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獲悉,考古工作者近日在山西沁縣上莊村搶救性發掘了一座金代仿木構建筑的磚室墓,平面形狀為龜形,較為罕見。出土的仿木構建筑磚雕、21幅孝行磚雕、紅綠彩瓷缽等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者白曙璋介紹說,此墓為仿木構建筑的磚室墓,疊澀攢尖頂。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及耳室組成。墓室呈八邊形,五個耳室分別在墓室正北、東北、東南、西南及西北方向,整體平面形狀為龜形。
據了解,墓葬全部用磚疊砌,墓頂至墓底通高4米。墓室內8壁中,除正北壁沒有孝子故事磚雕外,其余7壁上均砌有3個框格,框內嵌孝子故事磚雕,共有21個框格內嵌飾孝子故事人物磚雕。其磚雕為模制,未施彩繪,有部分磚面刻有題榜。這些孝行圖包括,舜孝感動天圖、曹娥哭江尋父圖、曾參向母圖、王祥臥冰求鯉圖和老萊子娛親圖等。
此外,墓葬出土陶、瓷、銅、磚等各種質地隨葬品共18件,分別是瓷碗4件、瓷缽5件、瓷罐2件、瓷燈盞3件、陶罐1件、銅簪1件、棋盤方磚2件,瓷器占多數,其中一件紅綠彩瓷缽,考古工作者認為它可能與長治地區古代著名民間瓷窯“八義窯”有一定關系。
白曙璋介紹說,墓葬沒有發現紀年相關文字,根據墓葬形制、磚雕及隨葬器物判斷,此墓的年代下限應在金代中后期。根據人骨出土情況分析,此墓應是遷葬墓,且使用時間較長,可能是幾代人共同使用。
考古工作者認為,該金代墓葬形制罕見,仿木構建筑磚雕,做工考究,嚴絲合縫,對研究中國古代木構建筑具有重要價值;出土的21幅孝行磚雕是當時社會葬俗流行的表現形式,對研究當時社會風俗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此外,出土的瓷器對相關瓷窯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