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文抗日根據地被日寇視為“眼中釘”,雖有數千民眾和黨員被殺害,但仍抗爭不止——
人們忘不了,70多年前,海南的英雄兒女在白石溪及周邊與日軍作戰70余次,殲日軍800余人,開辟了瓊文抗日根據地。然而,也正因如此,海口云龍、紅旗、大坡、三門坡以及文昌部分相連的區域,由于成為瓊崖抗日戰略要地,而被日寇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三番四次遭受無情打擊和摧殘。
今年77歲的老人陳明炯至今仍無法忘記,日寇動用飛機、裝甲車,向瓊文抗日根據地發動大規模進攻,將白石溪等片區劃為“無人區”,實行“三光”政策。但在艱苦殘酷的反“蠶食”斗爭中,瓊文革命根據地的基層黨組織和人民群眾,一直是抗日武裝的堅強后盾。
處境艱難,隨時有喪命之險
日前,冒著大雨,陳明炯在記者和東昌農場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來到“白石溪地區革命烈士紀念碑”前,伸手撫摸那已紅漆斑駁的碑文,上面鐫刻著的烈士名單中,有他父親的名字“陳文才”。
原瓊山市黨史研究室主任王萬江告訴記者,白石溪地區主要指白石溪周邊地區的樹德、白石溪、中稅和大坡一帶,在土地革命時期屬于瓊山十七區,抗日戰爭時期歸五區管轄,其中樹德和跟它交界的文昌南陽,是瓊文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地帶。
正因為是瓊崖抗日的戰略要地,白石溪地區成了敵人的“眼中釘”和“肉中刺”,時刻醞釀對其進行無情打擊。陳明炯的父親陳文才,當時已是革命隊伍的骨干成員,因知悉有風險,恐陳家絕后,陳明炯的哥哥陳明聰從小就被送到南洋的外婆家,直到海南解放后,才回到瓊山和弟弟團圓。
而陳明炯則在白石溪老家數次經歷死里逃生。“當時因父親參加革命,很少見面,偶爾幾次回家都是半夜悄悄回來,天還未亮又離開。”陳明炯說,他還記得,每次父親回來,都會將一把隨身攜帶的駁殼槍藏在草叢里,但這支駁殼槍在他和爺爺遇險的時候,并沒能保護到他們。
1942年下半年,日寇動用飛機、裝甲車,向瓊文抗日根據地發動大規模進攻,將白石溪所在樹德片劃為“無人區”,實行“三光”政策,先是從空中轟炸,然后燒殺掠奪,駐扎重兵,截擊、屠殺抗日民眾。在一次日軍的“蠶食”行動中,當時只有四五歲的陳明炯,在睡夢中被爺爺一把抓起,然后拼命地跟著往山里逃竄。由于和他們一起逃命的鄉親們紛紛倒下,陳明炯不敢回頭,只緊緊地跟著爺爺,后來實在跑不動了,爺爺就將他扛在肩膀上,途中經過一片荊棘地,慌不擇路的爺爺赤腳沖進去,結果腳背被刺穿。
據不完全統計,在日寇1942年5月開始的“蠶食”中,殺害瓊崖百姓達10多萬人,焚毀房屋5萬余間,給瓊崖人民帶來了空前的災難,是瓊崖抗日最艱難的階段。
英勇抗戰,粉碎日寇大掃蕩
為粉碎日寇的“蠶食”,中共瓊崖特委1942年6月1日發出了《關于目前瓊崖局勢的指示》,領導瓊文抗日根據地軍民全面出擊,積極主動開展游擊戰、反擊戰。在竹橋伏擊戰中,第二支隊在副隊長覃威指揮下,全殲日軍一個中隊,擊毀軍車兩輛,繳獲機關槍兩挺,長短槍30余支和一批軍用物資。同一天,第一支隊在瓊山二區伏擊日軍9輛軍車,擊毀三輛,斃傷日軍40余人,繳獲十多支步槍和大批軍用物資。接連的勝利振奮了根據地軍民的信心。
短短幾個月,瓊山、文昌兩縣的區鄉黨員干部就在反“蠶食”斗爭中犧牲了400多人。面對這種殘酷的環境,根據地的群眾沒有一個人出賣民族利益,出賣革命,郭冠英、云四婆等一批“堡壘戶”、“革命母親”成為了革命的堅強后盾。
在人民群眾的配合下,反“蠶食”斗爭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1942年10月至1943年1月,瓊崖特委和馮白駒率獨立總隊在堅持瓊文抗日根據地反“蠶食”的艱苦斗爭中,共擊斃日偽頑軍1200余人。在坡頭尾村的一次戰斗中,更是用步槍擊落了一架日軍飛機。
1943年3月,針對反“蠶食”斗爭的新變化,瓊崖特委制定了“堅持內線,挺出外線”的戰略方針,重點把主力轉向外線打擊日軍,開展新區工作,配合瓊文抗日根據地內的反“蠶食”斗爭。時任中共瓊崖特委書記的馮白駒在《關于我參加革命過程的歷史情況》中回憶,“我們的主力便撤出瓊文交界區,向澄邁地區移動,展開打擊日敵,并且取得一定的勝利。這樣,在某種程度上起著粉碎日敵‘蠶食’的作用,達到保衛瓊文交界區根據地的目的。”最終,瓊崖抗日軍民反“蠶食”反“掃蕩”斗爭終于取得勝利。
?
?
?
相關鏈接:
海南引導參合農民在鄉鎮級醫院就醫 9月推行“限費醫療”?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