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李瑞(化名)每天都會花一兩個小時看新聞。28歲的她剛剛辭去公務員的工作,忙著創業。十八屆五中全會有關“十三五”規劃審議的內容讓她格外關注。
10多天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速為6.9%。“經濟增速的數字是7%,還是6%,我不在意,我關注的是關乎未來五年的這份規劃,能給我這樣的創業族帶來哪些發展機會。”李瑞說。
10月29日,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根據全會公報,未來經濟要保持中高速增長。
GDP增加一個點能帶動的就業人數增加了
在五中全會的公報中,李瑞重點尋找那些有關“就業創業”的字眼:“今年創業的氛圍這么好,未來是不是還能繼續保持下去?”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給她吃了定心丸:“促進就業創業,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提高技術工人待遇。”
事實上,最近幾年年輕人最關心的就業問題,數據上一直表現不錯。2012年以來,盡管經濟增速經歷破8、破7,但城鎮新增就業每年都超額完成目標。2012年我國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266萬,2013年這個數字是1310萬,2014年是1322萬。今年前三季度,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066萬,提前超額完成1000萬的目標。
這樣的數字甚至引發了國外企業家的好奇。在2014年達沃斯夏季論壇上,法國陽獅集團首席執行官Maurice Levy就向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問,他很想知道,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中國創造就業的秘訣是什么?
如果一定要用秘訣來形容,這個秘訣就是“更加高質量的經濟增長”。前些年,我國GDP增長一個點能帶動城鎮新增就業100萬,而近幾年同樣增長一個點,則帶動就業150萬人左右。
2013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今年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增加到51.4%,在三次產業中繼續“領跑”。
第三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第一大產業。這樣的經濟結構的變化直接表現在就業上。“第三產業是就業的吸納器,對就業的貢獻要高于第二產業。”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張青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第二產業是資本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而第三產業通常是勞動密集型。
對于這一點,專門從事風險投資的盛景網聯董事長彭志強特別有感觸。“制造業只能解決階段性的就業,制造業越向高精尖發展,越會釋放出大量勞動力,因為人都被機器代替了。”彭志強告訴記者,經濟增速下降并不代表就業問題無解,抓住服務業也就抓住了就業的關鍵。
統計顯示,2008年到2012年期間,第三產業每增長一個點,平均帶動就業70萬人,同期第二產業增長一個點僅帶動61萬人。“產業結構發生變化,服務業比重上升,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經濟形勢研究室副主任杜飛輪說,比如電商的快速發展直接帶動了物流業的興旺。創新創業加快,也帶來就業機會的大量增長。
創新創業的加快得益于政策變化。張青告訴記者,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都為就業的增長貢獻了力量。
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我國16到60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已經連續3年下降。一方面勞動力總量減少,另一方面結構轉型、創新創業帶來新的就業機會,這一增一減的結果,讓最近幾年就業保持穩定增長。
經濟增速放緩但不會失速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三季度經濟數據曾引發無數討論。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的點滴變化已經在對世界經濟產生著影響。杜飛輪告訴記者,在一些國家,政府研究機構甚至設立了中國經濟研究小組,專門研究中國經濟甚至包括產業、行業問題。
在很多專家看來,今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速破7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正常表現。但依然有質疑:經濟增速破8、破7,中國經濟是否會就此低迷?
在這種疑問下,十三五規劃如何給經濟增長定調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預計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增速還會放緩。”張青說,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資源的約束、動力的轉換來看,我國到了經濟換擋時期,但經濟增速放緩不意味著失速。
按照張青的測算,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增速目標應確定在6.5%到7%之間。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十三五期間年平均經濟增速需要在6.6%以上,否則,收入翻番的目標就會無法完成。
“宏觀調控還有政策空間,現實的發展也能支撐起這樣的速度。”張青說。
如果以10年一個周期來看,目前我國經濟增長確實處在本輪周期的低谷,“下一階段會出現企穩回升”。在杜飛輪看來,目前我國經濟增長面臨新舊動力轉換、結構轉型的關鍵期,經濟增長的約束性條件在增強,快速、大幅的回升并不現實,但短期經濟回穩的可能性較大。
支撐這個觀點的是最近發布的經濟運行相關先行指標。9月份,PMI指數為49.8%,較8月份回升0.1個百分點,其中新訂單指數較上月回升0.5個百分點,至50.2%,已位于50%的榮枯線之上;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為34,結束連續6個月下滑趨勢。
政策層面的支持力度也在增強。去年以來,中央及相關部委出臺一系列穩增長政策,如央行已經有了6次降息、7次降準(含兩次定向),貨幣政策工具不斷創新,為實體經濟創造了較為寬松的金融環境。財政支出規模擴大,財政資金撥付進度加快,減稅降費等政策也有利于擴大總需求,減輕企業負擔。與此同時,國家還推出了11個投資工程包和六大消費工程。
“目前市場反應總體仍然偏冷,很多企業對發展前景看不明朗甚至不樂觀,投資比較謹慎。”杜飛輪說,企業家信心走出低谷需要時間,既需要看到政策的實際利好,也需求看到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實際效益。
“實際經濟狀況并沒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冷,只是外界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更高。”杜飛輪說。
在經濟學上,除了實際經濟增速,經濟學家還會關注潛在增長率。這是指一國(或地區)在各種資源得到最優和充分配置條件下,所能達到的最大經濟增長率。
杜飛輪認為,我國目前的實際經濟增速低于潛在增速,說明潛在的增長能量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更多元
“GDP是一個重要指標,但經濟增長到一定階段必然會放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俊偉告訴記者,未來判斷經濟發展好壞,需要綜合更多的指標。
在他看來,要堅持底線思維,保證金融、社會穩定,在這個基礎上要著重關注就業和收入指標。
杜飛輪認為,經濟短期運行指標中,傳統的GDP指標已經不能反映整體狀況,因為我國經濟轉型的速度在加快。如果用傳統的指標特別是單一的指標來衡量經濟狀況,就會出現偏差。“從中長期來看,更重要的是民生,要看居民在經濟發展中享受了多少紅利,如居民收入的增長帶來消費的提升。”他說,GDP只是預期指標,而不要當作硬性考核指標。
張青格外在意結構指標和就業指標。產業機構、需求結構、收入分配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她一口氣列出了5個關鍵性結構指標。在她看來,這5個機構指標是衡量未來經濟發展效益和質量的關鍵所在。“在結構優化、就業增加、物價穩定的基礎上,經濟增速放緩但不失速”。
即使經濟增長5%,那又怎樣?就在最近,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在演講中這樣反問。在他看來,美國、中國、歐盟、日本這世界四大經濟體中,只有中國的GDP增速超過5%。中國未來要增長的,不是體量,而是質量。
“經濟增速下降,這無非是靴子掉下來了,這是經濟新常態。”彭志強對此并不悲觀。在他看來,重要的是找到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而這個核心驅動力就是“雙創”。“接下來還要進一步簡政放權,使企業更具活力,給市場更大空間。”張青說。
?
?
?
?
?
相關鏈接:
發現雙創之星 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