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孤”
太婆生病住院,不放心家中百歲“大哥”
秘密
“大哥”并非其親人,是太婆丈夫四弟的結拜兄弟,太婆已照顧他27年
接力
太婆小兒子接力照顧百歲“大伯”,還背老人出門理發
成都商報記者 梁梁 攝影記者 王勤
太婆住院“托孤”追蹤
十幾天前,龍潭寺年近八旬的楊軍華婆婆生病住院,臨出門前,她告訴兒媳:“我這一去,不知還能不能回來,你們大伯……”兒媳連忙接過話,“媽,你放心”。楊婆婆口中的“大伯”,并非她丈夫的兄弟,而是丈夫的四弟在60多年前的一個結義兄弟,名叫王仁遠。1988年,73歲的王仁遠無親無靠,被楊婆婆收留在家,至今已有27年。這些年生活的感受,王大爺寫下了“很好”“非常滿意”,并在這兩個詞后面,用力補上了感嘆號。(本報昨日報道)
昨日,成都商報記者從龍潭街道同樂社區確認了一個信息,對于楊軍華婆婆收留百歲老人的義舉,竟然還是一個被埋藏了27年的秘密。為何不向他人提起?楊婆婆說:“沒得啥子說的,早就當成親大哥了。”
社區查戶口才知道,太婆與百歲老人不是親人
“我們二組的楊軍華婆婆一家,對他們家大哥還是好。”昨日,成都市成華區龍潭街道同樂社區二組組長廖品元“嘖嘖”了兩聲后說,自己不清楚楊軍華大哥的真實姓名,因為老人搬來時就已經70多歲了,有些孤僻,只跟楊太婆一家親近,不太愛跟別人打交道。是聽楊太婆自己說起“大哥”的情況,才從側面有所了解。
“早些年楊太婆身體健康的時候,左鄰右舍都曉得,太婆除了照顧兒孫外,還照顧著一個歲數很大的‘大哥’。”廖品元表示,一晃二十幾年,楊軍華每天給老人做好幾餐飯,還洗好衣服,病了就去看病。老廖感嘆道,老太爺搬來一起住的時候,都好大歲數了,這么多年也沒見他們一家不耐煩。能對親大哥這個樣子,也是仁義到位了,老太爺今年已經百歲,但是明顯過得不錯,身體也健康。
但是,對于楊婆婆照顧的這位大哥,同樂社區黨委書記黃德銀還是有一些疑惑。黃德銀表示,前兩天社區才剛剛給楊軍華老人發放了八旬老人專項補貼,早就聽說八旬的太婆還照顧著一位百歲的大哥,但是這次發放補貼款時,才再次確認查詢到,這位百歲老人的戶口并不在同樂社區,而是在四川省會東縣。
“一家人的戶口怎么會在兩處?”隨后,同樂社區工作人員在調查中才了解到楊婆婆口中的“大伯”,并非她丈夫的兄弟,而是其丈夫的四弟在60多年前的一個結義兄弟,名叫王仁遠。1988年,73歲的王仁遠無親無靠,被楊婆婆收留在家,至今已有27年。有的人做了好事,恨不得所有人都曉得,楊軍華老人一家卻把這件好事,當成秘密一樣埋藏了27年。
太婆小兒子接力
主動承擔照顧大伯工作
每隔一段時間,楊軍華老人的小兒子王林都會背著老人去剪頭發。背進背出的,對老太爺愛惜得很。
為何收留老人一事,不向他人講述?楊軍華說:“沒得啥子說的,早就當成親大哥,當成一家人了。”
“今天我媽又病狠了,我帶她出來再抓服中藥。”昨日,楊軍華老人的小兒子王林在電話中說道。廖品元說,自從8旬婆婆楊軍華生了重病后,照顧百歲老人的擔子就落在了楊軍華小兒子王林的身上。
與楊婆婆家一墻之隔的鄰居唐衛群說,大家都曉得,照顧老人不容易,但這么多年了,從沒聽見隔壁院子里高聲吵過一句嘴。唐大姐透露,但其實,這家人的經濟條件也不太好。楊婆婆共有兩兒一女,女兒早已出嫁,大兒子在外地打工一年頂多回來兩次,小兒子早些年在拉摩的生意,這些年開始在一家單位當保安。小兒媳就在附近的街上賣一些幾十塊錢的女裝。
如今已經50多歲的王林仍然是老廖口中的“小林子”,老廖說,“小林子老婆現在就在家給老太爺做飯,飯要做得軟不咸也不辣,老太爺才能吃得進,一家人天天都要做兩樣飯,一份專門給老太爺。小林子自己對他“大伯”也好得很,老太爺這兩年走路不便已經不愛出門了,但是每逢太陽好的時候,都能看見小林子背著老人出來曬太陽,每隔一段時間都會背著老人去剪頭發。”廖品元笑著說:“背進背出的,對老太爺愛惜得很呢。”
?
?
相關鏈接:
88歲大爺與77歲老太相識1個月閃婚:抓牢幸福·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