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今天首發的《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15)》中稱,目前,我國80%近岸海洋生態系統處于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自然岸線保有率不足40%,關鍵自然資本存量銳減。未來10至15年,既是中國海洋強國建設的關鍵時期,也是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時期。
針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發展報告指出,近年來,中國政府客觀上未能擺脫發達國家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路徑。近海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大量海洋資源環境問題短時間內迅速累積并集中爆發。環境、生態、災害和資源四大方面問題共存,并且相互疊加、互相影響,表現出明顯系統性、區域性、復合性,呈現出異于傳統發達國家的海洋生態環境問題特征,防控與治理難度加大。
發展報告在分析影響我國海洋生態環境因素時稱,近海海洋環境污染呈交叉復合態勢,危害加重。陸源污染仍是海洋污染的主要來源,對近岸海域污染貢獻率達80%左右。污染嚴重海域集中在大型入海河口和海灣,這些區域大多為中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之路使得這些地區背上了沉重的環境債務。此外,大型圍填海活動、流域大型水利工程、氣候變化等是影響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
就海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面臨的制約和挑戰,發展報告指出,首先是社會主義市場機制不完善,還未建立起體現海洋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現有海洋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中國海洋環境保護制度不少,但在海洋環境保護中居核心地位的陸源污染物排海許可制和陸源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還很不健全。后果上沒有建立起嚴厲的責任追究和賠償制度。對那些不法企業偷排、超排污染物入海,甚至造成嚴重海洋生態災難的,未完全追究責任和履行賠償義務。
發展報告認為,必須依法建立海洋生態損害賠償制度、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和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制度。以剛性的制度約束人的行為,實現對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障。
此次發展報告還新設“建設海上絲綢之路”部分,詳細介紹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時代背景、愿景藍圖,以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優先領域及其發展。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必須綜合施策。國家海上力量必須能夠維護中國和平發展的海洋安全環境,保證海上航道的安全;經濟層面需要鼓勵國有企業及民間資本走出去,與沿線國家共同發展,兩者缺一不可。此外,“一帶一路”建設必須互相促進、互為補充。特別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必須維護周邊環境安全。當下中國實際仍處于以歐美主導的條約體系之下,如何對內繼續深化改革以增強國家能力,對外加大國際游戲規則制定的參與力度,逐步掌握中外交往的節奏感與主導權,是當下中國亟待解決的戰略問題。
?
?
?
相關鏈接:
海南舉行高校課題研究策劃大賽 關注海洋漁村發展路徑?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