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10月19日消息(記者 符青云 謝大強 楊杰)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中村作為“突出矛盾問題”、“城市痼疾”,常給城市管理帶來煩惱。然而,在廈門市曾厝垵文創村,我們看到了一個城中村的驚艷轉型。這里沒有臟亂差,這里充滿文藝范;這里沒有亂搭亂建,這里駐扎著千家特色客棧和商鋪;這里不再藏污納垢,這里已成游客接踵而至的新興景點。
探訪曾厝垵文創村蝶變之路,觀摩團感受著城中村改造的創新思路。
憶當年 搓板路、揚沙場、積水潭,“城市瘡疤”難掩飾
行走在曾厝垵蜿蜒曲折的巷道里,仿佛時光倒流。古樹、古厝不時映入眼簾,燕尾脊、雕花窗、紅磚墻,透著悠遠的氣息。細細品味,這個古村落,每一磚都是一幅畫,每一景都是一首詩,每座古厝都是一段歷史。
說起曾厝垵,“80后”紀宏躍的話匣子就打開了。
“曾”是當地的大姓,“厝”是房子的意思,“垵”指代地名。曾厝垵便指的是曾家人居住的村子。曾經,曾厝垵是個普普通通的小漁村,村民們家家戶戶以打魚為生。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村民和外來的生意人建起了許多
小客棧、大排檔和違建。因是城中村,租金相對便宜,生活成本較低,這里便成了外地文藝、創業青年駐扎的首選地,曾厝垵漸漸地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由于缺乏清晰的規劃,這里存在許多城中村的共性問題:街面破舊、衛生臟亂、管理無序、亂蓋亂建、治安消防隱患突出等等。城中村的痼疾讓它成了廈門市一塊難以掩飾的“瘡疤”。
“搓板路、揚沙場、積水潭曾是這里的‘三景’,村口那里則是大大小小的垃圾堆,掃都掃不完。”紀宏躍記憶中的曾厝垵與眼前干凈整潔、飄灑著文藝氣息的繁華特色街區差異很大。
談轉型 創意“微改造”,城中村變身“最文藝漁村”
在村與城的碰撞與融合中,這里沒有成為現代都市的“瘡疤”,反而被國內外游客譽為“中國最文藝的漁村”。曾厝垵文創村,是怎么做到的?
“少拆房、慎砍樹、不填塘,一家一戶微改造。”曾厝垵文創會理事長寧軍介紹,2013年,廈門市政府遵循這一理念,在投資完善村中道路、排水等基礎設施的同時,引入中山大學高水平規劃團隊,有針對性地對一家一戶進行創意性“微改造”,通過個性涂鴉、創意布局、文藝點染,把一座座陳舊破爛的老宅變身為富有文化氣息的特色建筑。
留住山水格局、名木古樹,既保護了原生態,又注入了新功能,閩南濱海風情與開放多元的創意文化在這里
交融。繪畫、攝影、音樂、雕塑……一群有才有創意的文藝青年扎根曾厝垵,五湖四海的文化創意在這里匯聚呈現:“海盜很忙”酒吧、“自然醒”家庭旅館、“張三瘋”奶茶,還有最任性的“晴天見”冰淇淋店,文創廣告語是:雨天不開門、陰天不開門,上午不開門,周一也不開門。
曾厝垵文創村各類文創經營從業人員超過5000人,主題商鋪1600多家,日均客流量近5萬人次,居民收入增長了十幾倍。
如今,這里已成為集旅游休閑、文化創作為一體的特色村落。寧軍透露,今年底還將啟動曾厝垵轉型升級,增設道路標示引導牌,對裝修風格、文創業態等進行整體控規,增強游客互動體驗。
說管理 共同締造多元共治,自治公約寬進嚴管
攤主熱情地叫賣著時令水果和特色小吃;三五成群的游客、挽手相依的情侶、穿著戶外裝戴著太陽鏡的“背包客”不時在身邊穿行,熙熙攘攘的背后是令人欣喜的井井有條、干凈整潔。
9月27日晚,我們在曾厝垵街頭碰上正在巡查執法的廈門市思明區執法局濱海中隊城管隊員張永民。他說,聯合巡查隊每天從早8點到第二天凌晨兩點對曾厝垵進行不間斷地巡邏,對商家不文明經營現象及時進行勸導、教育。同時,如果發現店家有欺客宰客現象,馬上聯系工商部門處理。
“現在曾厝垵商業業態及經營環境的整潔有序,離不開自治管理。”寧軍介紹,曾厝垵文創村成立了文創協會、業主協會等,還依托社區,設立了文創村公共議事平臺“公議會”,“公議會”理事由社區居委會、文創會、業主協會等代表組成,有關村中的經營、管理事務共同商議,大家共同參與管理。
由“公議會”制定的《曾厝垵文創村自治公約》,對經營行為、環境衛生、消防等都有約定,成為商戶、村民、租住客等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文創村寬進嚴管,如違反公約條款,都將受到處罰,不聽勸導屢屢違規或欺客宰客的店鋪,將被“淘汰出局”。
午夜12點多,曾厝垵仍然人氣很旺,街道仍然干凈有序。酒吧的搖滾音樂換成了輕音樂,工作人員溫柔地跟我們解釋,夜深了,不能影響周邊居民休息。
啟示錄 居民共謀改造,守護歷史文脈
“曾厝垵的蛻變是廈門‘共同締造’戰略規劃的生動呈現,給我市探索基層自治提供了有益借鑒。”曾厝垵的“共同締造工作坊”讓海口市“雙創”指揮部督查考核組組長黃克民陷入深思。
“共同締造工作坊”是廈門市政府邀請專家、居民、商家、游客多元深度參與曾厝垵改造的一種工作方式,從環境整治、場所營造、制度保障、組織建設等4個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共同制定曾厝垵可持續發展愿景規劃方案,形成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五共模式”。
“五共模式”有效調動了居民的主動性和創造力。紀宏躍說:“參與自家建設,很有成就感。”他發現曾厝垵門牌號無序,游客經常摸不著北而迷路。20多天后,他手繪出一幅曾厝垵五街十八巷的卡通地圖,提供給政府并自費印刷成冊分發給游客,還開發了配套的講解APP,只要用微信掃一掃,就可以聽到各個景點的語音介紹。
黃克民表示,“五共模式”值得借鑒。城中村改造過程中,如能充分融入當地居民的智慧和意見,充分發揮居民參與設計、改造家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必然能取得最佳成果。
作為土生土長的海口人,曾厝垵讓市民觀察員黃小訪想起新埠島沿海的城中村。“海口不缺島嶼文化,也不缺漁民的村落,只是我們沒有充分挖掘特色文化并予以整合。”
“曾厝垵正是在改造中因地置宜傳承歷史風貌和特色文化,才吸引全國各地文藝青年聚集于此。”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卿志軍表示,我市正在進行的騎樓片區改造也非常注重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在今后的城中村改造中,我們更要努力留住記憶與文化,通過舊村的有機更新、業態的自我調整、產業的轉型升級,實現舊村的涅槃重生。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