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末,林峰(化名)再一次收到單位發來的扣罰工資通知。作為一家股份制銀行的分行行長,林峰因為所在分行的一筆貸款逾期,此前已有兩個月被扣罰工資。“這個月又因為這筆貸款被扣工資,這已經是連續第三個月的扣款了,再這樣下去,為了生計也要離開了。”林峰有些自嘲地說。
據了解,類似林峰的情形,在商業銀行中已不鮮見。隨著不良貸款持續上升,不少銀行的不良貸款考核標準變得更加嚴厲,高管因不良貸款被扣罰工資在月度總結報告中更是司空見慣。據了解,一些銀行在出現不良貸款后,管理人員可能會被要求離崗清收,甚至倒扣績效收入,進而離職。
“一方面銀行捧著牌照吃利差的日子不復存在,經營壓力比較大;另一方面整個宏觀經濟下滑,信用環境惡化,造成銀行壞賬較多。銀行的工作確實越來越不好干了。”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為了避免出現不良貸款被罰,一些銀行業務人員已經不愿做新的貸款,或者被系統限定不可以再次申報新的貸款項目,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惡性循環,員工因為害怕罰款不愿意做業務,一方面會導致銀行本身盈利減少,另一方面也會降低員工自身的績效與薪資,間接增大了員工離職的可能性。
銀行業從“躺著賺錢的金飯碗”變成了一座“圍城”,城外面的人想沖進去,城里面的人想要逃出來,這個結果似乎讓人感到驚訝,仔細想一想卻覺得在意料之中,以互聯網金融、民營銀行為代表的新金融的崛起,讓傳統銀行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另外,傳統銀行本身僵化的體制問題,也使其不能很快地轉型,來進行積極應對。
高層離職引注目
近期,上市銀行 “董監高”(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辭任的消息在財經新聞中頻頻“搶占頭條”,由此引發激烈爭論。記者根據上市公司公告進行統計,2015年以來截至9月底,已經有39位上市銀行的“董監高”辭職,紛紛投身新金融。其中,華夏銀行今年有包括副行長黃金老在內的7位高管離職,成為高管辭職最多的銀行;中國銀行今年也有前副行長、資深研究員王永利在內的5位高管辭職;此外,建行投資理財總監兼投行部總經理王貴亞、渤海銀行行長趙世剛等紛紛離開傳統銀行業。
8月4日,華夏銀行發布公告稱,“黃金老因個人工作調動原因辭去本公司副行長職務”。公開資料顯示,在華夏銀行任職期間,黃金老分管國際業務、個人業務、小微業務、資產托管、電子銀行等業務。據華夏銀行總行方面透露,在黃金老先生任職期間,相關的業績規模和客戶數量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目前該職位尚未確定接任人選,相關業務由其他副行長分管。
值得注意的是,有業內人士指出:黃金老在履職期間,以職業經理人身份作則,強調“精細化管理”,并認為這對互聯網金融、O2O等新形態的金融業務也同樣適用。黃金老主推的為中小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的“平臺金融”和創新產品“年審制”也獲得同業和監管部門的認可,有消息稱,黃金老的下一站是蘇寧金融集團,不排除擔任即將獲批籌建的蘇寧銀行高管。目前,蘇寧旗下已有消費金融、小貸公司、保理、保險經紀、第三方支付等多個金融牌照。未來隨著蘇寧銀行的獲批,蘇寧金融集團即將成型。有評論家評論道,這可能是黃金老遭互聯網金融“挖角”的主要原因。
8月17日,中行原副行長王永利向媒體確認加盟樂視,擔任其高級副總裁,負責互聯網金融業務。他也因此成為從傳統金融業離職加盟互聯網企業的最高級別領導。
此次“跳槽”并非偶然。據悉,在2015年6月一個公開論壇中,王永利曾提到:“在互聯網金融”高級版“的探索中,超級金融平臺可以進一步與電商交易平臺、公共服務互聯網平臺等不斷融合,形成”互聯網+“強大的互聯網基礎和核心,以及互聯網經濟與社會新生態。”與此同時,樂視布局互聯網也從2014年開始。樂視網 COO劉弘曾表示,類似P2P、余額寶貨幣基金的產品正申請相關的牌照,包括支付牌照也在公司未來的考慮范圍之內。上述這些發展領域對于王永利來講,則是駕輕就熟。同時,王永利在銀行系統內的資源頗多。而此時,諸多監管政策均利于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另外,2014年王永利深陷“被中紀委調查”風波,再加上在競選中行行長中失利且連降兩級,這似乎成為此次“跳槽”的重要推動力。
