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亮的旅順大炮令人心痛
“靖國”中的“靖”即是“安”,也作“護”、“鎮”之意。“靖國”即是“效忠天皇、鎮護國家”之意。靖國神社最初名叫“東京招魂社”。它被賦予強烈的國家職能和政治意圖。它的附屬設施“游就館”占地近1萬平方米,1881年竣工后多次修改擴建,是日本唯一公開的綜合性國立軍事博物館。以前,除了陳列古代及幕府末期、明治期間的文物以外,主要陳列日本從各國掠奪來的戰利品,炫耀“皇軍”的“赫赫戰功”。如今,這些“戰利品”已經不知所蹤,展出的多為日本戰死者的遺物,如火炮、軍服、遺書等。展館內供奉著很多臭名昭著的軍人遺物,是一個全面肯定日本歷次侵略戰爭的展覽館。
游就館二樓設有10個主要展覽室。第一、第二展室陳列著靖國神社創建以來的文物和史料等,其中有不少圖片、模型和天皇獻給“神”的供品。第三、第四展室陳列著日本明治維新和西南戰爭殉國的“神靈”遺物和史料。第五展室陳列著“招魂社”搜集的各種遺物和資料。第七至第十展室分別是“日俄戰爭全景館”“日俄戰爭到滿洲事變館”“招魂館”和“支那事變館”。
最讓中國人傷心的地方,應該是第六展室——“日清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展室。一進門,就能看到一門油亮的大炮,漆黑的炮口正對著大門。下方的說明牌上赫然寫著“戰利品,清國要塞炮”。這門大炮可能因為個頭太大,實在藏不住,就索性被擺在了展室里。現在的游就館中,公然表明掠奪自中國的展品已經極為罕見。《環球時報》記者發現,日本參觀者往往會好奇地四處撫摸這門大炮,甚至往炮管里看。可是,記者與中國人一起參觀時,他們往往只會表情凝重地立在那里,看著這門大炮,不會有任何舉動。因為,這門大炮讓任何一個進入展室的中國人都感覺到了揪心的痛。
大炮口徑12厘米,炮身長3.2米,炮重1967千克,最大射程5680米。其下方的說明牌上描述:“該大炮由德國克虜伯公司于1885年制造,由清國安放在旅順港港口要塞,用來防御旅順。日清戰爭后,該炮保存在大阪堺市輜重兵第四連隊的軍營之中,后于昭和三十九年六月捐獻給靖國神社。大炮的尾部刻有克虜伯公司三輪交疊的標志以及制造的編號。”《環球時報》記者走到大炮背后,克虜伯公司標志、生產編號及年份果然清晰可見。
1894年11月21日,日本陸軍第二軍向旅順發起總攻,在不到兩個小時內就攻破了旅順外圍炮臺群,戰略重鎮落入敵手,大炮也被繳獲后運回日本。展室里,大炮后面的背景圖是一幅與該炮來歷相互對應的“旅順陷落之日”的日軍老照片。照片中,幾名日軍正透過望遠鏡觀看不遠處日軍進攻清軍的情況。照片上配有“11月21日,日本第一師團山炮中隊視察進攻旅順情況”的說明。大炮旁邊的說明牌還展示了旅順炮臺當年的樣子和旅順港口的示意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