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劉家溝優質蘋果示范基地內結滿了大紅蘋果。海口網特派記者袁宇攝
著名的煙臺標志性建筑物——黃海明珠。海口網特派記者袁宇攝
?張裕酒文化博物館內整齊地排列著木質酒桶。海口網特派記者袁宇攝
特派記者 許亮 史瑞麗
2008年,聯合國泛絲綢之路系列活動組委會秘書長董建國明確提出“中國第一次通過海上對外開放是從登州(煙臺)開始的”;2009年,國家文物局決定將蓬萊和廣州、泉州、寧波、揚州等九座城市一起,納入“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計劃,這標志著煙臺“東方海上絲綢之路首航地”的歷史地位得到明確。如今,煙臺企業“抱團”出海,世界各地活躍著他們的身影,一度沉睡的城市名片正被逐漸喚醒。
以大帶小抱團發展
為企業服務,煙臺探索了一種模式:海外園區式發展,企業服務企業——龍頭企業在國外建園區,中小企業跟進配套,單槍匹馬闖天下變集群式“抱團”闖世界。
“大型企業走出去,帶動小企業,像大雁一樣,有了領頭雁,然后帶動大家飛出去。”煙臺市發改委、藍色經濟區建設辦公室副主任李杰表示,煙臺在開拓國際合作過程中,加大境外投資力度,引導企業由“單打獨斗”向“抱團發展”,由單贏走向共贏,形成了一批以境外經貿合作區為主要形式的集聚平臺。
作為老的工業區,煙臺推進企業、項目走出去,開拓國際合作,實現了逆勢增長。煙臺目前與“一帶一路”64個沿線國家均有貿易往來,并搶占了發展制高點。
煙臺市商務局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煙臺累計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項目1000多個,實際使用外資15多億美元。煙臺百家企業已累計在“一帶一路”40多個沿線國家投資合作項目130多個,主要分布在俄羅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涉及園區開發、資源開采、加工制造、研發設計、旅游等諸多領域。
“不光要走出去,還要創新發展”。煙臺依托國家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試點城市,開辟網上通道,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新型貿易方式,為煙臺通過互聯網擴展全球市場開啟了新的渠道。目前,煙臺市已在阿里巴巴、敦煌網等B2B跨境電商平臺注冊的企業3140多家,在澳大利亞、加拿大等1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境外營銷平臺185家,涉及輕紡制品、機械設備等10多個領域。
向藍色產業要效益
煙臺加快向藍色轉變,一批企業由“背海發展”轉向“面海發展”。
去年,煙臺圍繞藍色經濟區建設重點,加快海洋產業轉調步伐,推動海洋經濟實現持續較快發展。主要海洋產業產值達2477.9億元,同比增長20.6%;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1149.7億元,同比增長18.1%,占全市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19.2%。
煙臺區位優勢明顯,是中韓自貿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煙臺還有人才優勢,既有國家級、省級科研單位,還有眾多高校以及大企業的研發部,形成了藍色產業的人才聚集優勢。在企業、行業協會、政府的共同推動下,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產業優勢。
由煙臺海洋產權交易中心發起的山東省海上糧倉建設投資基金也投入運行,作為山東省第一只服務海洋產業的基金,海上糧倉基金是省級財政資金支持海上糧倉建設的創新性探索,也是煙臺海洋產權交易中心著力打造海洋經濟投融資平臺的重要舉措。
隨著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的實施,沿海各地加大海洋空間與資源的開發利用步伐,隨之而來的海洋產權交易需求也逐步顯現。海南也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與臨海城市煙臺相比,我們在海洋科技創新、海洋特色產業培育等方面,還要下大工夫才行。
煙臺智造走向世界
煙臺經濟在新常態中步入提質換擋的關鍵期,積極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工業由大到強轉變,由煙臺制造向煙臺智造邁進。
從注冊資金50萬元的3人合作小公司,發展成為擁有18個子公司、3600多名員工,業務遍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知名上市企業集團,年輕的杰瑞集團用了15年。從一個小產業園起步,到一舉成為亞洲最大、最全的聚氨酯和涂料原料基地、全球規模最大的丙烯下游產業化工業園區,萬華煙臺工業園正在聚集形成千億級的新材料產業集群……以海工裝備、航空航天、現代化工業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煙臺工業的新代表作。而這個代表作經受了亞洲金融危機、工業經濟下行的考驗,扎根煙臺沃土,枝葉繁茂、碩果累累。目前全市主營業務收入位居全省第二位,其中過百億元企業達到17戶。
因為夯實了發展基礎,深化了對外開放,打破了交通瓶頸,調整了產業結構,煙臺面對“一帶一路”帶來的新機遇可謂“有備而來”。
?
?
?
相關鏈接:
海南媒體絲路行:走進煙臺城市名片 尋穿越時空的珍釀?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