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那段烽火彌漫天空的歲月,在那個中國生死存亡之際,有這樣一群人,挺身而出,舍身忘我,浴血奮戰。他們,在民族大義中用頑強的身軀挺起了中華民族堅硬的脊梁。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抗戰老兵。9月3日,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由300余名抗戰老兵、英烈子女、抗戰支前模范組成的2個乘車方隊,行進在受閱方隊最前面,接受祖國和人民的致敬。分布在祖國各地的抗戰老兵雖然不能親臨現場,但都以自己的方式見證紀念抗戰的榮耀時刻。中國青年網記者走進各地尋訪抗戰老人,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獻禮。
王守義,男,漢族,1925年生,山東菏澤市龐王莊人,現定居湖北省十堰市房縣。1939年春加入八路軍晉冀魯豫5分區部隊,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如今,70多年過去了,今年90歲的八路軍抗戰老兵王守義身上仍留有多處明顯傷痕,每當回憶起同日偽軍作戰情景,他都無限感慨。
王守義(右)老人回憶起“抗戰”歷程,心情萬分感慨。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馬大方 攝
日本鬼子無惡不作,百姓紛紛參軍報國
“日本鬼子可是殺了不少中國人啊!”現今,躺在病床上的王守義回憶當年日軍侵略史很是激動。王守義1925年出生于山東菏澤市龐王莊,共有兄妹3人,因為家里窮,他沒進過一天學堂。王守義回憶道,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侵略軍大肆攻占中國領土。山東省也不例外,日軍先后攻占濟南、青島等地。“當時我的老家暫時還未被鬼子占領,不少魯中和魯南的百姓紛紛逃難過來。”
隨后,日軍侵略的步伐一步步逼近王守義的老家,當地的八路軍號召村民反抗。1938年底,日軍沿津浦、隴海、平漢3條鐵路線侵占菏澤地區,到處安置炮樓、設據點、挖封鎖溝、筑封鎖墻、擴充偽軍。日軍對魯西南抗日根據地進行封鎖、蠶食,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
生活在日本侵略者的鐵騎之下,王守義和村里的年輕人義憤填膺。1939年春,他和同村比他大一兩歲的王朝坡和王光勤悄悄來到菏澤南部張灣村,加入八路軍晉冀魯豫5分區部隊。“當時我才14歲,因為年齡小,暫時被安排到營部當勤務兵,除要學打仗外,還要送信,幫忙掃地、洗衣服。”那段時光,王守義十分難忘,“當時部隊主要在魯西南、豫北、冀南一帶抗日。”
首次作戰,繳獲日軍“三八大蓋”
王守義和王朝坡、王光勤、李金池等新兵在部隊經過幾個月的訓練,學會用槍和扔手榴彈。“當時和鬼子、偽軍作戰是常事,有時一天都要轉移幾個戰場。”王守義回憶,有一次訓練還沒結束,王守義所在的營部接到命令,被派往團丘山打伏擊。
進攻開始,王守義把手中的手榴彈精準地扔進敵人的大車隊。炸彈一響,整個騾馬隊都亂了套,騾馬拽著大車在馬路上亂竄,押送的鬼子兵跳下車,不知道槍該往哪里打。王守義在營長的帶領下,一個沖鋒,全營幾百人沖上前去抓俘虜。初次參加戰斗的王守義繳獲一支日本人的三八大蓋槍,這也是王守義第一次立功。這次戰斗,消滅日本鬼子一個小隊,還繳獲大批軍用服裝。
子彈穿胳膊而過,留下永久傷痕
因成功偷襲鬼子運輸大車隊,率部隊突圍等表現出色,王守義很快被提升為連長,并帶領部隊從黃河南先到晉西北,又到魯西南和敵人開展游擊戰。
一次,敵人在強壓之下使用了毒氣彈。毒氣彈一爆炸,整個空氣中彌漫著嗆人辣味,王守義左肩上被擊中一槍,子彈從王守義的左肩頭上穿過,傷痕至今還能清晰可見。“父親抗戰6年,同日偽軍作戰有上百次,這些都是抗戰時留下的傷疤。”王守義的小兒子挽起父親的衣服,筆者看到,老人的手臂、胳膊、胸口等處共有5處明顯傷疤,還有十幾處小傷。這些傷痕見證了老人烽火時代的英雄壯舉。
?
?
相關鏈接:
環球社評:某些力量被閱兵震撼?中國要讓恃強凌弱成歷史?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