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區職稱改革舉措
前不久,人社部、教育部印發的《關于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中小學教師也可評定正高級職稱,讓爭議多年的職稱評聘制度再度成為熱門話題。其實,廣東在2013年就做出嘗試,目前,已有兩名科研水平高、業務能力強的小學校長當上了“教授”。
無獨有偶,廣東另一項職稱改革的舉措,也觸動了人們敏感的神經——為推動應用型研究發展,創造有利于創新驅動的氛圍,科技人員有成果、無論文也可申報高級職稱。
職稱是一個令人糾結的話題:一方面,在現行體制下,它仍是不少行業和單位人才評價的可行機制,并與薪資等級直接掛鉤;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傳統職稱評價標準體系中的某些方面日益顯得不合時宜,不僅難以適應發展的需求,甚至成為科研進步和創新積極性的障礙。
標準有調整
論文不再是標配、職業天花板被捅破……
廣東9月1日起開始實施《關于進一步改革科技人員職稱評價的若干意見》,根據這一新規,今后評職稱,論文不再是“標配”,研發高新技術并成功轉化,也可申報正高職稱。例如,《意見》中規定:如果一個技術人員有多個技術轉讓項目且交易額累計達到100萬元,并且能夠撰寫相應的技術報告,就可以用技術報告代替論文。
“我所接觸的企業科研人員,他們實踐能力非常強,但沒時間坐下來寫論文。”對此,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環境微生物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許玫英坦言,“從論文向科技成果轉換的導向,對于在企業從事科研工作的科技人員來說,有利于他們把主要精力放在技術研究和開發上,避免為發論文和跑科研項目而費心費力,將引導更多科技人員參與技術創新。”
廣東另一項圍繞職稱改革的舉措正在改變著中小學老師的職業晉升之路。按照過去的規定,中小學教師最高只能評到副高職稱,這個天花板讓很多教師退休前一二十年只能原地踏步。2013年底,廣東出臺《廣東省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改革后,教師分三級教師、二級教師、一級教師、高級教師、正高級教師五個等級。
廣州市越秀區小北路小學校長彭婭今年47歲,從最初的數學老師,到后來的班主任、教導主任再到小學校長,她已經在基礎教育行業摸爬滾打了30多年。改革方案發布的那一天,彭婭感到既突然又興奮。因為和不少身邊的教師一樣,她已經在副高位置上“停”了好多年。
彭婭透露,中小學老師想要申報正高級職稱,對其擔任班主任的年限、帶班所獲獎勵、課程教育、學生或家長滿意度等都有硬性規定。
觀念在改變
在一些行業、一些單位,職稱已不再與晉升、薪金掛鉤……
曾經在事業單位工作的劉先生,現在已跳槽到一家企業,他這樣看待職稱:“現在考職稱還有什么用?你有多大的能耐就給你多少錢,誰管你有沒有職稱?”在他看來,如今職稱已經大大貶值,許多單位都根據個人所在崗位決定其薪資水平。以前,為了評上高級經濟師的職稱,他忙碌了近一個月時間,要考英語、計算機,還要準備論文,投入大量精力不算,還花了1000多元錢,而評上后,工資每月僅漲了幾十元錢。
與劉先生感受到的變化一樣,如今,職稱已經在很多行業和企業內逐漸被淡化,員工的收入水平一般不直接與職稱掛鉤,要提拔任用,往往也是視個人能力、業績而定。特別是在依靠競爭取勝的私營經濟領域,人才衡量的標準,已經由市場說了算,職稱存在的意義已經不大了。
這種用人觀、職稱觀,也逐漸延伸到一些市場化改革較深入的國有企業。一家“中字頭”電信運營商廣東分公司的員工說,如今沒職稱照樣能做經理、分公司總經理,業績好照樣獎金多、收入高。“當然,每年公司也會給大家發一個報職稱的郵件,有興趣的就申報,但報的人很少。”
期待更深入的變革
崗位分類管理、更科學的評價體系……
在一些單位,職稱在貶值。但不能否認的是,在不少單位,職稱依然是衡量人才的有效標尺。廣州某事業單位人事部經理趙先生說,目前社會分工細,人才流動頻繁,很難在短時間內把握一個人的技能和學術水平,職稱是一個相對客觀的標準,是對一個人業務水平的總體評價。“特別是在經濟效益型指標不明顯的情況下,很難用業績來作為評價人才的標尺。”
既然目前還沒有更好的人才評價制度來替代職稱評聘,可人們又對現有的制度有諸多不滿,改革就顯得必要且急迫。不過,目前已進行的改革,主要是在申報、推薦、評審的方式、程序上進行技術性的改進和完善,并未動搖職稱制度的總體框架。從管理上看,設崗和聘后管理工作薄弱,在職稱的申報、推薦、評審和評委會的組建與調整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漏洞。
目前,湖北、山東等地已經啟動了針對高校、醫院的崗位分類管理改革,嘗試對教師、醫生等設立不同類型崗位,設置不同的職稱評價標準。相關專家表示,改革職稱制度,就要通過更加細致的分類管理,建立起符合各個行業人才培養規律和社會實際需求的評價體系。
?
?
?
?
相關鏈接:
職稱英語這個“闌尾”該切掉了?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