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晚,中國駐美國大使館舉行國慶招待會。嘉賓云集,暢所欲言,習近平主席剛剛結束的對美國進行的國事訪問成為主要話題。美國國務院副國務卿肯尼迪在致辭中表示,習近平主席成功訪問美國對推動中美關系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美中關系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雙邊關系。雙方應繼續保持密切溝通合作,共同推動美中關系不斷向前發展,造福兩國及世界人民。
慶賀,系條紅色領帶
人群中,本報記者見到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副院長、亞洲項目主任包道格先生。身材高大的包道格特意系了一條紅色領帶,他指著紅色領帶用中文對本報記者說:“這是紅旗飄飄!”看到記者也打著一條紅色領帶,說者聞者均會意大笑。
“我認為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訪問,”包道格就習近平主席訪美說,“其意義在于,在一個關鍵時刻穩定了美中關系發展的大方向。雙方開誠布公,在網絡安全等敏感問題上達成了共識,取得了成果,增進了互信,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
美國前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貝德對此很有同感。“這確實是一次增信釋疑之旅。”他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研究主任李成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說,習主席訪美增信釋疑這個目的完全達到了,比預測的還要好。原因在于,在這困難時期,習主席之行打開了新局面。這次訪問的意義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與當年鄧小平訪美相媲美。一次訪美不能改變所有人,但至少奧巴馬用“極富成效”這樣的詞匯來形容習主席這次訪問。
李成表示,對中國而言,此行體現了三重意義:第一,贏得美國人的尊重,不僅是對習主席的尊重,也是對中國13億多人民的尊重。第二,兩國經濟是互補的,合作是最重要的,中國依然是很大的市場,盡管經濟增速放緩,但依然具有巨大的潛力。第三,美中兩國不要沖突,包括在網絡安全等多個領域。實際上互相尊重、不對抗,繼續合作雙贏,這就是中國提出的新型大國關系的內涵。盡管美國領導人在語言上不愿多提這個概念,但實際上在具體過程中是完全在朝這個方向發展的。
定力,感悟柳暗花明
只有在華盛頓經歷過今年以來的風風雨雨,才更能掂量出習近平主席在一個重要時間節點展開這次歷史性訪問的分量,也更能體悟“柳暗花明”的快意。今年年初,有美國智庫認為中國將在經濟和軍事領域撼動美國在亞洲和全球的統治地位,建議奧巴馬政府“抗衡而不是繼續幫助中國的崛起”,打造排擠中國的貿易體系,更多地限制向中國出口敏感高科技產品,同日本等亞太國家打造更密切的同盟關系以限制中國崛起。還有人再次發出中國即將“崩潰”的奇談。有知名中國問題專家關于美中關系處于“臨界點”的說法又引起關注。隨著美國2016年總統大選的臨近,一些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以習近平主席訪美為由頭一再拿中國說事兒。
就在中美雙方正式宣布習近平主席將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后,《華盛頓郵報》9月16日刊發題為《尷尬嗎?是的。但美中雙方均視習的訪問為互惠》的顯著報道。報道援引美國白宮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本·羅茲的話說,那些關于接待習主席訪美禮儀安排的爭論“有些行不通”,因為中國是一個大國。羅茲還說,如果美方降低此訪規格,這可能會使美國感覺良好,但這無助于美國的利益。在引用羅茲此語后,這一報道稱,幾十年來,華盛頓與北京一直同時作為全球伙伴與戰略對手進行著微妙接觸。兩國聯手合作的能力常常因價值觀沖突和深深的相互疑慮而遭到考驗。
美國媒體所認為的“尷尬”從一個側面描述了隨著美中兩國關系從“隔洋相望”到“近身接觸”的不斷動態發展后,一些美國人士愈發深重的戰略焦慮和矛盾心理。上世紀70年代以前,當中美兩國仍被太平洋隔絕之時,“神秘”是被說得最多的字眼。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地球村的迅速變小以加速度融合著中美兩國的利益,也不斷沖擊著人們對兩國關系的戰略認知。從居高臨下到平等相待,這個彎子并不好轉。當中國的發展壯大超出許多人的意料之時,各種“白眼病”“紅眼病”集中發作,中國愈來愈成為一些人眼中的“威脅”。在希求永保世界老大地位的美國,如何與太平洋彼岸的中國打交道,也愈發成為一個難免“尷尬”的戰略抉擇。當慣了世界老大,既有“高處不勝寒”的孤傲,也有草木皆兵的敏感,且極易做出過度反應的誤判。若遇足夠刺激的外部條件,在偏執的溫床上便會爭相發出聳人聽聞的怪論。