據悉,基層員工離職潮在銀行業內更加洶涌澎湃。一位股份制銀行的業內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雖然高管職位變動的影響比較廣泛,但真正的人員流動是在基層,基層員工離職潮從2014年就開始出現,且愈演愈烈,高管“下海”潮則是從2015年開始。其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銀行業本身發展前景有限且考核愈加嚴厲,這屬于銀行內部的體制問題;第二,則是傳統銀行業正在遭受互聯網金融等“新金融”的碾壓。
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奚君羊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不管是銀行高管還是基層員工,他們的”逃離“都在向外界發射一個信號,銀行業的發展前景不被看好,員工開始思考銀行業是否有利于他們個人未來的職業發展規劃。”
銀行需突破體制困局
“銀行也是弱勢群體,你不要笑,也許未來這句話就變成真的了。”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
2015年3月份,在李克強總理的“兩會時間”中,全國政協委員、建設銀行行長張建國提到,現在有錢的大儲戶都要高價,沒錢的貸款者都批銀行,所以銀行也是弱勢群體。這時,與會人員大多都笑了,在很多人心目中,傳統銀行業雖然因為互聯網金融的爆發式增長,其強勢地位正在逐步減弱,但是遠遠不能稱作為弱勢群體。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傳統銀行業如果不改革,發展路徑就會越來越狹窄。
自今年1月1日起,被稱為“限薪令”的《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實施以來,首批改革涉及72家央企的負責人,從中報上來看,多家銀行的高管薪酬有所降低。自此后,銀行高管跳槽的消息不斷涌現,很多人猜想,“限薪令”是銀行高管出走的主要原因。其實不然,銀行業內人士分析稱,傳統銀行高管跳槽并非因為外界所傳的“限薪令”,最主要的原因則是傳統銀行在金融創新領域存在機制和協調方面的障礙,以及銀行內部的績效考核制度。
據了解,當前各家銀行的不良貸款壓力都很大,雖然沒有造成實際損失,但畢竟已經產生風險,而且可能影響到監管評級,會對銀行產生隱性損失,下至業務員上至行長被扣罰薪酬,其實是正常情況。雖然各家銀行的管理機制不一樣,但有的銀行扣罰標準嚴格。
此前,隨著不良貸款持續增加,各家銀行都在此方面加強了考核。銀監會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已經達到1.09萬億元,比去年底增加2493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5%,比去年底上升0.25個百分點。而在2014年底,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分別為8426億元、1.25%。今年上半年,全國商業銀行新增不良貸款已經超過去年全年。
記者了解到,銀行壞賬正在轉為考核向員工擠壓,員工績效工資普降,部分銀行基本工資也已“停漲”;如果碰上一筆大壞賬,責任人的績效工資甚至被扣成負數。
不良貸款考核導致的扣罰,已經導致銀行業收入水平下降。公開信息顯示,多家上市銀行今年上半年的人均薪酬水平已經出現明顯下降。上述業內人士談到,按照一些銀行新出臺的規定,只要經辦的貸款出現逾期,或者成為不良貸款,經辦人就無法申報新業務,即便申報也難以通過。如此一來,收入水平就會大幅下降。就算是沒被要求離職離崗,但繼續留下來,也“沒有多大意思”。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方式甚至成為銀行規避風險的一種手段。
奚君羊教授認為,銀行高管離職的主觀原因是因為高管認為自己所要承擔的風險與收益并不對等,接下來這種現象可能會延續,銀行已經陷入多重困局。
如何盡快突破體制困局,已經成為銀行業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今年銀行曾經掀起混改大幕,但是目前漸無聲息,員工持股、引進民營資本等舉措能否真正激活銀行,一些金融界人士表示質疑。傳統銀行也張開雙臂,試圖擁抱互聯網,但是目前主要是從技術上實現互聯網操作層面,真正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并未推出,這其中主要是體制和管制的原因。一家上市銀行華南分行的管理人士稱,一是互聯網金融產品風險使然,銀行高管不愿引火上身;二是互聯網金融面對草根人群,其資產規模與銀行大客戶相比只是零頭,沒有動力去做。
