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蓋雖然小,卻是天大的事情。”6月23日,臺風剛過,海口市排水管道養(yǎng)護所所長黎軍在對講機里要求工作人員細心對全市排水管道進行檢查,包括所屬的6.2萬個井蓋。
井蓋雖小卻是生命的保護盾。就在6月初,海口金龍路一處電纜井一天內坑了兩輛電動車,膝蓋和手部受傷的譚先生直到如今仍未走出陰影,“現(xiàn)在看到井蓋就害怕。”
海口12345市政府熱線(市長熱線)從中協(xié)調,為井蓋找了幾天的“媽媽”,最終3部門聯(lián)合修復了該井蓋。但到現(xiàn)在,譚先生都還沒搞清楚“坑”了自己的井蓋究竟是哪家單位的。
井蓋是重新蓋上了。但關于井蓋的反思,卻不能輕易蓋上。
小小井蓋,考驗著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
小井蓋缺失一天“坑”4人“不協(xié)調一個月蓋不上去”
“現(xiàn)在我看到井蓋就害怕。”6月24日,譚先生說起20天前的被“坑”,仍心有余悸。
6月3日當天,海口金龍路的金秀街路口處,一共有兩輛電動車4人被“坑”。譚先生回憶,當天晚上8時,同事騎電動車載他回家,經過金龍路的金秀街路口,電動車前輪栽到電纜井里,車子翻了過去,前輪折斷,他膝蓋和手部受傷,騎車的同事頭部上有擦傷,胸部還撞擊到了車頭,當場嘴巴里就吐出血來了。“幸虧當時群眾提醒,拍照取了證。”
當天,接報的海口12345市政府熱線(市長熱線)就開始尋找電纜井“主人”了。先是轉達到海口市排水管理所,排水管理所反饋,電纜井屬于中國電信的。中國電信派人去現(xiàn)場核實初步確認,不是電信的。其后,中國電信反饋現(xiàn)場核實該井蓋屬于中國移動公司的。6月4日,海口12345市政府熱線(市長熱線)撥打10086聯(lián)系上中國移動公司,該公司工作人員受理后,于6月5日15點05分來電反饋不屬于其部門。
一個小小井蓋,花了大力氣,兩天時間都找不到其“主人”。
向多個部門反映,對方都表示不屬于他們部門的井蓋,6月6日20點50分,海口12345市政府熱線(市長熱線)工作人員聯(lián)系了數字城管。6月6日21點02分,數字城管來電反饋:該處電纜井中涉及中國移動、中國有線、中國聯(lián)通三個運營商的電纜或接口。
6月6日,中國移動、中國有線、中國聯(lián)通3個部門工作人員聯(lián)合修復了該處井蓋。
“小井蓋,你不要看很小的問題,真是一個大難題啊。”海口12345市政府熱線(市長熱線)有關負責人說,如果不是市政府熱線去協(xié)調,“那個井蓋一個月都蓋不上去”。因為,所涉及的幾個部門中,“沒有任何一個部門可以指揮另一個部門。”
井蓋有22個“媽”市民難知哪個是“親媽”
海口市排水管道養(yǎng)護所所長黎軍介紹,井蓋的業(yè)主單位有很多,其中有排水、供水、電力、燃氣、交通、通訊等,通訊又分電信、移動等幾大運營商,一共有十幾家業(yè)主單位,“再加上一些道路未移交的,一共有22家產權單位。”2013年,海口全市井蓋數量已達到29萬余個。如今,僅僅海口市排水管道養(yǎng)護所,就管轄6.2萬個窨井蓋。
22家產權單位,22個“媽媽”,專業(yè)人士一般能憑借上面的標志辨別是哪家的井蓋,井蓋丟失的情況下,仍可通過井內的物件判斷,一般八九不離十都能判斷出來。
但市民就難了,發(fā)現(xiàn)井蓋后,往往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哪個是井蓋的“親媽”。
海口12345市政府熱線(市長熱線)有關負責人說,市民撥打電話匯報井蓋問題后,熱線人員轉達給有關部門,經常遭到退回,只好先轉給市政部門。
“我們接到匯報后,不管是不是我們的,我們都會先到現(xiàn)場。”黎軍說,如果發(fā)現(xiàn)是市政的,養(yǎng)護部門會馬上修復,如果不是的話,會先做好防護,再通知相應部門。
但是,即使通知到了一些產權單位,也常遭遇對方的拖延。
部分“蓋媽”缺乏社會責任感建議制定追責措施
拖延的現(xiàn)狀,考驗一些企業(yè)的社會責任感。
被井蓋“坑”致受傷的譚先生不解的是,為何不是每個井蓋都寫明哪些部門,方便人找尋井蓋“親媽”?
