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重慶最心酸小學生作文”在網上迅速走紅,作文中有寫到:“爸爸愛玩手機,每次有空他都拿手機來看,甚至叫他進來陪我看書也拿著手機……”。(見《重慶晚報》報道)
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手機功能不斷改進。QQ、微信等社交軟件也為我們提供越來越便捷的溝通、交流平臺,縮短了人際交往的距離,成為人們生活、工作和人際交往中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以致“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沒網”,手機讓距離不再遙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但是不知從何時起,對手機的使用不知不覺遠離我們的初衷,它為我們縮短空間距離,同時也產生了更大的情感距離。
手機在人們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有些人卻過于依賴手機,甚至打亂了日常生活的節奏:聚會時玩手機,可當你低頭刷網頁時,也錯過了與親友的會心一笑;游玩時忙著發朋友圈,也許就錯過了下一道風景。在第三季的《爸爸去哪了》里面,劉燁自顧自地玩手機,兒子諾一說“爸爸我做了一個夢,觀音菩薩讓我陪你聊會天……”看似童真的話,卻是孩子內心的渴望。不禁讓人深思,手機悄悄地在親人之間形成一道無形屏障,它讓我們變得惜字如金,和親人分享快樂的次數也逐漸變少,甚至“忙得不亦樂乎”也不愿停下來與親人聊會家常。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如今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能有時間與好友相聚已經很奢侈,本該促膝長談、無話不說的時間,卻只顧低頭看手機,忙著“曬照片”、“求點贊”,這樣的場景想必大家都感同身受。難道是昔日親密的好友無話可談?還是歲月改變了你我?手機給我們帶來了近在咫尺,卻如隔天涯的距離感,制造了潛在的友情危機,這不得不讓人深刻反省。
在各種公共場所,都能看見低頭族的身影,手機與我們形影不離,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三觀:有人抱怨“人性冷漠”、“道德滑坡”;春晚節目《扶不扶》里,有個路人不扶老人,卻先拍照、發朋友圈譴責、求點贊的場景;現實中也有類似于“岳陽縣榮家灣男孩溺亡,同伴見死不救忙拍攝”的新聞,讓人心寒。我們應反思:手機面前,人與人之間何以變得如此冷漠?
莫要改變使用手機的初衷,不要讓通訊工具阻礙了親朋好友之間的真正交流,更不要讓它成為人性冷漠的屏障。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