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在遍地烽煙的華北太行山區,和中國軍民并肩作戰的,還有一支由朝鮮人民組成的抗日隊伍——朝鮮義勇軍。他們與中國軍民結下了深厚國際友誼,共同譜寫了一段抗日傳奇。
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記者來到河北省邯鄲市涉縣對朝鮮義勇軍抗日遺跡進行了探訪。
涉縣石門村蓮花山,是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朝鮮義勇軍將領陳光華和石鼎陵墓所在地。這兩座異國戰士陵墓顯得頗為低調和不為人知。
走進這兩座烈士陵墓,可以清晰地看清墓碑上的字樣:“朝鮮陳光華同志墓”“朝鮮石鼎同志墓”“犧牲于中華民國31年”,兩座墓碑的外側,數百棵木槿花靜靜地開著,仿佛在訴說那段歷史……
邯鄲市朝鮮義勇軍歷史研究專家尚榮生告訴記者,“木槿花是韓國的國花,這些木槿花是2004年由中韓兩國友好人士栽種的,每年都會有一些韓國民眾來這里紀念那段抗戰歷史。”
據涉縣黨史辦副主任科員李衛華介紹,1910年8月,日本正式吞并朝鮮,大批朝鮮獨立運動志士流亡到中國,在中國成立了許多抗日團體。1938年7月,在中國活動的朝鮮人士在武漢成立了朝鮮義勇軍。1941年,到延安的朝鮮義勇軍,積極響應中共中央要求,開始前往華北太行山區與八路軍共同抗日。
1942年5月,日本侵華總司令岡村寧次調集3萬兵力對太行山區發動了慘絕人寰的“大掃蕩”,八路軍總部及后勤機關被日軍合圍在河北、山西兩省交界的十字嶺地區。
在這次殘酷的戰斗中,八路軍和朝鮮義勇軍同日寇展開殊死搏斗,左權將軍在指揮最后一批人員突出重圍時,被炮彈擊中當場壯烈犧牲。同時,為了掩護突圍,朝鮮義勇軍領導人陳光華和石鼎也不幸中彈,負傷后兩位義勇軍仍堅持戰斗,5月28日壯烈犧牲在十字嶺。
“為追懷朝鮮義勇軍烈士功績,晉冀魯豫邊區軍民對在反掃蕩中犧牲的義勇軍烈士在涉縣、贊皇縣等地方分別進行了公葬。在晉冀魯豫邊區召開的祝捷大會上,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高度贊揚了朝鮮義勇軍在戰斗中建立的功勛,并贈給他們一挺輕機槍,槍把上刻著,‘為了共同的理想,我們永遠站在一起’。”李衛華說。
1942年7月,朝鮮義勇軍到達河北省涉縣中原村。為了擴大在華北的朝鮮人民抗日力量,朝鮮義勇軍在這里創辦了朝鮮青年革命干部學校,如今涉縣中原村元定寺正是這所學校舊址所在地。
73歲的中原村村民呂三來是朝鮮義勇軍舊址陳列室的義務講解員。他告訴記者,元定寺雖然比較破小,但它對朝鮮義勇軍而言非常重要。在這里,華北朝鮮青年聯合會召開大會,將“朝鮮義勇隊華北支隊”改組為“朝鮮義勇軍華北支隊”,正式完成從武裝宣傳組織到軍隊的轉變。
據呂三來介紹,1942年11月,朝鮮義勇軍成立4周年之際,有81位朝鮮愛國青年來到涉縣中原村,集體參加了朝鮮義勇軍,并發表聲明。
1941年至1943年期間,太行山區遭遇了嚴重旱災,加上日寇頻繁“掃蕩”,經濟非常困難。朝鮮義勇軍和八路軍、當地百姓一樣,一手拿槍,一手拿鐵鍬,敵人來了就打仗,敵人走了就開荒生產。
1945年8月朝鮮義勇軍奉命離開涉縣奔赴東北,隨后陸續回國。
2004年,我國第一座朝鮮義勇軍專題紀念館在涉縣石門村蓮花山,兩位義勇軍烈士紀念碑旁正式落成。近幾年,每年都會有當年義勇軍的后人或者韓國游客來這里參觀。
“華北太行山區可以說是培育朝鮮革命力量的基地之一,這些朝鮮義勇軍烈士雖然犧牲70多載,但他們與中國軍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所建立起來的血肉關系和患難與共的抗戰歷史不會被忘記,它們會永遠被歷史記載。”尚榮生說。
?
?
相關鏈接:
海口美蘭舉辦抗戰故事巡回報告會 講述歷史助力“雙創”
北京市離退休干部高唱愛國歌曲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韓國總統樸槿惠將出席中國抗戰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活動
海口市抗戰故事巡回報告會走進秀英 助力"雙創"攻堅戰
9月3日抗戰閱兵北京天安門等區域實行無線電管制
大慶90歲抗戰老兵目睹兩次屠村 首次任務深夜鋤奸立功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