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聯合大學凌盛獎學金啟動儀式暨慈善拍賣會現場。本人供圖
“從2007年開始,她每年拿出企業利潤的一部分來資助教育和公益事業。8年來,于立榮投在教育和公益事業上的資金已有幾千萬,她希望做一個慈善事業的推動者。”10月30日,“2015北京榜樣”月度人物評選的一段頒獎詞,讓更多的人認識了于立榮——一個在工程業摸爬滾打、“巾幗不讓須眉”的女企業家,一個從21歲便遠離故鄉、在北京艱苦創業的追夢人,一個取得成功、堅持用公益慈善回饋社會的助夢者。
錯過見母親最后一面 體育女孩重拾夢想
現任北京凌盛集團董事長于立榮是一名“75”后,集眾多光環于一身的她,還是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央國家機關接待服務總會理事、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國家機關青年聯合會委員、北京市青年聯合會委員。當年年僅21歲便來到北京創業的她,在這座城市經歷了很多人生低谷與重要轉折點。
一個學習中文的女孩,為何會選擇又苦又累的工程行業進行創業?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的專訪,于立榮回憶了自己源于高中時代的體育夢。
高中時期,擅長長跑的于立榮是學校體育隊的隊長。當時,于立榮最大的夢想是當一名體育老師,“既能運動,鍛煉身體,還可以教授學生,傳遞健康。”在于立榮看來,這個簡單的夢想,是一定能夠實現的。那個時候,學校的條件很差,校園內幾乎沒有任何體育設施。操場上到處裸露著石子,一刮風便塵土飛揚。于立榮告訴記者,每年學校運動會前,體育隊學生就會自己去修整操場,“那一年,沒想到會出意外。”在卡車上帶領同學往下卸沙土時,于立榮不小心摔了下來。嚴重的腰間盤突出導致她很長一段時間不能運動,于立榮與體育教學夢失之交臂。
“那時候學校窮,請不起好的施工隊伍修整操場,所以只能學生自己干活。我當時想,等我有了能力,我要用最好的工程隊伍建體育場館,讓喜愛運動的學生有更好的環境追求夢想。”創業的念頭開始在于立榮的心中生根發芽。
“有了自己創一番事業的想法后,開始和很多人進行交流,期間,我結交了一些創業合作伙伴。”于立榮在北京看到了很多學校、酒店、賓館建設體育場館、完善體育設施的市場需求。2001年12月,于立榮與兩位創業伙伴一起成立了北京凌盛體飛體育場地設施工程有限公司,從事體育運動場館建設。經過多少次碰壁、失落而后又自我鼓勵,于立榮已記不清。有了自己的公司,她以為夢想很快就能實現。
“帶隊伍進行體育場館建設,但是工程款卻總不能及時收回。”公司成立的第八個月,管理經驗匱乏的于立榮被材料商堵截在辦公室門口。“錢收不回來,工資發不下去。這時候,其中一位合伙人變賣了剩下的體育器材,宣布退出。很快,另一位合伙人看不到公司度過危機的希望,也決定離開。”跟創業伙伴一起吃了一頓散伙飯,絕望的于立榮回到家后關掉了手機,“我覺得自己也不得不放棄了。醒了就哭,哭累了再睡。”
當雙眼紅腫的于立榮再次打開手機時,發現了很多來自姐姐的電話和短信。姐姐在短信中告訴她,母親去世了,家人一直聯系不到她。
沒能見上最后一面,母親彌留之際表達了希望于立榮能當一名老師的心愿。浮現在腦海里的創業初衷刺痛了于立榮的心,“當時不就是因為當不成體育老師,沒有好的體育設施,而選擇這條路的嗎?”于立榮決定重新撿拾夢想與信心。
家里的親人、周圍的朋友,一起湊錢幫助于立榮一步步度過了難關。回到北京后,她意識到多方面能力提升的重要性,開始苦學管理。于立榮還為公司發展提出了“360°服務+360°省心= 共贏”的理念。
很多公司在工程完工或者質保期結束后,就停止服務,而于立榮則要求自己的員工,在合作結束后,還要不定期地拜會客戶,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于立榮說,“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才能建立更加穩定的合作關系。”經過多年發展,北京凌盛集團從當初主營運動館場館建設,成長到如今,已能為醫院、學校、體育場館、酒店及其它公共設施的投資、建設者提供建筑全產業鏈服務。
?
?
相關鏈接:
抓住“互聯網+”發展機遇 海口打造互聯網創業村系列園區?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