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某地新開發出一個山水景點。有了景點,入口處便少不了豎個牌匾。我在那里工作的幾年間,發現牌匾更換了三次。
后來和那里的工作人員熟悉了,我問:“為什么老換牌匾?”
回答:“經常有地方領導陪上面的人來參觀。走時便請‘賜個墨寶’,既然讓人家寫了,就要掛出來。級別高的領導寫了后,級別較低的自然就被換下來了。”
他告訴我,倉庫里還有好多塊呢。隨他到倉庫里一看,果真,潮乎乎的水泥地上一溜兒放了七八塊,幾乎全是各個級別的領導寫的。
一次,在京邂逅了題匾者中的一位,閑聊中說到了那處名勝,他說:“大門口那塊匾就是我題的。”我不知該不該告訴他,繼他之后題匾已換了兩次。
無獨有偶,日前一位同學來訪,說起了類似一件事:他那里有一處名山,古代文人騷客曾留下許多摩崖石刻。前些年一些握有實權的部門,一旦來了喜好書法的領導,就請他們在空隙處題刻。紛紛題刻,景觀難免受到影響。去年,上級責令景區整頓,這些題刻統統被鏟掉。責任人還受到了處罰。
字如果確實具備了高水平,那么,題刻勒石,為聯懸壁,本無可厚非。怕就怕有人請你題字,不是因為字本身,而是看中了“字外”,或為在迎逢湊趣中愉悅取便,或為曲意尋租你手中之權。對于題字者來說,倘無自知之明,雖不到境界卻在恭維中信手亂題,結果便不是顯己之美,而是彰己之丑。
有人在集會場合做過這么一個測試:舉著100元鈔票問,“誰要?”一只只手舉了起來。他把鈔票扔到地上,用腳碾踏。鈔票變得又臟又皺。他拾起來再問:“現在誰還要?”還是有人舉起手來。結論是:一件東西的價值,不依賴于表面的“凈”與“不凈”,而是取決于東西本身。題刻若只賴權位而無真功,必然曇花一現。反之,則烈火更見真金。
“沙孟海題匾”的軼事也說明了這個道理:杭州靈隱寺“大雄寶殿”匾額,是1953年修葺時,著名書法家沙孟海所題。1957年,沙孟海的三弟、時任浙江省省長的沙文漢被打成了“右派”。于是,有人下令:把沙文若(沙孟海字文若)三字從匾額上抹去!
1970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訪問杭州時到靈隱寺進香,親王盯著“大雄寶殿”四個字贊嘆不已,問陪同的中方官員:“這幾個字是誰寫的?為什么沒有題款?”
周恩來總理聞知此事后,找來當時的省革委會負責人嚴厲批評:沙文漢是沙文漢,沙文若是沙文若!怎么能夠因為沙文漢是右派,連沙文若的名字也抹去了呢?不能搞株連。這不是黨的政策!
負責人趕快派人找到沙孟海,要他去補一個名字。在一般人看來,這是“很抬舉你了”,可沙孟海錚錚鐵骨,斷然拒絕:“要么重寫一塊匾。名字就不補了。”
沙孟海故居就在我單位的隔壁,免費對外開放。閑暇時,我常進去看看。墻上那一幅幅字,氣勢宏大,點畫精到,盡管我不懂書法,仍覺得美感撲面而來。業界稱沙老的字:“真力彌滿,吐氣如虹,非胸有浩然之氣不能致也。”信然!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