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噸氰化鈉!
天津港“8·12”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發生后,有關這一數量龐大的危險化學品的信息一浮出水面,立即牽動起各方神經。
氰化鈉怎么來的?該怎么處理?過程中有啥難點?現在處理進展如何?
帶著這些問題,新華社記者訪指揮部、天津市領導、防化官兵、參與搜尋危化品人員……力求還原這一驚險、艱難的過程。
危化物品 浮出水面
“現在基本可以確定,氰化納的數量在700噸左右。”天津市副市長何樹山17日披露。
經多方走訪,記者初步還原出大火和爆炸后,700噸左右的氰化鈉“浮出水面”的全過程。
13日,天津“8·12”爆炸發生次日,河北誠信有限責任公司報來信息:有700噸氰化鈉堆可能存放在事故核心區,這是天津方面第一次知曉這一重大信息,為已經非常緊急的救援工作增加了極大挑戰。
如此大量的危化品堆在哪兒?危害如何?如何有效處理?如何防止次生災害?……一系列問題擺在面前。
首先要弄清氰化鈉堆放位置。
天津市負責處置這次特別重大事故的工作組緊急聯系瑞海公司負責人和員工核實,但多方尋找,只找到公司的一位安全員。事故發生時,他并不當班,只知道當時公司確有危化物堆存,正在報關,至于具體是什么危化品,數量有多少,他說不清楚。
海關,這是又一個關鍵線索。指揮部立即聯系當地海關,從瑞海公司報給海關的報關清單中做進一步排查。
不久,工作組又聯系到瑞海公司的一位副總經理,事發當晚他正在值班,爆炸時被沖擊波摔到綠化帶中,受了輕傷。經由他聯系到了比較熟悉情況的倉庫保管員。
13日下午,這名倉庫保管員吐露,當時裝有氰化鈉的集裝箱共有30多個,每個集裝箱內有20多噸氰化鈉。氰化鈉密封在桶里,每個桶約重25公斤。由此推算,當時爆炸核心區應有氰化鈉700噸左右。幾天來,天津市通過調閱海關有關清單等渠道核查和調查當事公司有關人員,確定事發時爆炸核心區存放的氰化鈉數量和位置。
“這個數字可能會存在一定誤差,但90%以上是準確的。”何樹山說。
調查進一步明確,爆炸中心點,也就是瑞海公司的堆場,面積有4萬平方米,其中廠房有4000多平方米。14日,工作組來到爆炸事故核心區,尋找氰化鈉的下落,發現堆放這批危化品的地方,就是爆炸點,現在已經成了一個深坑。離開的路上,工作人員看到地面上散落著白色晶體狀粉末,隨行專家識別發現,這就是氰化鈉。
數量和位置的明確,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初步線索。
劃定三圈 地毯排查
不好的消息有時候會接踵而至。14日下午,天津市開發區報告,在距離爆炸點一公里之外的輕軌站,發現散落在此的白色物體,經確認為氰化鈉。
顯然,這是爆炸后迸濺出庫區的。迸出了多少?有多大范圍?新的難題來了。
而同時,人員搜救工作刻不容緩,可如果不排除氰化鈉等危化品的風險,人員無法進場。
“先易后難、穩妥推進、確保安全”,天津市也確定了處理危化品的總體原則。
從14日起,天津市沿著面積約10萬平方米的爆炸核心區,用沙子、土連夜修筑起一道1米左右的圍堰,圍堰上鋪上一層塑料膜,由此形成一圈圍堰,以防散落在爆炸核心區的氰化鈉被雨水等侵蝕,造成次生災害。
同時,天津市以爆炸點為原點,劃出半徑分別為1公里、2公里和3公里的3道圈,全面調集人力,按每100米一個網格,一個網格一個網格,從外圍到最難處置的核心區外,地毯式排查散落的氰化鈉。
在天津開發區東海路以西、北海路東、泰達大街以北、第九大街以南的區域采訪時,記者遇到正在排查搜索危化品的天津開發區行政執法檢查大隊副大隊長王剛。他帶領400名穿著長衣長褲、厚底鞋和戴有防毒面具的隊員,分成20個網格化組開展工作。這塊排查區域位于距離爆炸核心區1公里至2公里的“第二圈”里。
