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普濟老人的晚飯是米飯和煮青菜,這些都是中午吃剩下的。
令人痛心!抗美援朝老兵在農村敬老院死亡多天 竟無人知曉
2015年5月,一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85歲老兵,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興業縣的一個敬老院去世了。而令人唏噓的是,老人是在去世多天之后才被發現的。為什么住在敬老院里,卻沒有人知道老人的去世呢?敬老院的管理人員去哪兒?它反映了農村養老的哪些現實問題呢?記者趕赴玉林市興業縣進行了調查。
一片白菜葉子當午飯 農村敬老院老人無人照料、相依為命
10月9日下午兩點,記者來到了鐘興成老人生前居住的城隍鎮敬老院。現在,這里正在進行施工擴建,敬老院里的房間基本上都上了鎖,已經沒有老人居住在這里了。
85歲抗美援朝老兵,就是在這個房間去世的。
鐘興成是城隍鎮大西村人,在村口,村民們說起鐘興成老人去世的事情,都覺得格外沉重。
廣西興業縣城隍鎮大西村村民:死了幾天都沒人知道。
他叫鐘展倫,是鐘興成的堂侄。老人的喪事就是他幫著料理的。
鐘興成的堂侄鐘展倫:自己買菜,自己煮。他發病了不能走了,就沒辦法了,也沒有人去照顧他。
為什么敬老院里沒有服務人員呢?《經濟半小時》記者來到城隍鎮政府的民政部門了解情況。但這里的工作人員不愿意提供相關信息,也極力回避記者的采訪。鐘興成老人的遭遇在這里是不是一個個案呢?
帶著疑問,記者走訪了玉林市興業縣的山心鎮石柜五保村。五保村是村辦的專門為村里貧困的五保老人提供的供養場所。在吃、穿、住、醫、葬方面給老人提供生活上的照顧和物質上的幫助。在這個五保村一共住了5位老人。
五保村是村辦的專門為村里貧困的五保老人提供的供養場所
70歲的老駝背人叫盧普濟,是住在這里最年輕的老人,和86歲的楊善新同住在一個房間。平時,老人們自己做飯、洗衣服,生活上全靠自己照顧自己。
這位駝背的老人叫盧普濟,今年70歲
盧普濟老人的晚飯是米飯和煮青菜,這些都是中午吃剩下的。
這里住著的五保老人都無兒無女,每個月有230元的五保補助金,再加上養老保險、電費補助,一個月的生活費有330塊錢,平時生活只能省吃儉用。
廣西業興縣山心鎮石柜村五保老人盧普濟:就怕痛,這兒痛那兒痛,就怕有病。
在農村,雖然很多老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但是受起付線和保險比例的限制,所能報銷的藥費寥寥無幾。五保村的這幾位老人平時在藥店買的藥,基本上都是要自己花錢。
就在盧普濟和楊善新兩位老人房間的隔壁,有兩位老人相繼去世,這對盧普濟老人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盧普濟:我就難過,怕以后沒人照顧,沒人照顧我。
盧普濟老人現在最擔心的就是身邊的同伴兒一個個相繼離開
今年74歲的覃遠強是石柜五保村里身體狀況最好的一位老人,覃遠強告訴記者,老人們在五保村的生活,都是自行管理,平時也很少有其他的管理人員過來照料。
記者:有村里的干部來看看嗎?
覃遠強:一年,一年來兩三次。
老人們聽戲,傍晚的五保村的小院。在這個冷清的五保村里,他們在一天天老去。
在這個冷清的五保村里,老人們在一天天老去。
這里是離縣城最近的葵陽鎮敬老院,總共只住了6位老人。從老人們口中記者了解到,敬老院里只有一個管理員,平時基本上都是老人自己照顧自己。
記者:沒有工作人員?
廣西興業縣葵陽鎮敬老院五保老人譚定:有是有,他兩三天來一次。
記者:平時老人們怎么生活?吃飯、洗衣服誰照顧?
