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更好地利用資本市場功能,推動更多企業進入多層次資本市場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中采咨詢日前聯合發布的數據顯示,9月份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采購經理指數(EPMI)為55.1%,比上月上升4.7個百分點。
中采咨詢分析師于穎認為,9月份通常為制造業旺季,EPMI表現良好,徹底結束了前2個月低位徘徊的局面,分項數據全面走高,雖然存在季節性因素,但季調后數據仍然高于往年,顯示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強勁。
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等七大類。
專家表示,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發展的“催化劑”。資本市場能夠將社會上大量的閑散資金集中起來,通過證券基金等方式轉化為長期資本,可以解決傳統方式下銀行因新興產業周期較長、風險較高而投資不足的問題。而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快速、附加值高,可以為資產增值提供平臺,構造“雙贏”局面。
同時,資本市場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最為成熟的市場化資源配置機制,因此,在促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需要更好地利用資本市場功能,推動更多企業進入多層次資本市場,由資本市場首先對其進行篩選和培育,在市場選擇的基礎上,再由政府對具備發展潛力和競爭優勢的產業和企業進行扶持,將政府“有形的手”與市場“無形的手”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科技創新、資本孵化和政府扶持相聯動的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新模式。
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經濟發展
2014年以來,在全球經濟調整分化和國民經濟“三期疊加”的復雜背景下,經濟增速由高速轉向中高速,新的增長中樞和新階段的經濟平衡尚待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大戰略。證券市場也充分發展其價值發現和融資功能,大力推動戰略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的壯大與發展。
綜觀2015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經營情況,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滬市整體經營業績趨緩的的情況下,滬市戰略性新興相關產業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07萬億元,實現凈利潤525億元,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增速高于總體上市公司水平。同時,實現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456億元,同比增長41%,體現了良好的經營質量。其中,相關重點產業業績表現良好。
作為市場發展的新興動力,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利用資本市場吸收投資的能力也不斷增強。2014年上半年,電子設備制造業、信息技術業、專用設備等新興行業吸收投資的增幅,較去年同期增長約2倍以上。相關公司的資產投入也不斷擴大,經營實力不斷增強,如電子設備制造業和信息技術業的資產投入增幅均達到30%以上,遠超市場平均水平,顯示出強大的發展后勁。
與戰略新興板的大力發展相適應,資本市場對戰略新興產業的成長潛力也日益信賴。自2013年以來,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股價連續兩年漲幅超過30%。2015上半年來,與新興產業有關的公司市值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占滬市總市值的比重也由上一年的14.51%上漲到16.70%。
同時,近年來,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中領軍企業不斷涌現,形成一批在世界范圍內具有較強影響力的領軍企業。2015年上半年,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的上市公司中當年營業收入超過40億元(全部上市公司營收前25%)的公司數達到50家,比去年同期增加8家。部分企業已成為行業內世界頂級企業。例如中國中車在世界鐵路設備制造業中就展現出很強的競爭水平。
“中小創”成強勁引擎
伴隨一系列推進改革創新的政策出臺,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調整步伐不斷加快,以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為代表的中小企業在執行國家發展戰略和推進技術創新等方面取得積極的效果,業績呈現穩步增長態勢。
深交所提供給《證券日報》記者的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中小企業板767家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05萬億元,平均營業收入13.69億元,同比增長9.60%;實現凈利潤782億元,平均凈利潤1.02億元,同比增長29.13%。471家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占比61%,其中120家增長比率超過30%,63家超過50%,26家超過100%;455家凈利潤同比增長,占比59%,其中227家增長比率超過30%,157家超過50%,97家超過100%。
中小企業板中的戰略新興產業與生產性服務企業2015年上半年業績優異,發展前景良好。數據顯示,244家戰略新興產業公司,報告期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1.60%,凈利潤同比增長28.47%。63家生產性服務企業,主要分布在信息技術服務、第三方物流、節能環保、電子商務、品牌建設領域,報告期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增長40.54%、122.99%。生產性服務企業的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及凈利潤的同比增幅遠高于中小企業板平均水平,符合國家發展戰略的公司表現出良好的增長潛力。
新興產業輕資產、高風險的特征決定其難以依靠傳統的銀行信貸資金支持。創業板的誕生有利于改善這一局面。創業板市場化的發現機制為新興產業和資本提供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加快了科技成果的產生和向生產力的轉化。
創業板擁有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354家,占比達73.1%,形成了顯著的聚集效應。在資本市場的支持下,公司實現了快速發展,2015年半年度平均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達4.52億元和0.5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3.33%和25%,遠高于市場平均水平。創業板滿足了戰略性新興企業在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資需求。2014年,收入規模達到10億元的創業板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達76家,低于3億元規模的81家,占比分別為21.5%和22.9%。
同時,創業板市場構建了科技資源與資本市場良性互動的有效模式,有力推動了科技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354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首發1853億元,2015年上半年每家公司平均研發投入2532萬元,研發強度達5.65%。204家公司擁有國家火炬項目,62家擁有國家863項目。對自主創新的投入使創業板公司保持了較強的盈利能力,毛利率長期維持在35%左右,高于市場平均水平。
戰略性新興企業由于其輕資產、高風險的特征,長期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創業板的啟動為創業投資提供了有效的退出渠道,吸引帶動了大量的政府和社會資金流向創新型中小微企業,緩解其發展初期的資金難題并建立規范的現代公司治理結構。創業板共有302家公司上市前獲得創投的資金支持,總額達157.9億元。
與此同時,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未來,創業板仍將把市場化的原則貫穿制度建設的各個層面。在注冊制之下,創業板將會設置差異化的上市條件,淡化以盈利為單一指標的估值理念,更加貼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律和現實需求。通過增設一套營業收入規模的指標和一套市值指標,適應目前尚未盈利但具有較大的發展前景、投資者認可其價值的企業上市。同時,創業板正在積極研究目前在海外上市的企業拆除VIE相關問題,力爭能以更高的包容度迎接紅籌企業回歸,讓國內投資者得以分享企業高速成長的收益。
?
相關鏈接:
習大大美國談經濟 給全球投資者“定心丸”?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