在雜音、噪音密集發作之時,只有站在歷史高度,才能具有審時度勢的定力。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在他觀察美中關系發展的近50年中,有關“臨界點”的說法就出現過好多次,但事實上他所經歷的8任美國總統、5任中國領導人都采取了同樣的政策,所以兩國必須合作。中美若發生沖突,對雙方都是不幸,沒有哪一方能夠承受沖突的代價。
合作,本就別無選擇
全球治理體系是由全球共建共享的,不可能由哪一個國家獨自掌握。中國沒有這種想法,也不會這樣做。中國是現行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習近平主席的這些論述給戈德堡先生留下深刻印象。戈德堡曾任美國前國務卿黑格將軍助手,現為美國陸軍部長文職顧問,經歷過上世紀美中關系的坎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他坦承今天的美中關系當然比上世紀下半葉更好,但同時也更為復雜,但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他認為,習近平主席指出全球治理體制機制改革“不是推倒重來,也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創新完善”,這是意味深長的。在中美關系中,應破除“一山不容二虎”的陳舊思維,摸索出互利雙贏的新路。
威廉·羅普先生1973年就到過中國,此后曾在美國駐華機構工作并出任美國國務院中國處處長,曾參與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通稱八一七公報)的談判進程。他認為,習主席此訪對于美方了解中國發展的戰略意圖極有益處。此前,美國國內確實對中國內外政策走向有著極大的擔憂和誤判傾向。習近平主席此訪中就什么是中國夢、中國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以及中美兩國到底應尋求建立何種關系等問題與美方深入交流,這對中美關系今后的穩定發展起到了極大的助推作用。“美中關系發展到今天,真是誰也離不開誰?!?羅普先生說,“前一陣中國股市波動,美國著實恐慌?!薄拔业氖フQ節禮物錢都沒有了!”戈德堡在一旁笑著插話。
美國歐亞洲中心中國部主任拉爾夫·溫尼認為,習主席對美國的訪問結果是一個“驚喜”。他對習主席在美國訪問期間與美國民眾話家常、講故事、談道理有深刻印象?!按嗽L之后,美國民眾對中國領導人有了更為直觀的了解和認識,對中國的發展有了更為清晰的理解,對美中合作的前景更為看好?!?/p>
習主席訪美之后,在美國對華政策七嘴八舌的爭論中,主張合作的聲音更為清晰而響亮。這一主張的背后是對20世紀歷史的深刻反思和對21世紀人類社會的理性期盼。問題其實很簡單,如果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不能夠與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平相處,互利共贏,如果中美兩國不能尋求一條新型大國關系之路,將會給世界帶來怎樣的災難?!
恰如基辛格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強調,他經常聽到一些美國對中國崛起的爭論。讓我們問問自己,事實是什么?事實就是中國還會發展,不管美國接受還是不接受,這是事實。美國應該接受中國與其資源和人口規模等量齊觀的發展,有關美國是否能接受中國發展的討論根本就不應該存在,因為雙方除了合作別無選擇。
驚濤拍岸是太平洋的常態,勇往直前更是太平洋的性格。中美合作共贏是理性的歷史抉擇,是世界的福音,也是一個充滿曲折和種種“臨界點”的歷史進程。習近平主席指出,寬廣的太平洋有足夠的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在此次訪問之后,更多的美國民眾對此深以為然。在第一任奧巴馬政府內任負責東亞及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現任亞洲集團主席和新美國安全中心主席的庫爾特·坎貝爾說,現在的美中關系需要更為長遠的戰略眼光和更為宏大的格局。美中兩國還是要合作,其領域應更為寬廣?!皩τ诿乐袃蓢裕瑏喬貐^足夠大,共處是不可避免和必須的?!?/p>
?
相關鏈接:
圖解:數讀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