譚定:自己,自己來。什么都是自己來。
敬老院里只有一個管理員,平時基本上都是老人自己照顧自己。
譚大爺和這里的老人已經多次向當地的民政部門反映,希望能安排一兩名工作人員來專門買菜做飯,照顧他們的起居生活,但是一直沒能得到解決。
中午的時候,老人們陸續開始做飯,行動不太方便的譚大爺,顫顫巍巍的拿出了一片白菜葉子,這就是他中午的午飯。
譚定:現在這個白菜三塊錢、四塊錢一斤。
記者:您覺得菜貴了是吧?
譚定:貴了,沒辦法。有白菜吃就不錯了。
一片白菜葉子,這就是譚大爺中午的午飯。
譚大爺在敬老院已經住了5年,一生沒有結婚,沒有子女,平時的生活主要靠每個月230元的五保救助金和90元的養老保險,加起來總共320元。
譚定:我們眼睛不好使了,洗衣服啊也看不清楚了。有一天我們動不了了,起不了床了怎么辦。
在敬老院住的這六位老人,除了譚大爺之外,有兩位老人聽力有障礙,另一位老人是啞的,記者只有通過大聲講話和在本子上寫字的方式才能跟他們進行簡單的溝通。和譚大爺一樣,他們最擔心的也是未來的生活無人照顧。
老人:需要,有病了、死了都沒有人(知道),沒錢買藥吃。
老人們最擔心的是未來的生活無人照顧。
在對興業縣農村敬老院的走訪中,記者強烈地感覺到,這些農村敬老院普遍存在入住率低、管理服務不到位等問題。在沙塘鎮敬老院,記者看到,有些長久無人居住的閑置房間,已經用來養雞了。
有些長久無人居住的閑置房間,已經用來養雞了。
記者:敬老院一般都是收什么樣的老人?
廣西興業縣沙塘鎮民政助理何廷才:收五保戶。五保戶一般生活能自理的人才收。
記者:不能自理的能收嗎?
何廷才:收誰來理?誰來幫他護理?我們的經費都沒有了。
鄉鎮級敬老院一般只收有自理能力的五保老人和孤寡老人,每個敬老院基本上也只有一名管理員。沙塘鎮敬老院的管理員陳少紅告訴記者,平時每周過來兩到三次。
在南寧市武鳴縣城廂敬老院,也同樣存在入住率低的情況。武鳴縣民政局低保辦主任路樂榮告訴記者,很多老人不愿到敬老院居住,除了觀念的因素,護理人員少、服務不到位也是造成入住率低的一個重要因素。
獨自居住,摔傷胳膊無人照料 農村居家養老老人生活艱辛
《經濟半小時》記者在玉林市興業縣走訪的時候了解到,在農村很多青壯年都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帶著孩子在家,還有很多是老人一個人在家,獨自生活。在山心鎮石柜村,村民向記者說起,村里有個老人叫盧善志,前兩天走路時胳膊摔傷,一個人在家沒人照顧。
記者來到盧善志老人的家,他剛從外面買藥回來。
記者:您今年多大年紀?
廣西業興縣山心鎮石柜村村民盧善志:74歲。
盧善志老人的左手前天因為下雨路滑,在家門口的路邊摔了一跤,左手腕已經全部浮腫了。盧善志老人的三個孩子都在外面打工,老伴兒早已去世,家里只剩下他一個人生活。剛剛買回來的藥,也只能自己給自己抹。
盧善志:想就想能有人照顧我,這只手都動不了了,只有這只手了。
因為摔傷了一只手,盧善志老人在刷碗的時候只能用一只手勉強湊合著自己干。老人說,自己一個人生活難免有時覺得孤單,所以就養了這條小狗與他做伴兒。
摔傷了一只手,盧善志老人刷碗的時候只能用一只手干活。
盧善志:養只狗要吃四兩、五兩米。一天。
盧善志老人患有白內障,加上身體弱,地里的農活兒也干不動了,生活的來源主要靠政府發的一兩百塊錢的高齡老人補助和兒子偶爾寄回來的一點點生活費。眼下,他最擔心的就是生病。
記者:萬一生了急病了,您動不了了,怎么辦?有想過嗎?擔心過這樣的問題嗎?
盧善志:想是想過,你又有什么辦法呢。
農村“公建民營”養老院探索新模式 老人們安享晚年,笑容燦爛
這里是南寧市武鳴真情養老中心。陽光下,幾位老人安靜地坐在這兒曬著太陽。
記者:今年多大年紀了?
