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再續,書接上一回……”、“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聽到這,各位廣州老街坊是不是很親切呢;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廣州各大公園、電臺、茶樓,講古風靡一時,聽眾絡繹不絕,掌聲喝彩聲更是此起彼伏;到改革開放初期,隨著收音機進入尋常百姓家,講古又開始復蘇,并且風行到千家萬戶,對于很多老廣州來說,下班放學之后第一時間跑回家,打開收音機邊吃飯邊聽講古,這大概就是那個年代最奢侈的享受了,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時代的改變,各種娛樂形式不斷出現,聽古的人越來越少,講古的人也相繼離世,講古又再次走到了瀕臨后繼無人的邊緣了。
粵語魅力在,講古不會老,但現在還有多少廣州人在聽“古仔”呢?除了不少老街坊仍對“廣州講古”情有獨鐘外,年輕人對這門曾經風靡一時的粵語藝術又了解多少呢?“廣州講古”能否再現昔日的輝煌呢?雖然“廣州講古”跟其他傳統民間藝術一樣,影響力的式微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時代的進步,新的娛樂形式出現逐漸取代講古、粵劇等傳統粵語藝術。但是像廣州講古、粵劇等這些傳統藝術是我們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我們不能坐視它走入歷史,我們要讓這些文化藝術繼續傳承,發揚光大。
那么回到“如何繼承與發展傳統文化”的老話題,具體到“廣州講古”又該如何做呢?
首先,粉絲經濟時代,“講古”也要有年輕粉絲捧場。講古的內容要貼近時代,在題材上多貼近生活,特別面向青少年一代的還要增加時尚元素,不能永遠只是那些《三國演義》、《笑傲江湖》等經典名著,這樣吸引不到年輕觀眾,可以選擇一些中外經典與熱門小說、熱點事件作為創作的藍本;在講法上、長度上也要結合年輕觀眾,多推出一些簡短,明理的古仔,吸引年輕觀眾。這一點不妨學學北方的相聲,郭德綱作品在內容上貼近生活“柴米油鹽”,不斷加入新作品新元素,郭德綱表演相聲過程插科打諢、嬉笑怒罵讓觀眾忍俊不禁,引人大笑的同時發人深思,由此捕獲一大批“鋼絲”。
其次,“講古”最重要的還是人的傳承,“講古”需要小鮮肉補充新鮮血液。這一點顏值與實力齊備的80后相聲小鮮肉高曉攀就是相聲界的一面旗幟,隊友都是年輕一代,在表演過程中不斷地革新內容跟形式,瞄準年輕觀眾,最終吸引到一大批年輕粉絲。可喜的是現在廣州也有年輕人已進入“講古”界,扛起了傳承重任,這里面就有顏志圖的徒弟彭嘉志——被稱為廣州最年輕的“講古佬”,令人欣慰。
當然,傳承文化藝術關鍵還要有心,“講古”也是一樣,有了“小鮮肉”還不夠,還需要他們“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想當年“顏派”評書藝術掌門顏志圖,為了講好武戲,拜當時廣州市武術協會的副主席郭子碩為師開始學武,最后學成螳螂拳六段,這種精神令人敬佩不已,也值得“小鮮肉”們學習。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