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里的清晨。 特派記者 陳元才 攝
城市名片
滿洲里,1901年因東清鐵路的修建而得名,是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口岸城市,如今是中國最大的陸運口岸城市。 滿洲里位于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腹地,東依興安嶺,南瀕呼倫湖,西鄰蒙古國,北接俄羅斯,融合中俄蒙三國風情,素有“東亞之窗”的美譽。 (宗輯)
內容提示
她是一座小城,卻磅礴大氣;她是一座邊城,卻充滿朝氣;她是一座經濟富裕的城市,卻沒有浮躁之氣;她是一座中國的城市,卻融匯了中俄蒙三國的文化。她是我國最大的陸路口岸城市,地處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是亞歐第一大陸橋的戰略節點和最重要的國際通道,素有“東亞之窗”的美名,她,就是內蒙古自治區滿洲里市。
最大陸路口岸生機勃勃
10月23日下午5時許,一列貨運班列正從飄揚著五星紅旗的第五代國門下緩緩穿過,駛向俄羅斯后貝加爾斯克。
這個中國最大的國門每天默默注視著一列列貨運列車載去電子產品等各種類型的中國出口貨物,載回進口木材等國外物資,繁忙又不失威嚴。
100多年前,一條穿越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的鐵路,催生了滿洲里這個中國北疆邊陲小城。當1901年10月東清鐵路通車的汽笛響徹至哈爾濱,由俄國進入中國的首站被定名為“滿洲里”,意思是從這里開始便是滿清王朝的轄地。
100多年后,因口岸而興的滿洲里,已形成了公路、鐵路、航空三位一體的立體化口岸和邊境明珠城市。
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的東風,滿洲里綜合保稅區于今年獲得國務院正式批復設立,綜合保稅區基礎設施建設正緊鑼密鼓進行,這個百年口岸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滿洲里對內背靠東北三省,與環渤海地區相貫通,經濟腹地遼闊;對外連接俄羅斯西伯利亞大鐵路直至荷蘭鹿特丹,所經沿線是俄羅斯人口最多、資源最富集的地區。”滿洲里市口岸辦綜合管理處處長王彥國告訴記者,作為全國最大的陸路口岸城市,近年來,滿洲里口岸已發展建設成為集公路、鐵路、航空三位一體的國際口岸。其中,鐵路口岸年綜合換裝能力達到7000萬噸,居全國沿邊口岸之首;公路口岸年通過能力達到人員1000萬人次、貨物300萬噸,是我國唯一實行24小時通關的公路口岸。
2013年9月30日,滿洲里“蘇滿歐”國際班列開通運行,這趟班列從素有桑茶之鄉美稱的蘇州啟程,由滿洲里出境,經俄羅斯,直抵歐洲腹地波蘭華沙,橫跨亞歐大陸行程11200公里,平均運時僅有13-14天,比海運快了30多天,是目前運時最短的亞歐貨運通道。
“‘蘇滿歐’搭載的貨物不再是古時的絲綢茶葉,主要是電子電器、機械、服裝等商品,平均每列貨值2700萬元,比傳統資源進口貨值翻了好幾倍。”王彥國說,繼“蘇滿歐”之后,截至目前,滿洲里共開通了“渝滿歐”“湘滿歐”“鄂滿歐”“青滿歐”“津滿歐”等國際貨運班列12條線路。在陸海聯運基礎上,滿洲里又相繼開通重慶、武漢、長沙、營口等9條經滿洲里口岸到俄羅斯和歐洲的班列路線,使絲綢之路輻射到長三角、珠三角、中南西南地區、環渤海地帶。
滿洲里口岸因草原絲路而昌盛,草原新絲路因滿洲里口岸而綿長。數據顯示,2014年,滿洲里口岸過境班列達460列、過貨量3010萬噸、貨值70多億元,滿洲里口岸上繳關稅、代征稅29.7億元,進出境153萬人次。
主動融入絲路提振經濟
烈烈北風,邊關冷月。但一走進燈火璀璨的滿洲里,就能感受到“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繁榮和生機:隨處可見的金發碧眼俄羅斯人、濃濃的異域風情建筑……
作為中國第一大陸路口岸,滿洲里經濟曾一度落入低谷,得益于及時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滿洲里才實現了從低谷到高峰的發展轉變。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滿洲里口岸年進出境人次較高峰時期一度減少了60萬人次,城市經商人員銳減了幾萬人,城市商鋪租金同時大幅度下降。2012年,俄羅斯原油進口通道由陸路改為管道,一下子讓滿洲里口岸形成了890萬噸的運量缺口,更是雪上加霜。