廣西武鳴真情養老中心五保老人趙培瓊:94歲。
這位老人叫趙培瓊,以前參加過紅軍,做過情報員,這里的人都叫她“紅軍奶奶”,當記者問其她現在的生活的時候,她連聲說好。
趙培瓊:好。哪里都好。那邊也好,這里都好。
紅軍奶奶一高興,哼唱起了自己年輕時經常唱起的革命歌曲。
問起養老中心趙培瓊老人現在生活的時候,她連聲說好。
吃午飯的時間到了,老人們陸續來到餐廳吃飯,今天午飯燒的菜是冬瓜炒肉、蒸雞蛋和蒜蓉青菜。
他叫黃華平,以前做過房地產投資,2015年3月,他和護士出身的何素紅一起,同南寧市民政局合作,以“公建民營”的運營方式接管了這個敬老院。
廣西南寧市民政局社會救助科科長甘丹妮:所謂的公建民營就是,公家建設。民營就是說,用民辦的社會力量來運營。
午飯后,是何素紅查房的時間,每天他們要查房兩次,何素紅對待這些老人就像對待孩子一樣哄著。臨走時,老人突然抱住何素紅親了一口,看得出老人臉上的笑容是發自內心的。
查房臨走時,老人突然抱住何素紅親了一口
廣西南寧市武鳴真情養老中心院長何素紅:我們剛來的時候是四棟樓,90個床位。只住了16個五保老人。通過我們來了改善了,三個月的時間,現在逐漸的把這個設施完善。現在有了33個入住五保老人。
以前這個敬老院只有三名管理人員,現在增加到12名,其中有專業護理人員六名。
廣西南寧市新陽真情養老院院長黃華平:我們的配比是1:3.5。每一個護理人員,負責3.5個老人。
在這里記者看到,對于生病的五保老人,有護理人員專門給熬藥、送藥,對于行動不方便還有人送飯、洗衣服。黃華平還購進了專業的醫療設施,安裝了24小時的呼叫系統。黃華平告訴記者,養老產業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如果不是因為是“公建民營”的模式,他可能不敢輕易涉足養老產業。
黃華平:按兩百個床位的計算,整個院的設施的建設,起碼要一千萬元。如果現在我們做公建民營了,只需要250萬元就可以打造一個比較好的養老院了。
根據他與政府簽訂的合同,他要接收至少50名五保老人,占床位數的三分之一。
甘丹妮:大概是20%到30%這樣的比例,就占總床位數。超過這些人數的這些人,由政府來負責補貼這個資金。
據黃華平運營半年的情況來測算,照顧一個五保老人要花費成本1200元左右,政府補貼400元,這就意味著每個五保老人他要倒貼800元錢。
黃華平:我們是保證50個老人,五保老人。然后超出的床位數,我們是向社會,去招募老人來護理。整個的比例大概是33%左右的五保老人。社會老人的話就是70%。社會招募老人的話,就是以后我們盈利的部分了。
目前,武鳴真情養老中心開始接收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未來將興建護理員等級以上的醫療機構,實現醫養結合。
未來將興建護理員等級以上的醫療機構,實現醫養結合。
半小時觀察:老有所依,隱憂重重
居家養老,養兒防老,是我們傳統的養老方式,尤其是在農村地區更是如此。但是現在,這樣的方式已經不再適應我們社會的現實。隨著農村青壯年人口的大量外出,村里的空巢老人是大幅增加。失去了年輕人的照顧,這些孤獨的老人,只能越來越多地走進敬老院。至少,那里還有其他老人可以做個伴兒。然而,鄉鎮村級的敬老院,人手不足,管理不善,經費緊缺的情況是大量存在,讓這樣的養老隱憂重重。
怎樣化解其中的難題,讓農村老人也能老有所養,是一個十分緊迫的問題,急需得到各級地方政府的重視。雖然一些公建民營養老機構仍然數量不足、運行模式不夠完善,但這些機構的良性運轉,至少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無論困難有多少,我們都希望積極地作為,讓農村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
?
?
相關鏈接:
老兵講述抗美援朝:用一桿步槍打下敵軍飛機(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