他們搜索的辦法,主要是用眼睛看、木棍探。幾天來發現的物品,經過化驗后得知有氰化鈉,也有金屬鈉等易燃化學品。
“其實危化品還是很明顯的,主要是白色的晶體狀或者遇到水的黃色液體。”曾當過防化兵的王剛說。每發現一處可疑物,他們就標注記號,向上匯報,由專業人員搜集處理。
何樹山說,截至17日晚,天津市已完成對爆炸核心區方圓3公里地區危化品排查全覆蓋。搜尋到的氰化鈉,由有資質處置危化品的企業派出專業技術隊伍,裝袋后放到密封鐵桶里,送到專業的固體廢物處理廠處理。同時,經專家論證,用雙氧水對污染土壤和物品進行處理。“截至目前,我們已清理出150噸到160噸的氰化鈉。”他說。
雖然氣象部門預報,17日夜和18日夜,天津市將分別迎來降雨量分別在5至8毫米、20毫米左右的兩場雷陣雨,“但可以確信,在爆炸核心區外圍方圓3公里的范圍內,已基本沒有散落的氰化鈉了。”何樹山說。
環保監測 嚴密監控
在17日上午的新聞發布會現場,如何防止發生次生災害成為中外媒體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經了解,12日夜,事故發生后,天津環保部門即啟動應急預案。13日凌晨開始,在事故現場隔離區內外增加布點監測,實行24小時連續不間斷監測。
氰化物監測是當前環境監測的重點。天津市環保局環境應急專家組組長包景嶺介紹,8月16日,新增了27個氰化物排查點位。排查結果顯示:共有17個點位氰化物檢出,其中3個點位超標,超標點位全部位于警戒區內,最大超標點也是距事故爆炸點最近的一個點,超標27.4倍,另兩個點分別超標4.37倍和0.96倍。
“這么看來我們事故區的地表水還是超標比較嚴重的。警戒區外13個點位尚未發現氰化物超標,其中3個點位有氰化物檢出,分別相當于控制標準的12%、7%、5%。”包景嶺說。
17日晚之后的幾天,天津可能會出現降雨天氣。包景嶺說,事故現場如果降雨,粉塵等常規污染物會得到一次清洗,但由于爆炸核心區地面還沒有進行清理,如果降雨較大,地面氰化物經過雨淋會產生溶于水的氰化氫,其在酸性條件下可能逸散,影響周邊環境。
“但這些情況都在我們的嚴密監控之中,目前來看,逸散的情況還不是很嚴重,因為我們現在還沒有遇到過降雨。降雨以后出現什么情況,我們也已經有預案,會嚴密監控。”包景嶺說。
記者從現場指揮部了解,已經緊急制定了五項措施,保證事故區域污染不外泄:
——事故區域全部雨水、污水外排口全部用水泥封堵,確保區域內各類廢水不會排入外環境,確保區域外水體和渤海的環境安全;
——事故區域周邊設置圍堰,將事故區域與外部隔離,確保降雨時雨水不會溢流出事故區域;
——事故區域內雨水、污水管道內的廢水和消防廢水全部進入新設置的應急廢水處理裝置,采取強氧化等方式對廢水破氰處理后,再排入天津港保稅區擴展區污水處理廠進一步深度處理;
——天津港保稅區擴展區污水處理廠在現有處理工藝基礎上,在前端增設含氰廢水應急預處理裝置,實現廢水處理的雙保險;
——對現場隔離區內水坑、水塘、明渠等低洼匯水處內的高濃度廢水由專用罐車收集后,送危險廢物處置機構立即進行集中處置。
外圍各項監測措施也在推進。
大氣:在隔離區外,共設立17個環境空氣監測點位,8月16日,在隔離區內又增設一個監測點位。
水環境:共設立6個廢水監測點位、4個水環境監測點位和4個海水監測點位。8月16日又新增27個監測點位。
土壤:環保部門正在加緊部署隔離區外監測方案,預計本周內實施。此外,如果遇到下雨等突發天氣情況,將增加監測點位。
突進核心 防化攻堅
掃清外圍,最大的難題是核心區氰化物等危化品的處理。
17日下午,北京衛戍區某防化團200人的增援部隊和運輸車輛4臺抵達天津增援,這是到達爆炸現場參與救災搶險的最新一支力量。
當日,總參防化學院80人、總裝防化研究院15人也抵達天津,迅速投入救援工作。
