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經濟訊(記者張騰飛)日前,備受矚目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稱《建議》)正式公布。作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十三五”期間的這五年對于中國沖刺第一個百年目標意義重大。
對此,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接受了光明網《新常態?光明論》欄目的采訪。潘建成從理論層面解釋道,“十三五”提出的目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多目標”,“五大發展”理念是實現這些目標的手段和保障,它能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新的經濟增長動力的出現,而在這五大發展理念中,創新處于至關重要的地位。
“十三五”規劃具有“多目標性”
“十三五”的這五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最后的五年,也是關鍵的五年?!笆濉币巹澥菍崿F第一個百年目標的路線圖,它的順利完成可謂是一項光榮的歷史使命。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的目標是在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基礎上更加完善的目標,它包括經濟增長、民生改善、國民素質提升、生態優化、制度成熟等國民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部分。潘建成向光明網記者表示,這個目標是立體的、系統的、綜合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目標。
潘建成表示,“十三五”規劃具有“多目標性”。他解釋道,在評價國家發展程度時常常用一個“綜合指數”,所謂“綜合指數”,就是一個指標體系。這些指標之間相互關聯、互相影響,發展就要兼顧各項指標的平衡,如果一味追求高指標,忽略低指標,就會受到“木桶效應”的制約。如何在這些指標之間進行合理配合,達到一個更高的綜合指數,這才是小康社會目標提出的意義。
“五大發展”是實現“十三五”目標的基礎和保障
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五大發展”的新理念,即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專家表示,“五大發展”不僅是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更是具體指導制定“十三五”規劃的思想靈魂和設計布局。
“‘五大發展’理念與‘十三五’的‘多目標’相對應,它是實現‘十三五’目標的基礎和保障”,潘建成向光明網記者說道。比如,只有通過綠色發展理念才能實現生態優化的目標;只有堅持創新理念,才能實現經濟增長向中高端邁進,才能提高增長效率。但潘建成同時也表示,這些理念與目標的對應并不是一一對應,而是復雜的“多多對應”,具有交叉相對的復雜關系。
這五個發展理念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在經歷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之后,中國的開放正在朝著更深層次的程度發展,但這種開放沒有創新理念做支撐是做不到的,比如自貿區的開放就需要金融體系的創新。而共享是評定協調發展的標準之一,讓全社會都能共享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果才是真正的協調發展。所以五個理念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缺一不可。
潘建成特別解釋了五個理念的順序:把“創新”放在“五大發展”理念的第一位,是因為它起著核心作用;而把“共享”放在最后,意味著發展最終的落腳點是實現全面共享的小康社會,是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實現中國夢。
“中高速增長”目標可以實現
潘建成表示,“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中高速增長”目標是可以實現的?!爸懈咚佟币馕吨洕鲩L速度不會像之前那樣高,但也不可能太低。潘建成說道,6-7%的經濟增速在全世界范圍內仍然處于較快的速度。
目前來看,中國經濟增長外部和內部的壓力都很大,但同時也要看到,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充足。城鎮化尤其是新型城鎮化的推行、東部產業向中西部的轉移、消費結構的升級、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推動、綠色化與新興工業化的融合、一系列提升市場化效率的改革、“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區域發展戰略,這些都會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潘建成說道,“實現中高速增長是完全可能的”。但他同時提醒道,這個“中高速增長”背后有更加深刻的意義。中高速增長意味著增長效率的提高,包括企業的微觀效率和國家投資的宏觀效率;中高速增長也與中高端產品相對應,GDP數據并不能簡單地說明一切;中高速增長對應的還應該是藍天白云、社會和諧、人民幸福,是更加成熟、完善的制度。
創新居于核心位置 帶動產業結構調整
中國經濟在進入新常態之后,整個經濟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結構都發生了深刻的、本質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過去實現經濟增長的固有模式已經不適應,必須改變發展模式,而改變的途徑就是創新。
潘建成向記者解釋道,“十三五”提出的創新是廣義的創新,它包括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理論創新等等。從一定意義而言,制度創新就是改革,它能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
目前產業結構已出現一些可喜的變化。一方面,得益于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陸續出臺的一些改革措施,另一方面,迫于新形勢下的經濟壓力,一些傳統企業開始進行轉型。潘建成表示,“十三五”期間,產業結構至少會出現以下幾個變化:
一是服務業向縱深發展,比重將繼續提高,而制造業比重會越來越小。
二是農村改革的加快會極大促進農村現代化,農業將朝著一個更加合理地方向發展。
三是制造業內部將出現分化。食品、醫藥、紡織服裝等與消費聯系緊密的產業會繼續穩健增長,IT、高端裝備、數控裝備、智能硬件等與消費結構升級相關的產業會加快發展,而諸如煤炭、鋼鐵、化工等資源導向型產業增長速度會放慢。
四是服務業內部將出現分化。一些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產業,如旅游業、影視業將會呈現飛速發展;文化、旅游、健康、養老、休閑這些產業會比較強勁的增長;生產性服務業,如科技服務、IT服務、商務租賃也會繼續增長;而傳統的服務業增長將會變慢,如房地產服務業、住宿餐飲業等。
在談及技術創新時,潘建成表示,“中國制造”變成“中國智造”就是技術創新的一部分。在這方面,他呼吁在中國推動創新要重視重大的、基礎性的創新,重視顛覆性的、能夠改變整個行業發展方向、給社會帶來重大變革的創新。
?
?
相關鏈接:
【新常態?光明論】央行再出“雙降”組合拳利好宏觀經濟改革?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