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軍萬馬。
風光百年的瓊劇舞臺上,往往只憑一桌二椅、寥寥數人,唱念做打、云步輕移,就將特定的戲劇情景和鮮活人物完整地表達出來。如此寫意的古老藝術,與詩歌、繪畫、書法等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通,體現著海南人頗為獨特的審美特質。
日前,由中國文聯、中國劇協、蘇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十四屆中國戲劇節在蘇州市啟幕。我省瓊劇院創作編排的現代瓊劇《王國興》從來自全國各地的148臺參選劇目中脫穎而出,成為30臺正式演出劇目之一,收獲諸多好評。
值得一提的是,這場劇目主演、王國興的扮演者——省瓊劇院的國家一級演員符傳杰剛剛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和“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榮譽稱號。
符傳杰能夠屢獲殊榮,得益于長期為他傳授瓊劇表演技巧的鄧成居、胡蝶、李桂琴,以及傳授“把子功”技術的鄭振發等名師的傾心培養。更重要的是,他在2006年省瓊劇院恢復“拜師收徒”傳統的第一次嘗試中,拜了人稱“千面小生”的瓊劇表演藝術家梁家樑為師,學到了梁家樑在漫長的舞臺生涯中積累的表演精髓。
“拜師收徒”,曾是我國民族文藝、傳統技藝承前啟后的必由之路,當“拜師收徒”重新回到百年瓊劇間,已漸漸展示出它的影響力。
不少年輕人開始迷上瓊劇。圖為瓊海市塔洋鎮一個瓊劇培訓班,輔導老師正手把手地指導前來學藝的中小學生。特約記者蒙鐘德攝
溯源
“拜師收徒”曾盛行瓊劇界
綻放藝壇的瓊劇奇葩大多有一段艱難的跟師學藝歲月
“‘拜師收徒’?我1958年入行直到退休,都沒有見過正兒八經的拜師儀式,也是2006年自己收徒的時候,才真正走了這些程序的。”如同瓊劇表演藝術家李桂琴所說,提到“拜師收徒”傳統,瓊劇界人士大多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誰都認為“拜師收徒”是我國民族文藝、傳統技藝承前啟后的必由之路,瓊劇當然也不例外;陌生的是,誰都說不準瓊劇“拜師收徒”傳統始于何時,發展脈絡如何,完整的程序又有哪些。
瓊劇史專家周慶輝指出,清朝咸豐年間,粵劇藝人李文茂率領他的“紅船”粵劇班子弟響應太平天國起義。起事失敗后,清政府取締粵劇組織、捕殺粵劇藝人,迫使粵劇藝人紛紛輾轉來瓊,有的在軍戲班里客串演出,有的設館授徒,其中,又以名伶“十五仔”最受歡迎。
“人們都說,‘十五仔’多才多藝、戲路寬廣,既擅長武生,又能反串旦角,既精通打擊樂,又能吹奏短管等樂器,慕名拜倒在他門下求學的瓊劇藝人數不勝數。”周慶輝說,這波粵劇藝人的到來,不僅帶動了傳統瓊劇轉型升級的步伐,也讓“拜師收徒”在瓊島各處形成風氣。
翻開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撰的《瓊劇親歷見聞錄》,記者從多篇文章里覓得當時瓊劇界盛行“拜師收徒”的一些蹤跡——
1924年出生的瓊劇表演藝術家陳華追隨“瓊劇宗師”韓文華,自稱“老師有空,我就有的放矢地學,老師演出,我就站在幕布邊看,學他的唱法、表情、動作……反正一招一式不折不扣地學。日積月累,真的有點像他,故而觀眾送給我一個綽號——小文華。”
1921年出生的瓊劇表演藝術家吳桂喜也曾回憶跟師學藝的艱苦歲月,“練功中最艱苦的就是學‘假小腳’了。穿小腳鞋練習時,老師會在我的腳前后各點一支粗長的香火,腳跟一彎就會被燙到。”
1930年出生的知名瓊劇樂師李永盛師承“嗩吶王”譚大春,他曾告訴友人:“我同阿公(譚大春)的師徒關系猶如父子之情,開飯時先為他盛飯端菜,演出中為他泡茶、沖咖啡。每當阿公生病,我總是守候在他身邊,煮藥、煲湯,噓寒問暖。”
但是,瓊劇“拜師收徒”傳統究竟起始于何時,沒落于何處,記者采訪多位資深瓊劇表演藝術家和瓊劇研究專家,但未能找到答案。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那個特殊時期,海南的瓊劇院團全部停止了創作和演出活動,也是從那時起,瓊劇名伶再也不敢大張旗鼓地收徒辦班,青年演員也再不敢公開表達對瓊劇藝術的熱愛與追求,“拜師收徒”這一曾與瓊劇相伴相生的傳統漸漸為人們所淡忘。