迄今為止,北京衛戍區某防化團共投入兵力417人。先期到達的部隊已初步完成對爆炸核心區的人員搜救和土壤、水的取樣工作,并對爆炸核心區內及外圍區域持續不斷進行空氣質量檢測工作。
緊急開辟“生命通道”和偵測監測,同樣是開進部隊承擔的主要任務。
事故發生后一天,13日晚,北京軍區緊急抽調舟橋某團330余人連夜奮戰8小時,在距離爆心不足50米的一條水溝上急造涵橋,開辟出一條寬10米長30余米的應急通道,解決了人員無法進入現場的問題。
同日,北京衛戍區某防化團分批抵達爆炸現場,利用所攜紅外遙測車和遠程快速部署系統,在事故核心區周邊建立7個監測點,對現場空氣質量進行跟蹤監測。
人員搜救刻不容緩,危化品從排查到洗消、處理卻要經歷慎重的過程,更大大增加了任務的難度。
無論如何,人員搜救,仍是重中之重。
15日上午開始,國家核生化應急救援隊率先開始對核心區的大規模搜救行動,不滿24歲的朱伊平,是參與15日下午救出幸存者韓鳳群的士兵之一。
“我們在集裝箱的縫隙里轉了大概有40分鐘。”朱伊平說,“身著厚重生化防護服,戴著防毒面罩,在黑暗狹窄的集裝箱迷宮中要側身擠過狹窄縫隙,更要不斷避開尖銳凸出物。”
此刻,就在他們身邊,仍有集裝箱在燃燒冒煙。
作業結束時,朱伊平和戰友們才發現,防毒面罩的濾毒罐已然超時使用。返程車上,朱伊平感到困乏異常,“低頭就能睡著。”他用涼水澆頭,一直堅持到洗消完畢。“有點脫水,不過休息了一會兒就好了。”
就這樣,15日到16日,防化團官兵對核心區進行了4次全面搜救,共救出幸存者1人,搜尋到10余具遇難者遺體并進行了標本取樣,為下一步核準遇難和失蹤人員提供信息。
17日上午,防化團又在事故場地東南300米處開設綜合洗消廠,對進出作業的人員和車輛進行洗消。
更為艱巨的任務,還擺在后面。
軍地聯合 啃硬骨頭
爆炸和大火后的核心區,一幅慘烈的圖景。燒得焦黑的大樓門窗俱無,路上到處是燒得變形的汽車殘骸,還有一些被沖擊變形的大型消防車。地面遍布著碎玻璃和扭曲的金屬片,行進十分困難。幾輛消防車正在作業,爆炸中心處的大坑中積滿了水。
現場集裝箱堆積如山,有七八層樓高,橫七豎八地不規則堆積,狹窄的地方一個人要側身才能過去,宛若迷宮。防化官兵在搜救時不得不在一些通道口設置標志,以防迷路。
據何樹山介紹,核心區內現有18400多個集裝箱,其中有1900多個裝滿貨品的重箱。
參與核心區救援的北京衛戍區某防化團多名官兵在接受采訪時說,在核心區集裝箱堆垛的區域發現了氰化鈉、鎂顆粒、電石、硫磺等散落的化學品。
核心點危化品數量和分布位置、情況仍不明朗。爆炸后又存在四處灑落的可能。北京衛戍區某防化團參謀長馬思強說,這是目前救援工作最大的難點,因為可以對救援人員構成直接威脅。
爆炸物和劇毒物混在一起,對事故后期處理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按照整體安排,參與處理的人員要一個集裝箱一個集裝箱查。先由防化官兵對箱內進行檢查,搞清內部貨物情況,如果發現問題,由專家進行專業處理。
“我們制定了詳細的方案,組織了全國的專家和專業隊伍。可以說,整個危化品的處置目前在可控制的范圍之內。”何樹山說。
軍地聯合,啃下清理爆炸現場一個又一個硬骨頭。
16日,北京衛戍區某防化團繼續加強對核心區及周邊環境監測,并首次進入到爆炸中心點大水坑取樣。取得的水樣和土樣已被提交至環保部門檢驗。
對于引起社會密切關注的氰化鈉,目前初步有三種解決方案:對已炸開外露的,清理出一塊場地,用雙氧水或者其他辦法進行化學品中和;對大面積分散的,用土或者是沙石砌起一個一米多高的圍堰,封閉起來;對成桶未損壞的將其及時清運,撤離現場,由專業化的公司進行處置。
除了氰化鈉,對其他危化品的處理過程也正在進行中。
?
?
相關鏈接: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