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大一院舉行了以“呵護生命的禮物”為主題的腎友會,150多位腎移植患者參加。浙大一院腎臟病中心副主任吳建永說,每年等待腎臟移植的患者越來越多,每一位得到腎臟移植機會的患者都是幸運的,應該好好保護這份“生命的禮物”。
兩年前,22歲的安徽小伙小張因尿毒癥在浙大一院腎臟病中心做了活體腎移植手術,當時,他媽媽將自己的一個腎臟捐給他。手術很成功,用小張自己的話說,除了每天要吃抗排異的藥物,他覺得自己和健康人一樣。
手術后,小張每天按時吃抗排異藥物,定期到醫院做檢查。后來時間久了,他開始麻痹大意。小張發現偶爾幾次忘了吃抗排異藥物,也沒感覺到有任何異樣,每次到醫院檢查,結果都正常。于是,他偷偷減少了吃藥劑量,定期的檢查也不去做。
過了半年,小張覺得人沒力氣,胃口也不好,到醫院檢查才發現,移植的腎臟已經失去功效,不起作用了。
為什么腎移植手術后才兩年,移植腎就“壞”了呢?小張的媽媽和醫生都難以置信。在追問下,小張終于說了實話:這兩年來,他并沒有按照醫囑吃藥做檢查,他把家人給的醫藥費偷偷省下來,到網吧里玩游戲了。
今后,小張只能繼續做透析來維持生命。
吳建永副主任說,人體對非自身東西會排斥,這原本是人體有益的自我保護機制,但對腎移植患者這樣特殊的人群來說,會導致所換腎臟的損壞和功能衰竭,因此,腎移植后的患者需要長期吃抗排異藥物。如果沒有按照醫囑按時吃藥,可能會導致急性排異反應,出現小便量減少、發燒等癥狀,也有一部分患者會出現慢性排異反應,平時沒有明顯的癥狀,但是一旦出現癥狀,后果已經很嚴重,就像小張一樣,發現時移植腎已經失去功效了。
“目前,我們醫院排隊等待腎臟移植的尿毒癥患者有2500多位,但是由于腎臟器官來源短缺,平均每位患者要等待5至10年,而且這個數字每年都在增長。”
活體腎移植可以減少尿毒癥患者等待腎源的時間。目前,浙大一院每年活體腎移植手術量在150例左右。到目前為止,已經開展了800多例活體腎移植手術。
吳建永副主任說,捐獻必須符合倫理學的原則和相關的法律規定,在自愿和無償的前提下進行。手術對受供雙方有明確的要求,一般要求捐獻者和患者的關系分為三種:1.夫妻之間。2.三代以內血緣關系的親屬。3.養父母與養子養女之間。捐獻者年齡要求在18歲以上,60歲以下;必須身體健康,沒有腫瘤、心臟病等相關疾病,包括艾滋病、乙肝等傳染病。
?
?
相關鏈接:
90后小伙兒10元 擒中二等獎,嘆幸福來的太突然?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