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國數字醫療的持續高額投融資環境相比,中國數字醫療的投融資金額始終不高。這是源于中國的互聯網醫療受制于體制和市場現狀,始終無法找到可以快速復制的具備盈利能力的商業模式。
資本對優質資源集中下注,推高單個公司的估值和融資金額
在經過2014年的投資熱潮之后,資本對各類項目總體變得更為謹慎,2015年的總體基調是接盤。各類產業基金和大公司開始對過去一年所投的項目在篩選后進行接盤,在承接的過程中,資本的邏輯偏好更多的集中在有意義的流量和資源上。比如說,掛號的流量要比純粹線上的流量有意義,能對接優質醫療資源的比對接普通資源的有價值。
在這樣的邏輯推動下,資本開始對一些可能在未來變現的資源進行集中下注,從而推高了單個公司的估值和融資金額。由于資本的集中下注往往意味著對市場發展方向的認定和被投公司可能迎來大規模的增長,這讓市場錯覺互聯網醫療已到下半場。未來將是小公司紛紛被并購或退場,大公司可以一路高歌猛進直至上市。
為什么說互聯網醫療已到下半場是錯覺?
與其他互聯網領域不同,互聯網醫療領域的高額投資并不是因為業務模式已經成熟,通過資本的強力推動來角逐市場份額,而是因為資本也怕犯錯。
在互聯網醫療領域,絕大部分項目實在無法找到盈利點,燒錢也燒不出未來。而幾個融到巨額資本的,則都有一些收入,雖然不高,但至少有些收入,而且還在增長。正是因為害怕犯錯,一些大型基金對大部分沒有把握的早期項目已經不再投入,而對已經融資到中后期的項目則依舊有熱情接盤。資本的出發點不是這個項目當下能否快速增長,而是其講的故事能否賣給下一個接盤者。
在長期扭曲的醫療服務市場,互聯網醫療最大的問題是盈利天花板明顯,每項業務看似能賺錢,但始終無法做大。這就導致一個公司即使有多項業務且都能都掙錢也無法做大。
在一個需求扭曲(小病大治)和供給不足(合格的值得信賴的醫生匱乏)的市場,無論怎么做都無法改變用戶行為,最終只能順從這個體系并進而依賴這個體系。而作為核心控費工具的互聯網醫療,其本質是要幫助支付方和用戶共同去控制服務方和產品方的行為。如果要求互聯網醫療順從這個體系,不僅與其自身的內在價值沖突,也注定了其無法真正獲得發展。
因此,從市場發展的自身邏輯來看,互聯網醫療在中國盡管做出了諸多表面的創新,但因為與目前被扭曲的市場本身存在不可解的矛盾,其發展始終無法獲得突破。目前的絕大部分項目僅僅是完成了從0到1的變化,但始終無法從1躍到10。互聯網醫療未來需要發展必須具備政策的東風和線下醫療體系的革命性變革這個兩個核心要素,在這兩點未有大規模的變化之前,談互聯網醫療的開場和收場都是一廂情愿。
早期進入的企業并不能發展的很好,而很多后期的進入的反倒有后發優勢
舉個例子來說,在美國醫改之前,盡管支付方有著較強的動力去控費,但因為沒有價值醫療的內在理念和相關措施,支付方始終沒有推動將遠程問診作為線下問診的有效補充和替代。這也就導致成立于2002年的Teladoc始終無法獲得大發展。直到2013年醫改后,Teladoc在兩年半的爆發式增長后即成功上市。因此,早就存在于市場上的互聯網醫療公司并不能代表互聯網醫療行業已經成熟,真正的開場必須是其獲得大規模發展的契機,也就是2013年的美國醫改。
而且,美國互聯網醫療的發展也為進入時點給出了啟示,早期進入的企業并不能發展的很好,而很多后期的進入的反倒有后發優勢。比如醫生社區Doximity成立時間最晚但發展最為迅速,目前已經有全美超過一半以上的執業醫生加入了這一社區。而QuantiaMD和Sermo盡管成立時間較早,已經有10年左右的歷史,但只擁有全美1/4以上的執業醫生。Doximity之所以后來居上,這與其獨特的發展模式有關。因為其較好的解決了面向醫生平臺的倫理困境,最終獲得了醫生的信任。
互聯網醫療需要發展,關鍵還是需要線下的醫療體系得以修復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支付方的政策將是互聯網醫療發展的重要推手。但是,光有政策還遠遠不夠,需要線下的需求和供給能夠匹配。就遠程問診來說,中國的病人在線下獲取普通醫生的問診并不麻煩,而且無需預約。但因為中國合格而可信賴的醫生匱乏,依舊造成了供給的短缺。即使支付方在中國也推動價值醫療,遠程問診也無法在中國獲得爆發式增長,因為供給無法跟上。
因此,互聯網醫療需要發展,關鍵還是需要線下的醫療體系得以修復。而要修復線下的醫療體系,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首先,人才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中國只有40%不到的醫生是本科以上學歷,光從學歷上就很難讓病人對大量的基層醫生產生信任。醫生的培養是個長期的過程,而且醫療是個經驗非常重要的職業,不是速成就能培養出好人才的。
其次,扭轉依靠產品盈利的模式,轉變醫生服務的經濟動力。醫生只有不再從產品獲利,才能真心實意的做好服務,也就真正的減少了醫療的浪費(開很多不必要的檢查和藥品)。
最后,醫療服務的支付市場變革。在政府無法拿出大量財政補貼的情況下,未來的支付體系必然是以醫保為核心,以商保為補充的格局。在不斷演變的新型支付體系下,醫療服務的價值體系必然向嚴格限制服務方的行為發展,原有服務機構無法適應新局面的情況下,這也將帶動大量新型服務機構的誕生。通過不斷的博弈,最后達到一個相對優化的市場。
在沒有業績支撐的前提下,目前一些互聯網醫療公司的估值已經過高。在一個長周期的行業,尤其在一個市場還遠未開發并充滿不確定性的行業,高估值其實是一把隨時會落下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著市場的演變,如果在短期內無法找到可快速發展的路徑,無論是資本還是創業公司都將面臨巨大的風險。
?
?
相關鏈接:
互聯網+醫療?讓合適的病人找到合適的醫生·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