一個好消息是,海口市已經計劃把所有井蓋全部進行標號,重新進行編號,“數字城管在做這個事情,以后一說在哪個地理位置上,我們在地理信息系統(tǒng)一打開就可以看到它是屬于哪個部門的了。”上述海口12345市政府熱線有關負責人說。
但是,標識不夠易辨只是表面原因,更應該關注的,是一些部門的態(tài)度。
6月7日,海口旅游職業(yè)學校考點附近,一處連接椰海大道的路段,3處掀開的井蓋成為過往接送考生車輛的“陷阱”。經海口市領導嚴厲批示后,得以“馬上處理”。
早在去年11月,就已有媒體反映椰海大道附近有近20個井蓋丟失或損壞。有評論指出,“馬上處理”背后,是有關單位沒有“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
“如果有人因為井蓋受傷了,接到消息我們都會趕到現(xiàn)場,如果核實是我們的,我們會負責維修并承擔醫(yī)療費用。”黎軍說,但部分企業(yè)遭遇這樣的事,卻不一定能這樣負責,他們可能會說“你報警吧”、或者“走法律程序吧”。
這些單位為什么敢于“拖延”,不經協(xié)調就“不動作”呢?一位政府人士認為,最關鍵的是追責不明確。
一套更為明確的追責制度已顯得必要。黎軍認為,一方面,要明確追責內容;另一方面,一些企業(yè)分工很細,應該有專門人員對接,避免部門間踢皮球。
海口著手破井蓋維護難題建議成立聯(lián)動機制
產權未移交的情況,也時常導致井蓋得不到及時修復。
2013年,媒體報道,海口市港澳開發(fā)區(qū)興海路井蓋丟失嚴重,令人震驚,短短2公里的路,竟然有約60個井蓋丟失。而其原因,便是井蓋的管理未移交,推諉拖延。
“像椰海大道的,也是因為沒有移交導致了一些問題。”黎軍說,目前,住建部門和市政管理部門已經在加強協(xié)調,“今后未移交的會盡快督促整改移交。”
國外一些較為先進的經驗可以為海南的井蓋維護帶來一些思考。據媒體報道,在加拿大和美國等國,不論水、電、氣、污水、交通及電信,地下通道的管理統(tǒng)一歸市政一家。在日本,絕大多數的城市都采用了設計獨特的井蓋,不同形狀的井蓋用途有區(qū)別,不同的花紋也有利于明確各行政主體的管轄范圍。“我們的井蓋也可以這樣來區(qū)分。”市民馮先生認為。
黎軍建議,各部門間應該制定聯(lián)動機制,每個部門專門安排相關人員專門負責井蓋維護事宜,定期召開聯(lián)席會議,對近期的井蓋修復情況進行總結,對一些“無主”的井蓋進行確認,“如果沒有人認,就采取一些處罰性措施。”這樣一來井蓋問題就成為大家的問題了。
海口數字城管方面已在做井蓋的標號和編號等工作。“以前也在做,只做我們自己的,現(xiàn)在把所有井蓋都做進去。”海口12345市政府熱線(市長熱線)有關負責人說,這對解決井蓋維護問題大有益處。
令人期待的是,今年4月,海口成功進入全國首批10個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名單,這意味著海口每年將獲得4億元,一共3年,總計12億元的中央財政資金支持海口地下綜合管廊試點改造。地下綜合管廊其實就是“城市地下管道綜合走廊”,它就像一只大口袋,把供水、熱力、電力、通訊、廣播電視、燃氣、排水等諸多管線集中收納,統(tǒng)一管理。
井蓋維護問題被統(tǒng)一管理,找“媽媽”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讓我們拭目以待。
?
?
相關鏈接:
高考學校旁井蓋消失 海口書記市長火速批示?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