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日戰爭勝利之所以意義重大,值得紀念,不僅是因為中國人民結束了長達14年受日本軍國主義蹂躪的歷史,免除了亡國滅種的危機,更在于它是國際反法西戰爭勝利亦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最終標志。二戰作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也最為慘烈的戰爭,最終以反法西斯陣營的完勝而告終,不僅使人類歷史避免了一次大倒退,而且還為世界進步創造了良好的契機。
在國際政治層面,同戰前相比較,戰后70年來,這個世界確實有了巨大進步,集中體現在時代主題轉換、非殖民化、尊重國家主權以及國際秩序演進這四個方面。
戰后的世界,最突出的變化就是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最為直觀的是和平。70年來,雖然發生了許多局部戰爭,甚至還有持續了幾十年的美蘇冷戰以及與之相伴隨的軍備競賽乃至核軍備競賽,但是第三次世界大戰至今未爆發,而且看上去還越來越遙遠。當今世界,和平已經成為各國人民普遍追求的時代潮流和價值觀,維護和平是絕大多數國家政府的重要施政目標;所有公開挑戰世界和平的言行都會失去道德高地,進而失去民心;與之相應,公開挑戰世界和平的政治力量在本國難以成長,在國際社會也會受到孤立。
與和平密切相關的另一個時代主題就是發展。發展既是和平的基礎,更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內在需求。幾千年來,人類社會進步的最主要體現就是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又必然帶來生產關系及上層建筑的進步。當今世界,發展已經成為多數國家政府施政的首要目標。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家間的發展競爭越來越激烈,大國之間的戰略博弈主要體現在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而不是到戰場上攻城略地,爭奪財富和資源。
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相伴隨,非殖民化是世界在戰后取得的另一大進步成果。自15世紀以來,殖民主義肆虐全球,少數列強通過武力等手段侵略、剝削、掠奪殖民地,奴役廣大殖民地人民,成為人類歷史最為黑暗的一頁。二戰前,許多殖民地人民進行過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但成效有限。二戰后,反殖民主義運動掀起高潮并取得決定性勝利,絕大多數殖民地實現了民族獨立,建立了自己的主權國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并繼而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對眾多殖民地國家開展反殖民主義斗爭是巨大鼓舞,極大地推動了戰后的非殖民化進程。幾十年來,經過非殖民化而實現獨立的廣大第三世界國家,雖然在經濟發展上仍然居后進位置,社會治理也面臨許多問題,但它們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其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非殖民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國家主權在二戰后受到更好地尊重。由歐洲大國在1648年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了尊重國家主權的原則,從而使國際關系史進入了以主權國家為主要國際行為體的時代。然而,這個原則最初只適用于歐洲,廣大殖民地國家的主權是不被尊重的。后來,這個原則擴大到美國和日本等少數非歐洲國家。直到二戰結束時,擁有主權的國家還不到50個。戰后,在非殖民化過程中獲得獨立的國家的主權,基本上都得到尊重,只有少數遭到原宗主國的武力干涉而以失敗告終。現在,聯合國會員國已經達到193個,它們無論大小、貧富、強弱,在主權上是平等的。中國積極倡導、踐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尊重國家主權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時代主題轉換、非殖民化、尊重國家主權這些世界所取得的重大進步,都與戰后國際秩序有密切關系。以聯合國為主要載體的戰后國際政治秩序的基本宗旨就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國家主權,可以說,聯合國在這些方面功不可沒。雖然由于強權政治的存在,使得聯合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導致當今國際政治秩序具有許多不公正、不合理的因素,但是,由反法西斯戰爭主要戰勝國共同建立的戰后國際政治秩序的基本框架是合理的,對維護世界和平和國家主權是有效的,它跟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尊重國家主權等世界進步方向一樣,是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堅守的。
戰后國際政治秩序一直面臨著挑戰。冷戰期間,兩個超級大國爭奪霸權,時常使聯合國的作用得不到發揮。冷戰結束后,美國試圖打造單極世界,并將聯合國改造成其制度霸權的工具,甚至還時常挑戰聯合國權威,比如科索沃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最為嚴重的是,日本右翼勢力圖謀從根本上否定戰后國際政治秩序。《聯合國憲章》中的“敵國條款”至今有效,而日本右翼妄圖抹殺當年的侵略實質和戰爭罪行,實際上就是公然對抗《聯合國憲章》的相關內容。這些挑戰表明,戰后國際秩序需要世界進步力量共同努力來維護。中國是戰后國際秩序的建設者,也是受益者。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有責任在維護這個秩序上發揮積極的、建設性的作用。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