陣痛
專業演員銳減新品精品難見
瓊劇市場蕭條、人才青黃不接,直接導致瓊劇事業走向低迷
21世紀初,經過建省辦經濟特區后的多年耕耘,年輕的海南省在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也為瓊劇演員和觀眾帶來了“利益至上”和“娛樂至死”的不良影響。
省瓊劇院創作研究室原主任符實毫不猶豫地用“低迷”一詞形容當時的瓊劇事業,坦言由于市場蕭條、人心浮躁,潛心創作和表演瓊劇的專業編劇和演員數量銳減,瓊劇新品、精品難得一見。
專業演員本就少得可憐,劇院要湊足“生旦凈末丑”各個行當更是不易。符實記得,當年省瓊劇院演員排練和演出時,有些時候因為行當不全而不得不“看菜下飯”選擇劇目,或者由別的行當客串代替,甚至舍棄此類角色或不得已改動部分劇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劇目的完整性和專業性。
為何瓊劇人才如此匱乏、行當不全?符實分析:“那些年,觀眾大多愛看‘生旦戲’,就是情情愛愛、你儂我儂的劇目;演‘生角’‘旦角’的演員又因為唱腔婉轉、扮相俊美而更容易為觀眾追捧,這當然影響了瓊劇新人在學戲、演戲時做出的選擇,不利于瓊劇的全面傳承和發展。”
演員質量參差不齊、劇目創作走進瓶頸,這一趨勢無法控制,直接導致了活躍在舞臺上的大多是業余瓊劇院團的演員。在這些人中,甚至有一部分演員日復一日如同“表演機器”一般,把那些“演濫”“演疲”了的陳舊劇目呈現給觀眾,瓊劇藝術的傳承卻被忽略掉。
符傳杰也收到并拒絕過此類民營劇團的邀請。他擔心的是,民營劇團每年接受演出達250至280場,簽了合同就要過上“白天睡覺、晚上演戲”的生活,鉆研表演藝術的時間和精力就不夠了。
但是,即便符傳杰等人堅守藝術理想,還是無法阻止瓊劇寒冬的到來。
破繭
“新形勢”呼喚“老傳統”
恢復“拜師收徒”傳統,希望以精英人才帶動瓊劇行業榮耀回歸
低谷的瓊劇如何求變、求破、求發展,成為瓊劇人迫在眉睫的難點、痛點。
時隔將近10年,見證了這段破繭歷程的符實仍然能夠清楚地回憶起,2006年省瓊劇院以“人才為第一資源”為指導思想,全面推動瓊劇人才招募和培養工作的一系列口號和舉措,而令人們最為期待和好奇的是,省瓊劇院領導班子決定,恢復瓊劇“拜師收徒”傳統,以精英人才帶動瓊劇行業榮耀回歸。
選誰當老師?又該選誰當學生?經過多番研討論證,梁家樑和符傳杰、李桂琴和李丹葉兩組人選進入省瓊劇院領導班子的視線。
梁家樑從藝達半個多世紀,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頗有建樹,在海南及東南亞國家的瓊劇戲迷中很有人氣。李桂琴自1958年步入瓊劇舞臺以來,從藝亦達半個多世紀,是一個舞臺上的“多面手”,文武兼備、唱作俱佳,憑借高亢清亮的唱腔同樣受到廣大戲迷的歡迎。他們二人聯袂演繹的《百花公主》《漢文皇后》《七品芝麻官》等劇目被奉為精品,其中的許多唱段成為瓊劇史上的經典。
拜梁家樑為師的符傳杰畢業于海南省文化藝術學校,當時只有30歲的他在瓊劇舞臺上已有多年演出經驗,憑借《風流才子》《唐伯虎點秋香》《蘇東坡在海南》等劇目收獲了不少“粉絲”。李桂琴招收的徒弟李丹葉同樣畢業于海南省文化藝術學校,當時正被選送在中國戲曲學院三年制大專班攻讀戲曲表演專業,同樣有多年舞臺表演經驗,是瓊劇界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
人們很難想像,就是這樣的“名師高徒”組合,在牽手之初也各有各的擔心。
“他們說我是‘瓊劇表演藝術家’,我聽了很惶恐。我只是個唱了幾十年,積累了一點舞臺經驗的老藝人罷了。”說這話時,李桂琴還不自覺地連連擺手,“這個年輕人很優秀,我能教什么,我教的對不對,她能不能接受……接到院里讓我‘收徒’的通知后,我翻來覆去想這幾個問題,很怕誤人子弟。”
“拜師收徒”意味著師徒二人的藝術生涯實現接軌,徒弟需把老師的“衣缽”接過來發揚光大。即將拜師的符傳杰和李丹葉又何嘗不是壓力巨大?知道梁家樑腿腳不便,符傳杰多次登門拜訪,表達了拜師的誠意仍覺“心里沒底”,“自小崇拜的名師,真的愿意收我為徒嗎?我要是學不好,豈不是會傷了老師的面子、砸了老師的招牌?”
