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在對越南進行國事訪問之際,習近平主席在越南《人民報》發表題為《攜手開創中越關系的美好明天》的署名文章。這篇重要文章傳遞了哪些重要信息,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圖為:2015年11月5日,習近平抵達越南首都河內,開始對越南進行國事訪問。
這是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步出艙門向歡迎人群揮手致意。
一、三則故事說明中越特殊而深厚的情誼
故事一:胡志明在華創立越南共產黨
習近平在署名文章中指出:“越南人民的偉大領袖胡志明主席曾經在華創立‘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并指導開展越南革命活動,足跡遍布中國大江南北,同中國軍民結下深厚戰斗情誼。寫下了‘越中情誼深,同志加兄弟’等膾炙人口的詩句。”
“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1925年由阮愛國(胡志明主席的化名)在中國成立。這個組織是以阮愛國組織的“東亞被壓迫民族聯合會”為基礎建立的。這個組織內部成立“共產團”,為建立越南的共產主義政黨作準備。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總部機關報《青年報》,不斷寄往國內,積極宣傳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志會的會員宣傳鼓動工作使越南人民認清了世界的革命運動,并對本民族的前途充滿信心。 “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是越南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傳播馬列主義的第一個革命組織。由于進行了大量的宣傳工作,在“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內部便出現了共產主義派。影響也不斷擴大,成為越南國內最有影響的革命組織,而當時影響較大的“越南國民黨”、“越南青年高望黨”等帶有資產階級傾向的政治組織就逐漸在人民群眾中喪失了威信。1928年底和1929年,在越南北部的“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中開展了在印度支那成立共產黨的運動。1929年1月,北部“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全國大會籌備會議召開以后,就成立了有7個人參加的共產主義小組,以便負責領導成立共產黨的運動。1929年5月1日,在香港(中國)召開“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全國大會,討論建立共產主義政黨問題,大會未能取得一致意見。會后1929年6月北部代表團便成立了“印度支那共產黨”。“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的優秀會員都積極地加入“印度支那共產黨”。“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總部決定,把該會現有組織(大部分在南部)改組為“安南共產黨”。1930年2月3日阮愛國(即胡志明)以共產國際代表的身份在香港召開會議,將印度支那共產黨、安南共產黨和印度支那共產主義聯盟三個組織合并,稱為越南共產黨。
故事二:“兩國將軍”洪水
習近平在署名文章中指出:“越南著名將領洪水響應胡志明主席號召,積極投身中國革命,參加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成為新中國開國將領中唯一的外籍將軍和世界上少有的‘兩國將軍’。”在燦若星河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軍隊列中,曾走出過惟一的一位外籍少將——越南將軍洪水。洪水是中國抗戰中的越南將軍,曾與中國人民共同走過了八年抗戰的艱苦歲月,對中國人民的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特殊貢獻。
洪水(1906-1956)原名武元博。生于越南河內一個地主家庭。15歲考入師范學校,17歲赴法考察時結識胡志明,1924年到廣州加入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1926年入黃埔軍校第五期,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廣州起義。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并改名洪水。1932年,以師職干部身份到瑞金紅校任教。1934年,在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同年參加長征。抗戰爆發后在山西、河北等地開展抗日工作。1945年回到越南,改名阮山,任軍區司令員,授少將軍銜。1950年再到中國,任中央統戰部越南科負責人。后到南京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后,任中央軍委條令局副局長、《戰斗訓練》雜志社社長兼總編。1955年,被授予解放軍少將軍銜,獲一等八一勛章、一等獨立勛章、一等解放勛章。1956年患癌癥后回越南,在河內病逝。
故事三:起源于援越的諾貝爾醫學獎
習近平在署名文章中指出:“今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的主要研究成果青蒿素,就是源于上世紀60年代中國為支援越南而開展的抗瘧疾藥物研究。”
19世紀,法國化學家從金雞納樹皮中分離出抗瘧成分奎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金雞納霜”。隨后,科學家又找到了奎寧替代物--氯喹。此后百多年,人類基本能治愈瘧疾,絕大多數國家基本消除了瘧疾。但上世紀60年代瘧原蟲漸漸表現出抗藥性。特別是在越戰期間,瘧疾再次肆虐叢林密布、氣候炎熱潮濕的越南。越戰期間,越軍因瘧疾造成的非戰斗減員比戰斗減員高出四五倍,這使得越軍的戰斗力嚴重受挫。于是,越南又向中國求助。越共總書記胡志明親自到北京向毛澤東提出支援請求,毛澤東立即布置了抗瘧疾新藥的研發。根據毛澤東、周恩來的指示,1967年5月23日,解放軍總后勤部和國家科委聯合召開“抗藥性惡性瘧疾防治全國協作會議”,決定組織60多家科研單位協力攻關,并制定了三年科研規劃。該項研發任務被定性為“援外戰備”的緊急“軍工項目”,以5月23日開會日期為代號,稱為“523任務”。--因此,“523任務”一開始就是一項援外任務、軍事任務。1967年中國正處在“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之中,各項正常科研全面陷于停頓癱瘓,唯獨“523任務”卻因為它的援外背景、軍事背景、更是因為中越友誼情深,使該研究得以“一枝獨秀”地集中全國醫藥科研力量,迅速開展并持續進行研究。該任務一開始就集中了中國7個省市、60多家科研機構的500多名科研人員參加,之后人員陸續增加、更新。當時屠呦呦所在是中國中醫研究院也陷于全面停頓,但為了援助越南的“同志加兄弟”,1969年屠呦呦被幸運抽調出來參與“523任務”,終于研究出越南急需的、并在今年獲得諾貝爾獎的青蒿素。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