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 中科大少年班出身的尹希2015年9月初當選哈佛大學最年輕華人正教授后,沉寂數年的少年班再次回到公眾眼前。曾經的江西省高考(精品課)狀元、在中科大與少年班混合編班共同接受少年班教育的劉志峰回憶,“碰到像這些真正的聰明人,你讓他按部就班一定要上完高中三年,反復溫習,其實是種摧殘。”
近期出來的這條新聞,又會讓很多人關注“少年班”這個高智商的群體。所謂的少年班是針對早慧少年的一種特殊教育模式。中國從1978年起就開始嘗試這種教育模式,幾十年來,確實培養了不少精英人才,但也有不少大學面對失敗案例的輿論壓力和教育模式的爭議,不得不中途廢除這種教育模式。
少年班教育在中國誕生那一刻開始,就不乏反對的聲音,反對的人把少年班教育認為是揠苗助長,是超前教育。他們覺得這是過早地“開發”學生的智力,使早慧少年早熟,不利于學生性格、情商的培養,不符合少年身心發展規律,違反了自然規律,而且給學校和社會造成人力、財力的巨大浪費。
這些少年天資聰慧,他們需要更先進的教育模式。如果把他們放在普通的班里,他們的聰慧可能會影響其他普通學生成長。這種情況下的天才少年,仍會過于高傲,而且其精神世界會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難道不是一種折磨?這不見得對他們性格、情商的培養是一件好事。天才少年進行常規讀書,確實是摧殘,課堂對他們并無多大吸引力,不學習和輕視學習的可能性加大,結果往往是步“方仲永”后塵,泯然眾人矣。
所謂的超前教育對于他們來說只不過是量身定制的特殊模式,只要在其智力可接受范圍內,合理開發智商,對他們自身而言或許是更好的選擇。至于說違背自然規律,那違背的只是一般規律,精英教育模式是符合他們自身發展規律的。少年班的學生性格、情商的培養上可能會出現偏差,但絕不是不可補救。可以通過不斷探索改善教學和管理模式,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特色鮮明的社會活動,專注的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都會慢慢彌補他們性格和情商上的缺憾。
有些國人的思維確實奇怪,既感嘆我們的高等教育無法培養出精英人才,又對精英教育的探索品“少年班”無法接受,百般質疑。質疑是好事情,它可能會推動這種探索模式的發展,但全盤否認是不合適的,那可能會斷了我們國家精英教育的探索之路。
教育模式本來就沒有完美的,我們評價一個教育模式的標準就是看我們原本的目的有沒有實現。少年班教育本來就是為了培養精英人才的,馬東敏這樣的行業精英和杜江峰這樣的科學精英能夠出現,可以證明探索是有效果的。
既然目的能夠實現,就要大膽地闖,中國的教育改革就缺少敢闖敢干的精神。但這種敢闖敢干的背后我們需要不斷完善少年班的教育模式,把其消極性降到最低。闖的過程中,還需注意這種教育模式自身的情況,少年班本身群體的特殊性和教育特殊性就要求不能盲目擴大,應在現有的規模里繼續摸索、實驗,使其不斷成熟。這可能就是少年班教育未來的方向,按照這一方向下去,可能會給我們中國大學的精英教育提供經驗,或許這就是錢學森之問解決的前奏。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