林更新改造2.4萬畝;營造紅樹林面積0.3萬畝。建設森林公園4個、城鎮公園9個、水上公園7個、觀光果園17個。省財政投入1054.2萬元,用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

      ●加強中部山區生態環境保護

      完成我省中部山區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9個市縣生態環境質量考核工作。2014年,中央下達我省中部山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9.05億元,比上年增長16.6%。推動國家將儋州市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范圍。組織實施海南省松濤水庫(湖)生態環境保護項目,建設以清理和整治現有和潛在生活污染源為重點的流域環境整治工程15個。

      ●加大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加大高位池養殖管理,不定期對全省高位池進行養殖行政執法檢查,并查處超標排放養殖單位。推廣高位池封閉式循環水養殖模式,三年來全省共改造池塘面積4.68萬畝,大幅度減少養殖廢水的排放。另外,開展海南省海洋生態紅線區域劃定工作,推進洋浦重點海域污染總量控制項目,研究排海污染物種類和調查排海源強。

      ●推進飲用水水源地管理和保護

      全省已劃定城市(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29個,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198個,總面積為1248.37 km2。依據環保執法檢查工作方案,將飲用水環境保護工作具體細化到部門和單位,落實責任人員,各市縣依照法律法規加強對保護區的監督管理。據不完全統計,全年先后投入保護區污染治理建設資金近5000萬元,開展對保護區周邊18個污染源項目的治理工作,確保水源水質穩步改善。

      ●深化土地退化治理

      全省荒漠化土地總面積53.6萬畝,分布在昌江、東方和樂東3個市縣的西部半濕潤半干旱地區,近3年治理荒漠化造林面積9.8萬畝,其中2014年造林3.6萬畝,荒漠化程度逐年減輕。近3年全省營造治沙林30萬畝,沙化土地得到全面治理,現有的89.8萬畝沙化土地全部為固定和半固定沙地,沿海地區土地風沙化趨勢基本得到遏制。2014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積2116.04km2,共安排水土保持投資6473.34萬元,完成治理面積為59.65km2。

      ●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

      加強自然保護區的晉升及新建擴建工作,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推進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污染綜合治理。組織修訂海南尖峰嶺、霸王嶺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編制海南番加等6個自然保護區的總體規劃,目前全省24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已有21個編制了總體規劃。

      ●完善濕地保護工作

      向社會公布海南省第二次濕地調查數據結果。加大濕地保護宣傳力度,重點在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清瀾港省級自然保護區周邊張貼宣傳畫2000多份。全球環境基金“增強海南濕地保護地區體系有效管理促進全球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GEF)項目工作進展順利,開展重點濕地公園生態健康指數監測評估和實地考察,編排《海南紅樹林樹種圖譜》,開展一系列紅樹林保護意識問卷調查和宣傳活動。

      ●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

      繼續開展全省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的調查工作。嚴厲打擊違法收購、經營野生動植物的行為。元旦春節期間開展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專項行動。開展“愛鳥周”、人工繁育中華花龜放歸自然、東寨港觀鳥節等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公眾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

      ●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

      大力推進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工作推進萬寧市和瓊海市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區的試點城市。瓊中紅毛鎮什寒村和白沙縣元門鄉元門村獲得“全國生態文化村”稱號。組織澄邁、白沙申報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推進洋浦經濟開發區創建國家生態工業園區。組織呀諾達旅游景區申報創建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

      積極推進省級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工作除定安縣和屯昌縣外,全省已有16個市縣的《生態市(縣)規劃》印發實施。推進鄉村生態文明示范建設,組織6個鄉鎮創建省級生態文明鄉鎮,組織60個村莊創建省級小康環保示范村。全年新增39個省級小康環保示范村和943個文明生態村。

      截至2014年底,全省已累計建成3個國家級生態鄉鎮、1個國家級生態村、23個省級生態文明鄉鎮、225個省級小康環保示范村和15591個文明生態村,全省文明生態村占自然村總數66.9%。全省城鎮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38.46%,綠地率為33.8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12.11m2。

      ●生態環境宣傳教育

      圍繞國際旅游島建設、生態省建設開展生態環境宣傳教育。以“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環境日”、國際保護臭氧層日等主題紀念日,在城市廣場或居民小區開展一系列生態保護和節能減排宣傳活動。組織2014年青年環境友好使者培訓活動,響應黨建設“美麗中國”的號召,落實政協海南省六屆二次會議提案《大力開展孩子環保意識教育,促進美麗海南建設》,開啟面向中小學生、面向社會的環境教育新征程。