轉戰金融資產交易市場
高管離職之后去哪里?奚君羊認為,隨著“互聯網+”的風靡,互聯網金融、民營銀行是大多數銀行高管的去處,除了豐厚的待遇以外,最吸引人的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新興領域。的確如此,近兩年,一大批銀行高管奔赴互聯網金融業,如平安旗下的陸金所,其常務副總經理陳偉為平安銀行原副行長;副總經理兼首席風險執行官楊峻,曾任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總行審批中心副總經理;副總經理黃文雄曾任興業銀行廣州分行副行長十余年。這些互聯網金融企業在待遇上更優厚,甚至許以股份期權;在專業上,發揮空間也很大。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一些銀行高管轉戰金融資產交易市場。例如,興業銀行董秘唐斌投奔前海金融資產交易所,職務為總經理。中信銀行副行長曹彤在辭去原職務轉戰微眾銀行不到一年的時間,又公開確認將轉戰金融資產交易市場。另外,華潤銀行前行長宋群也已經低調加盟合眾人壽及其股東共同設立的吉林北方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市場股份有限公司,擔任總裁一職。
可以說,除互聯網銀行、P2P平臺、布局互聯網金融的大型企業外,金融資產交易市場正成為銀行離職高管的又一去向。
何為金融資產交易?有專家認為,這是一種以互聯網為基礎,為金融資產證券化提供交易平臺的新興現代服務業態,是金融脫媒的創新產物,符合當前“盤活存量,用好增量”的貨幣政策。
銀行系高管轉戰金融資產交易市場,與目前金融資產的沉淀情況有很大的關系。據了解,從存量金融資產結構來看,除股票、部分債券、公募基金外,約2/3的金融產品在設計時并未附加流動性條款,屬沉淀資產。而由金融資產交易平臺通過資產證券化手段,盤活存量資產,改善資產負債表,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恰如曹彤在9月21日舉行的廈門資產證券化高峰論壇上所言,就信貸資產證券化,目前很多中小銀行還沒有承銷資格;另外,企業資產證券化也會釋放出更多需求。除了大投行,市場需要公共平臺提供服務,而這正是場外資產證券化市場的機會所在。
“新金融”帶來新挑戰
傳統銀行的核心業務無非三個字:“存、貸、匯”,這三叉戟曾經戳中了人類經濟生活的痛點,讓人們口袋里的錢流通得更有效率。千百年來,人們對于金融的需求從未改變,但是,對于金融服務的需求,卻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饑渴。以阿里巴巴、騰訊為首的移動互聯網巨頭正在“創造”需求,進而滿足需求,毫無疑問的是,互聯網金融正在威脅著傳統銀行業,銀行高管下海“新金融”,更看重的是新金融帶來的新的機遇和挑戰。
中融錢邦總裁陳錦青9月2日在互聯網普惠金融高峰論壇上表示,互聯網金融能有成交規模超過10萬億的成就,是時代給予的機遇,是否能夠安全有序地延續這樣的成就,是時代給予的挑戰。
互聯網金融目前行業發展不規范、“劣幣驅逐良幣”的競爭市場使得行業中的參與者需要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互聯網金融平臺雖然官方定性為信息中介平臺,但其金融屬性還是首位的。”陳錦青表示,平臺業務操作的合規性、金融業務的風控水平、貸后管理跟傳統金融機構比劣勢還非常明顯。因此,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市場定位、專業性是整個行業的難題,這也給傳統銀行的高管帶來一定的機遇和挑戰。
對于銀行高管轉戰的新戰場——金融資產交易市場,仔細分析可以發現,這是一個需要被細分的市場,在交易品種方面,目前國內金融資產交易市場上主要包括金融資產公開交易業務、金融產品非公開交易業務及其他創新產品、服務。其中,金融資產交易業務主要指金融企業國有產權轉讓、金融機構不良資產交易等業務;金融產品非公開交易業務主要包括銀行理財、信托產品、信貸資產、私募基金、資產支持類產品等金融品種;此外,還包括其他標準化金融創新產品的咨詢、開發、設計、交易和服務。正因為如此,奚君羊教授認為,傳統銀行業的業務類型主要是存、貸、匯,這與金融資產交易有著很大的區別,金融資產交易市場是一個細分市場,就算是熟悉金融機構的銀行高管,這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
?
相關鏈接:
山寨銀行再現 市民如何明辨真偽·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