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請人代填志愿花的是冤枉錢如何補齊人生規劃的缺陷,讓學生都能自主選擇發展方向,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2015高考進入最后倒計時,此時不僅是考生,許多家長也一同進入“備戰”狀態。今年是北京實行考后知分填志愿的第一年,諸多考試新政愁煞了陪同趕考的父母們。記者近日走訪多家在京高考志愿咨詢機構,發現今年報名咨詢者較以往更火爆,即使機構要價5萬,家長們仍趨之若鶩,甚至“一位難求”。(《北京青年報》6月7日)
代報高考志愿的收費高達5萬之巨,令人咋舌。按理說,志愿填報本是家長和學生自己的事,若有需要也可以向學校或者教師求助,何以這些技術性并不高的咨詢機構,即便收取天價“咨詢費”,依然能達到一票難求的地步?
在一些地方,志愿填報發生了諸多改變,由原來的有序志愿調整為平行志愿,對于習慣了有序志愿填報方式的家長們來說,確實增加了一定難度。主要是相應的基礎數據要重新進行收集和整理,使得填報志愿的技術難度增加。然而,這同時也擴大了學生的選擇面,使得學生選擇符合自己意愿的院校和專業的幾率大大提升。
不可否認,專業機構通過海量的計算,可以為家長和學生填報志愿起到輔助作用,然而把填報志愿的主動權,全部交給這些機構,顯然有失理性。一方面,填報高考志愿原本是沒太大技術含量的事,只要稍加做點功課,學生和家長完全可以獨立完成。更何況,填報志愿與高考制度相生相伴,存續已達數十年,已有諸多經驗與做法可借鑒,自我完成并不困難;另一方面,正如專家所言,再先進的技術分析,都無法真正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真正可值得依賴的人,恰是對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最熟悉的教師,若是在填報時多聽聽教師的建議,必然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之,機構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并不十分了解,他們不過是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而已。更重要的是,填報志愿是學生和家長自己的事,偏偏有不少人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而且愿意出高價購買服務,這是缺乏職業規劃的表現,應當引起學校乃至社會的反思:為什么我們的很多學生不知道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志愿填報時糾結的表情之下,是否存在職業規劃教育的缺陷?
在現有的家庭和學校教育體系下,學生從小大到都處于被“包辦”的從屬地位,讀什么學校、選什么專業,往往不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作出決定,在平時對相關的信息也了解不多,因而往往到了高考填志愿時就顯得茫然無措。有時候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矛盾還會因此激化,比如去年有媒體報道,成都一女孩一心想讀醫學,然而其父親不同意,使其產生了輕生的念頭。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有位專家透露,每年高考填志愿階段,都會有親戚朋友為孩子的專業選擇問題而請他支招,然而當他問家長和孩子有什么想法,得到的回答基本上都是“隨你們填吧,我沒有什么想法”。一些有二次選專業機會的學生,甚至在讀完大一后仍不能自主選專業,還是要家長或其他親友幫助拿主意。究其原因,這固然跟招生制度有一定的關聯,然而在筆者看來,中小學階段職業啟蒙教育的缺失,使得很多學生不知道自己的未來發展目標,才是根本原因所在。很顯然,若不能補齊這一先天性缺陷,那么這種越俎代庖式的“高價咨詢”,就只會繼續成為對教育現實的諷喻。
如此看來,如何補齊人生規劃的缺陷,讓學生都能自主選擇發展方向,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也是教育改革的應有之義。
?
?
?
相關鏈接:
海南部分中考生要提交戶口簿進行復查 不合規定取消填志愿資格?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