      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境保護法》已修訂通過,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為做好新《環境保護法》宣傳和實施準備工作,號召全社會牢固樹立并自覺踐行環境保護理念,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共同保護生態和環境,結合“12·24憲法日”主題紀念日,組織開展了新《環境保護法》宣傳月活動,在全社會形成學習、知曉新環保法并共同參與保護環境的良好氛圍。

      五、農村環境保護

      ●加強農村飲用水源保護

      五指山市新劃定了2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同時對定安、儋州、澄邁、臨高等部分市縣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進行劃定和調整。至2014年底,全省累計完成了198個鄉鎮和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定工作,總面積為483km2;累計完成172個保護區立碑定界和排污口清理拆除、取締、關閉及有關規章制度建設工作。

      ●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實施《海南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規劃(2013-2015年)》,全年投入7036.81萬元,組織實施22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47個村莊列入整治范圍。截至2014年底,全省對123個行政村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累計建成76個村鎮生活污水人工濕地處理工程,處理能力達到36315.6噸/天。印發實施《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管理工作的通知》,組織對18個市縣82個農村環境整治項目進行現場檢查提出整改措施。

      ●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和沼氣工程

      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農村飲水安全工程324個,完成投資27363萬元,解決35.8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已實施城鄉“膜法”飲水安康示范工程項目54宗,受益人口18.4萬人。

      農村沼氣工程建設成果顯著。全年建成戶用沼氣4280戶,建設養殖小區沼氣工程87處,新建農村沼氣用戶1.6萬戶,累計建成農村沼氣用戶42.9萬戶。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全年新增認定20個無公害種植業生產基地,15個無公害畜禽生產基地;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企業有18家25個產品。新建6個農業部禽畜標準化示范場,累計創建53個。推進3家養殖單位申報農業部水產養殖示范場,全省累計建成37家。推進水產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全年完成改造池塘面積1.0萬畝。全年應用配方施肥面積達306萬畝,累計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面積1193萬畝。

      ●加強基本農田保護

      全省18個市縣(三沙市除外)已全部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全省實施54個土地整治項目,建設規模25.03萬畝,完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57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941.17萬畝。落實海口市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中央專項建設資金3億元,加快推進11個子項目的實施。

      六、環境監測和信息

      ●推進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能力建設

      貫徹落實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工作的通知》要求,2014年完成海口市、三亞市和儋州市等13個市縣23個城市(鎮)、重點旅游景區、重點工業園區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建設及數據聯網。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有43個空氣質量自動站可開展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

      ●強化例行環境監測

      組織全省開展環境空氣、地表水、飲用水源地、近岸海域、聲環境、土壤環境、生態環境、主要森林旅游區、重點工業園區和西沙群島等各類環境質量監測,獲得監測數據1300多萬個,定期編制各類環境質量報告,全面客觀反映全省環境質量狀況及變化趨勢。

      ●做好污染源監督性監測

      組織全省對60家國控重點污染源及62家省控重點污染源進行監督性監測,完成41家國控重點污染源比對監測,獲得監測數據約5萬個,定期編制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季報、年報及監測報告,為環境監管和污染物減排提供技術支持。

      ●擴大環境信息公開

      環境質量信息公開力度持續加大。在省生態環境保護廳網站定期發布各類環境質量日報、周報、月報、季報和公報551份,并在《海南日報》上發布年度環境狀況公報、環境質量季度公報、重點飲用水源地水質月報等信息。拓展發布渠道,實時發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數據,在重要公共場所的人民日報電子閱覽終端發布全省空氣質量信息,首次在博鰲亞洲論壇會議期間實時發布博鰲空氣質量信息,有力宣傳了海南環境優勢。

      強化污染源信息公開,在省生態環境保護廳網站發布污染源監測季報和年報,通過《污染源環境信息公開發布系統》及時公開污染源監督性監測數據、企業自行監測數據等信息。

      ●加強環境監測管理

      制定年度環境監測工作計劃,統籌安排全省各類環境監測工作。全年共舉辦9期培訓班,約500多人次參加技術培訓,組織開展國家級計量認證和環境監測人員持證上崗考核,進一步提高基層環境監測人員技術水平。繼續開展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省站、海口、三亞、五指山、儋州等市縣站標準化達標驗收工作有序推進。加強全省環境監測質量控制與質量保證工作,定期開展質控檢查與質量考核,提高環境監測數據的科學性和代表性。

    [來源:海南日報] [作者:] [編輯:覃業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