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街頭的志愿者 石中華攝
貴陽世紀社區愛心銀行 周宗貴 攝
海口網見習記者:鄧鈺
善良始終在我們的文化基因里,但志愿服務對于我們卻是新鮮事物,志愿服務對許多海口市民而言,是個熟悉而陌生的名詞,大多數人只聞其名,不知其質。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難道是市民們冷漠嗎?恰恰相反,海口市民一直以淳樸善良聞名。在街頭,處處有為路人指路的熱心人;在公交上,總有主動給老人、小孩讓座的年輕人;在海灘上,常有自發撿垃圾的看海人……在這座美麗的城市,處處都是善良而熱心的市民。
志愿服務為何難以從名詞轉變為動詞?如何讓志愿服務這只“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了海口在建設文明城市中不可輕視的問題。從9月22日至30日,海口文明觀摩團奔赴貴陽、廈門,學習建設志愿服務體系經驗。
全城聯動 打造“愛心”品牌
海口雖然一直在推行志愿服務工作,但始終未在市民心目中樹立起志愿服務品牌。說起志愿服務,想到更多的是偶然組織起來的衛生清潔、看望敬老院等活動。大部分市民參與志愿服務次數很少,甚至有人從未參與過。據了解,大多數志愿服務活動是由學校或單位組織的。
反觀廈門,該市自2004年啟動“愛心廈門”的建設,逐步探索建立政府搭臺、社會參與、多方受益的學雷鋒志愿服務平臺,推出了“愛心超市”、“愛心餐桌”、“愛心圓愿”等系列活動,打造出廈門特色志愿服務品牌。
分布在廈門市各個領域的志愿者是“愛心廈門”的一面旗幟。志愿者們在社區進行登記后,政府工作人員會根據愛心活動的時間、任務、地點對志愿者進行統籌調配。比如“愛心超市”管理員、“愛心圓愿”愿望傳遞員都由相對固定的志愿者承擔。在每個愛心活動中都活躍著一大批熱心人。通過活動,愛心隊伍也不斷壯大。廈門市還通過推行志愿者星級認證機制,評選出優秀志愿者,并鼓勵企事業對其優先錄用,吸引更多人參與志愿服務。
同時,廈門市還將愛心活動與政府部門職責、工作特點相結合,全力推進“愛心廈門”品牌建設。如廈門市為民辦實事項目中的“愛心餐桌”,是由廈門市民政局牽頭組織的,為低保老人和低收入孤老提供免費午飯和晚飯。就餐支出由政府補貼和愛心企業資助,許多志愿者參與派發“愛心飯菜”。除了“愛心餐桌”,還有工會牽頭的“愛心幫扶”等。全市各單位互相聯動,加大宣傳引導,營造輿論聲勢,使活動從“零散”到“整體”,化“被動”為“主動”,由“臨時”到“長效”,將愛心奉獻變為廈門市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明風尚。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