嚴峻的形勢,倒逼著滿洲里尋求新的發展路徑。201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中亞四國時,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構想。滿洲里從中看到了自己的發展契機,主動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優環境,聚人氣,促發展”,是滿洲里為自己選擇的發展之路。
為了優化環境,滿洲里鐵腕清理口岸不合理收費,暢通投訴渠道和機制,打擊強買強賣、哄抬物價等不法行為,保護國內外游客的合法權益。滿洲里邊檢站專門出臺了8條措施,像旅游團隊出入境時,可以提前完成信息錄入和查控工作,旅游團到達口岸后,只進行人證對照,可以最大程度提高通關效率。
在提升城市硬件方面,滿洲里把整個城市當做一個景區來打造,大手筆規劃建設俄式休閑主題酒吧,觀光面包房,油畫、玉石等特色精品街區,塑造一街一品、各具特色的城市風格,讓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滿洲里還實施“推動旅游發展聚人氣、壯大民營經濟聚人氣”的辦法,安排3.6億元資金兌現外經貿獎勵政策,重點扶持和培育貿易大戶,穩定外貿隊伍。通過一系列舉措,最終實現進出口貨物、口岸進出境人員的雙增。
“童話世界”的幸福居民
22日下午4時許,滿洲里市區溫度已經降到0℃以下,幾十位滿洲里市民正在位于市經濟合作區南區街道的丁香園社區文體館揮汗如雨。
“我們都是羽毛球愛好者,每周至少打球3場以上,可以在全市任何一個文體館免費打球。”正在打球的李先生自豪地告訴記者。
海南采訪團記者走訪的丁香園社區文體館占地近3000平方米,設有籃球、羽毛球、排球、乒乓球等多個運動場地。
這個文體館是政府投入580萬元,于2008年6月投入運營的。更令周邊居民津津樂道的是,文體館除了免費使用外,還設有社區服務超市,青壯年居民出門工作前可以把家中的老人送到服務超市內,有專人負責照看老人,這一項舉措解決了眾多家庭的后顧之憂。
這,只是滿洲里市提升居民幸福感的一個縮影。
滿洲里一直在努力提升居民幸福感。幾年來,滿洲里市政府積極發揮體育公共服務職能,共計投入近10億元資金,新建了市體育館、室內滑雪館及遍布城區的社區文體館和學校體育館等各類場館24個,公園、綠地、廣場24個,150套健身路徑,使市民在市區居住地500米半徑內均能享有條件適宜的體育場館設施服務,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個政府承諾體育場館全部免費向市民開放、面向全體市民提供體育公共福利的城市。
華燈初上,滿洲里市五彩多姿的燈光景觀讓人仿佛步入了童話世界,旅行社導游張東旭說:“在當地很多人眼中,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但也比不過滿洲里的燈火輝煌。”
文化交融促旅游大發展
漫漫古道,聲聲馬嘶,歲月的風沙迷失了昔日商旅的足跡,但新的征程孕育著新的機遇。
當一列列貨運班列從這里往來,一架架國際航班輾轉此地,滿洲里拉近了與世界的距離,更多俄蒙游客匯聚在這座“雞鳴三國”的小城市。
為此,滿洲里市緊緊圍繞“中俄蒙文化交融跨境旅游”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旅游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組建旅游發展委員會,規范旅游市場運營,打造旅游龍頭企業,推動旅游產業提檔升級,使得近年來滿洲里市的夏季旅游呈現出井噴的態勢。
滿洲里市委宣傳部外宣處處長邱培峰向記者介紹,2014年,滿洲里接待旅游人數530.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45.6億元,其中,邊境旅游接近130萬人次,入境俄羅斯旅游商務人員占全國總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滿洲里四季分明,空氣清新,來過這里的游客都會愛上這里。”滿洲里市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解瑞奇告訴記者,今年,滿洲里市已成功舉辦第十屆中俄蒙國際旅游節,接下來,還將繼續舉辦中俄蒙國際冰雪節及選美大賽等,通過舉辦賽事和活動,促進異域文化交流,帶動旅游經濟。
走進滿洲里市,宛如進入一座異國風情建筑的博物館,木刻楞、石頭房等俄式建筑與現代中式、歐式建筑交相輝映,套娃廣場、俄羅斯藝術博物館、歐式旅游觀光婚禮宮、步行街、俄式西餐廳……濃厚的異域風情和璀璨的東西方文化與城市完美地融為一體。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