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的示范之舉
——習近平主席訪美并出席聯合國系列活動成果評述五
作者:國平
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25日在華盛頓同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會談,雙方共同發表了《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以下簡稱《聯合聲明》),這是繼2014年11月12日中美發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后,時隔317天中美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達成的又一項歷史性成果。向國際社會傳遞了中美兩國凝聚最大共識,主動擔責,攜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積極信號,一掃之前在全球氣候治理領域籠罩的陰霾,照亮了全球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自1995年德國柏林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次締約方大會以來,締約方大會已召開整整20次。但歷年氣候大會基本都在爭吵不休中落幕,各國都不愿意在事關經濟發展問題上進行妥協,共識難以形成,成果無法落實,氣候談判進程嚴重滯后于全球氣候變化速度。氣候談判充滿了政治色彩,逐漸成為各國在氣候大會上進行博弈的政治籌碼。因締約方大會英文簡稱為“COP”,頗似中文“靠譜”發音,在中國民間也將一年一度的締約方大會戲稱為“靠譜會”。在巴黎氣候峰會已進入倒計時的階段,《聯合聲明》的發布對在巴黎氣候峰會上達成突破性的全球協議,將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中美兩國分別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經濟總量穩居全球前兩名,碳排放量占全球的40%以上,也分別占據世界第一和第二。如果中美兩個大國都沒有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其他國家也很難有動力采取有效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兩個國家聯合發表這個聲明,本身便具有極其重要的示范性意義,進一步展現了兩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態度和決心,為年底在巴黎氣候峰會達成一個宏偉的氣候協議奠定了基石。
《聯合聲明》就中美兩國應對氣候變化領域中的目標原則、信任機制、資金技術、政策舉措和機制保障等問題做了具體而詳細地說明,兩國自我加壓、勇于擔責,在全球其他國家普遍持觀望態度的客觀背景下,做出了表率,旨在將雄心勃勃的承諾轉化為切實和具體的進展。今年6月30日,中國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文件,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2020年后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以及實現的路徑和政策措施。
一直以來,部分發達國家試圖淡化歷史責任,并在國際氣候談判中加入所有國家共同承擔相同減排責任的內容。《聯合聲明》繼續肯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考慮到不同國情,進一步應以恰當方式在協議相關要素中體現有區別。充分體現了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歷史責任、路徑依賴、發展階段和能力水平方面差異的客觀理解和尊重,也進一步確立了未來國際氣候談判中的基本原則。
在發達國家遲遲沒有兌現氣候資金承諾的關鍵時刻,《聯合聲明》中美國重申將向綠色氣候基金捐資30億美元的許諾;中國宣布拿出200億元人民幣(約31億美元)建立“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包括增強其使用綠色氣候基金資金的能力。除了資金外,技術進步在應對氣候變化中也扮演著越發重要的角色,《聯合聲明》強調中美雙方認識到重大技術進步在向綠色低碳、氣候適應型和可持續發展轉型中的關鍵作用,并確認今后幾年將在各自國內和全球范圍內大幅增加相關基礎研發工作。進一步凸顯出了技術進步在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目標中的關鍵性作用。
在推動國內應對氣候行動的政策措施方面,中美兩國傾向于借助市場化的手段,推動向綠色低碳、氣候適應型和可持續發展轉型。《聯合聲明》也表明,中國將推動綠色電力調度,優先調用可再生能源發電和高能效、低排放的化石能源發電資源。
從整個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來看,此次《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發布的影響力并不亞于多年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的簽署。一方面,《聯合聲明》展現了中美兩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凝聚共識,主動擔責,攜手應對,照亮未來的開放性態度,為將來中美雙邊合作確立了新范式,并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注入了更多實質性內容;另一方面,它對巴黎氣候大會上達成全球協議將有直接推動作用,對國際社會攜手推動可持續發展和向綠色低碳、氣候適應型經濟轉型亦具有歷史性意義。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