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記者 崔曉攝
龍虎網訊周末的玄武湖游人如織,梁洲上樹木繁茂,綠草如茵。一塊敘事碑靜靜地立在樹蔭下,碑文詳細講述了這里曾經存在過的一座紀念陸軍第十七軍抗日陣亡將士“四方碑亭”的來龍去脈。
6月14日,南京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記者和3名小記者一起,在江蘇行政學院教授、南京中華民國史研究會副會長、“抗戰勝利之火傳遞·南京全媒體行動”史學顧問李繼鋒的帶領下,尋訪陸軍第十七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舊址。
斃敵兩千余人,狠狠打擊了日軍囂張氣焰
順著工作人員的指引,在4棵郁郁蔥蔥的松柏之間,我們找到了陸軍第十七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舊址。如今這里只剩下一些斷壁殘垣,在斑駁的樹影中,依稀可見當年的歷史痕跡。
1933年1月,已經占領東北的日軍開始侵犯長城沿線,北平、天津危在旦夕。中國守軍奮勇還擊,長城抗戰爆發。時任國民革命軍十七軍軍長的徐庭瑤將軍主動請纓,率部奔赴長城古北口。古北口是萬里長城上的重要隘口,位于密云縣城東北百余里的燕山山脈之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3月10日,徐庭瑤部官兵投入戰斗,戰事一直持續到5月19日。官兵們憑借血肉之軀與劣勢裝備,與日軍展開殊死搏斗,陣亡五千四百余人,傷萬余人。敵亦被斃兩千余人,狠狠打擊了日軍囂張氣焰。古北口一役也被稱為“激戰中之激戰”。
“十七軍部隊損失慘重,開始撤退。在一個山頭上,有一小支部隊負責斷后,掩護大部隊撤退。結果日軍傷亡百余人才攻上山頭。一看,原來在山頭上進行頑強抵抗的中國士兵只有7位?!崩罾^鋒告訴小記者們,中國士兵的氣節和壯勇令敵方驚嘆,七勇士壯烈殉國之后,日軍將他們下葬后立碑,上題“支那七勇士之墓”。
建造“四方碑亭”,刻有近百名營長以上陣亡軍官名單
1935年5月,由于徐庭瑤的倡議,在玄武湖梁洲建造了“陸軍第十七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俗稱“四方碑亭”)。(下轉A3版)
?。ㄉ辖覣1版)據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徐庭瑤將軍》一書記載,“陸軍第十七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外面有亭,碑亭四面有墻,墻上有門。碑身正面鐫刻有徐將軍手書的碑文,碑文約有一千八百字,全文介紹了十七軍長城抗戰之慘烈。背面則鐫刻著十七軍在長城抗戰中殉國的近百名營長以上軍官的名單,“以垂永遠”!
“當時國民政府執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不敢開罪日本,盡管是紀念抗日陣亡將士,但為了不那么引人注目,就將紀念碑四周用墻圍起來?!崩罾^鋒說,日軍占領南京時期,紀念碑外面被人套上了木板,奇跡般地躲過劫難,只是碑上的“抗日”二字被抹去。1965年,此碑被炸毀。2014年,在紀念碑舊址旁邊,又豎起一塊新的述事碑,講述這段抗戰歷史。
構筑起“精神的長城”,共同抵御外敵
“九一八事變之后,一直到盧溝橋事變爆發前,這段時期發生的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斗,我們稱之為局部抗戰,長城抗戰是局部抗戰中規模最大的戰役。當時中國軍隊有25萬多人參加了這場戰役,17軍的許多軍官后來成為著名的抗日將領,如當時還是團長的戴安瀾等。”李繼鋒介紹說,1933年3月至5月,國民政府指揮下的國民革命軍包括晉軍、東北軍、西北軍、中央軍等,在長城的義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共同抗擊侵華日軍的進攻。我軍頑強抵抗、浴血奮戰,但日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長城沿線仍失守,南京政府不得不和日本簽訂了屈辱的《塘沽協定》,雙方正式停戰。
“長城抗戰有著特殊的意義。在現代戰爭中,單靠城墻的巍峨是擋不住外來侵略的,這就需要在工業化的基礎上建立起現代化的軍隊,更重要的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崩罾^鋒說,只有當中國人民凝聚起強大的民族精神,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團結一心,才能打敗日本侵略者?!斑@就是當時所強調的,要構筑起牢不可破的‘精神的長城’,而這也是重溫抗戰歷史的意義所在?!?/p>
?
?
相關鏈接:
抗法抗日英雄劉永福墓被盜挖 當地涉嫌玩忽職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