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峰中國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10月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9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8%,比上月微升0.1個百分點。(10月1日中國經濟網)
9月份PMI指數小幅提高,顯示之前出臺的穩增長相關政策效果開始顯現,或將預示中國經濟下行態勢趨緩,趨穩苗頭初露。筆者以為,中國經濟在9月出現的增長回穩勢頭還是相對式微,PMI指數仍運行在榮枯線下方;新訂單指數雖比上月有所回升,并達到50.2%,可中型企業和小型企業的表現遠不如大型企業,新訂單指數還是低于50%,這說明中小企業的日子還是不好過,穩固經濟的基礎依舊薄弱。此外,積壓訂單、產成品庫存、采購量、原材料庫存、生產活動預期指數等幾個重要的分項指數,表現也是不如人意。
制造業是中國經濟的重要基石。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面對許多機遇,也面臨多重挑戰;一方面,世界經濟低迷,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國外貿馬車前行的速度,尤其是今年以來,國際大宗商品的持續下行態勢,給我國變相輸入“通縮”,這也是PMI指數多月以來持續低迷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經濟新常態下“三期疊加”效應正不斷顯露,加上結構調整任務很重,內需動能有待進一步激發。
奮斗才能贏得未來!今年的國慶招待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表重要講話中指出,“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能夠保持7%左右的增速十分不易,要在新的起點上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任務更加艱巨”。在致辭中,李克強總理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他談到了創新宏觀調控方式,談到了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更談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匯眾智、聚眾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積極擴內需、調結構,促進經濟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這是現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筆者認為,今年是“十二五”規劃收官之年,是即將展開的“十三五”的布局之年。為中國發展提供強大動力,需要勇于推進改革開放,克除各種體制機制弊端,構建好促進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體現公平正義的市場經濟環境。筆者以為,現階段我們亟需從三個方面,來提振中國制造,以進一步提高中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
創新驅動工業轉型
創新是企業的生命線,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中國制造業要把創新當做企業永恒的主題。我們知道,技術創新是中國制造的立足之本,也是一個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企業面對來自生產經營、市場份額、發展潛力等各方面的挑戰,發展的活力與后勁就在于技術。過去,貪大求多是企業發展怪圈,但假如不跟緊當前智能制造、品牌培育、質量提升等核心發展態勢,企業終究會落伍、掉隊的。
機器換人,有助提升企業自動化裝備水平;而“兩化”融合,才能更好地由“制造”向“智造”轉變。落實“中國制造”2025行動計劃,必須加快工業制造模式向服務化、智能化轉變。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產業的轉型,還將帶動我們整個社會轉型、城市轉型、教育與文化發展的轉型。創新是推動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助力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重要能量。
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中國制造
“互聯網+”、“自貿區”、“一帶一路”等倡議布局,無疑為中國產業發展帶來全新機遇,但假如不能開辟金融創新之路、落實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任務,中國制造與金融發展就無法進行互動融通,金融必然成為滯礙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梗阻。
“一帶一路”機遇是中國制造應對挑戰的很好選擇
“一帶一路”倡議,順應全球新一輪產業轉移及基礎設施建設的大趨勢,是唱響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的“最強音”。企業應該關注這個戰略的外溢效應帶來的機遇,來拓展發展空間,增強對外競爭勢能。比如“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雙向投資機會,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的機會,更還有跨境電商、開拓全球產業轉移新路徑的機會等等。
相關鏈接
《一帶一路,連接你我》
國資委:80多家央企在一帶一路地區設分支機構
海南推動博鰲論壇成為“一帶一路”重要平臺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