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年的時間,多家互聯網公司從勢不兩立到抱團取暖。而這背后是出于市場理性的抉擇,還是隱藏著神秘的推手?
合并似乎已經成了2015年互聯網企業的標配。甚至說,假如沒有傳出合并緋聞,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互聯網圈內企業。
從情人節當天的滴滴和快的合并,到4月份58同城和趕集網結盟,從10月初美團和大眾點評聯姻,到10月底攜程和去哪兒“牽手”,再加上攜程收購藝龍、阿里巴巴與優土結為“親家”、58同城與安居客“合并同類項”、京東43億入股永輝超市等等,不到一年的時間,多家互聯網公司從勢不兩立到抱團取暖。而這背后是出于市場理性的抉擇,還是隱藏著神秘的推手?互聯網企業聯姻背后的共同邏輯是什么?合并之后的道路,是否能夠一馬平川?
“不合并,企業會死,投資者也會死”
互聯網垂直行業巨頭之間的“火拼”從來都是一方出手,另一方絕不手軟。滴滴和快的兩家公司發明了用紅包搶市場的補貼大戰;美團與大眾點評網在外賣領域的現金補貼也是不設“下限”;58同城和趕集網廣告投放互相較勁,有數據稱兩家公司今年的廣告投入加起來超過20億元;去哪兒和攜程之間的價格戰打得更為瘋狂,去哪兒網“一年燒錢27.6億元”,攜程表示不甘為人后拿出10億“打仗”。
無休止的價格戰令企業之間的競爭始終處于膠著狀態,但其中有多少企業能從“燒錢”大戰中真正獲益了呢?
趕集、美團、大眾點評、滴滴、快的都并未上市,他們的盈虧數據不得而知,只有“美團網7個月燒完7億美金”這樣的傳聞在江湖中流傳。58同城2014年在市場推廣上的巨額投入直接將其利潤率水平從兩位數拉低至個位數,凈利率僅為8.5%。去哪兒和攜程也受累于價格戰,2015年二季度財報顯示,去哪兒網巨額虧損,攜程也幾乎不賺錢。
這種“傷敵一千、自殘八百”的慘狀令企業當事人也招架不住了。快的CEO呂傳偉的內部郵件提到合并主要原因包括“惡性的大規模、持續燒錢的競爭不可持續”;趕集網創始人楊浩涌也曾公開提到合并理由:“雙方打下去消耗太大,利潤全被打沒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互聯網周刊》主編姜奇平對新華網記者表示,合并潮的出現預示著市場初期這些互聯網小巨頭靠“燒錢”跑馬圈地的競爭已經告一段落,互聯網企業正式進入深度整合時代。
更重要的是,如果行業內的老大和老二一直虧錢打下去,資本也會失去耐心。互聯網資深觀察者李東樓認為,互聯網公司之所以走向合并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雙方的業務高度重合、用戶完全重疊、產品毫無差異產品,導致競爭太過激烈以至于雙方損耗很大。此外,競爭過程中每年燒掉的錢讓公司和資方都力不從心。
“一直打下去一直虧錢,什么時候是頭呢?資本可能沒有耐性,會撮合企業。兩家再這么打下去,如果拿不到錢,企業就會‘死’,我們(投資人)都會‘死’。”資方的心態,從趕集網的投資人徐新在公開場合上發表的講話可見一斑。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