這種緊張一直持續到2006年7月28日,“拜師收徒”儀式舉辦當天。符傳杰還記得,那天他當著梁家樑的面演繹了梁家樑的代表作《張文秀》,“伸出去的蘭花指都是抖的,心里像緊緊地繃著一根弦”。
直到他們單膝跪地,呈上清茶鮮花,恭恭敬敬地叫一聲“老師”,在眾人見證之下得到了肯定的應答,懸了多日的心才放了下來,眼眶卻不知何時已微微熱了——這神圣的一刻不僅意味著兩對師徒的結緣,更代表著淡出人們視野多年的瓊劇“拜師學藝”傳統得以恢復,也象征著瓊劇藝術的血脈貫通、生生不息。
人們滿懷期待:兩代瓊劇精英的牽手,將推動瓊劇藝術重回巔峰、再創輝煌。
成蝶
“拜師收徒”漸成風尚
跨行當、跨流派、跨劇種拜師學藝,瓊劇集百家之長
“拜師收徒”傳統是否仍然適應新形勢下的瓊劇人才培養需求?檢驗成果的機會很快來臨。
2007年底,省瓊劇院計劃將越劇《梅龍鎮》改編為瓊劇。省戲劇家協會副秘書長陳渙告訴記者,為了保持原劇本的文學高度,編創團隊進行了存韻拓腔的大膽嘗試,即唱腔依舊是瓊劇的唱腔,卻突破了傳統瓊劇腔體限制,不僅借鑒了京劇、昆劇和越劇等劇種的音樂表現手法,還吸收了民歌精華甚至融入了現代音樂元素,無疑是對古老瓊劇的一次大膽創新。
擔綱重任應該交到誰的手里?省瓊劇院的決定是,將飾演女主角“李鳳姐”的機會安排給李丹葉,還特別邀請李桂琴飾演劇中“太后”一角,讓師徒二人在同臺演出中快速實現教學相長。
于是,在排演《梅龍鎮》的一個多月時間里,李丹葉每天準時來到排練室,在李桂琴逐字逐句的悉心指導下不斷刷新對瓊劇表演的認知。李桂琴說,“路過排練室的人都在議論,‘李丹葉拜李桂琴為師還是挺有效果的,剛練了幾天,唱念做打就開始有李桂琴的神韻了’。”
符傳杰也深有感觸:“成為梁老師的學生后,我有更多機會跟著他學深、學細、學出原汁原味。經他點撥,我演繹的角色有了質的飛躍。別看我改變的不過是一些細節——水袖怎么打得飄逸、蹉步怎么走得瀟灑、唱詞怎么咬得精準等等,可就是梁老師對這些細節做到錙銖必較,讓我上了學戲、演戲的新臺階。”
“吃螃蟹的人”嘗到了甜頭,“拜師收徒”的風尚也漸漸拓展到省瓊劇院以外的專業瓊劇院團,重新成為瓊劇精英培養的手段之一:繼梁家樑收符傳杰為徒、李桂琴收李丹葉為徒之后,2007年,陳進和收吉勁旅為徒,王英蓉收林川媚為徒;2010年,符致椿收張昌義為徒;2011年,陳世文收黃志啟為徒……“名師高徒”的組合層出不窮。
因戲結緣,周公謹在目睹了符傳杰的天資和勤奮之后大為感動,直言“感受到了瓊劇藝術的魅力,更看到了瓊劇青年演員謙虛好學、吃苦耐勞的的優秀品質”,決定跨劇種收符傳杰為徒,“將自己平生所學教給他,從戲曲藝術的臺步、形體及演唱等多方面對他進行嚴格訓練,讓優秀的戲曲藝術好好地傳承下去。”
海南省文化藝術學校校長陳軍見證了這一京劇名伶與瓊劇新星結為師徒的歷史時刻,“名家收徒是瓊劇傳統,但跨劇種‘拜師收徒’非常罕見,這樣大膽的嘗試將有利于瓊劇吸收更多兄弟劇種的精華,永葆旺盛的藝術生命力!”
展翅
擴充瓊劇人才儲備庫
首批中職與普通本科“3+4”分段培養瓊劇表演專業開始招生
“目前,省瓊劇院正努力實施‘人才興院’工程,充分利用重拾‘拜師收徒’傳統、實施‘請進來走出去’戰略,集中力量打造精品劇目等渠道儲備人才、發展瓊劇。”談到瓊劇人才培養問題,省瓊劇院院長許振程說,“拜師收徒”傳統的恢復讓瓊劇在保持特色、傳承精粹時有了保障。
對于瓊劇發展現狀,周慶輝十分樂觀,稱當下瓊劇走進了“最好的時代”——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精神食糧的需求也不斷增加,瓊劇作為特色鮮明的本土文化,凡節慶、公期、紅白喜事必演必唱,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喜人勢頭。據他調查所知,上個世紀60年代,瓊劇藝人僅有2000余人,而今這支隊伍已經突破萬人。
可不得不承認的是,當下的瓊劇人才培養仍然面臨著許多發展瓶頸。首先,隨著文化形式的愈加豐富和多元,大多年輕人不愿花臺下十年功去換臺上一分鐘;其次,陳軍也說,“大部分家長的觀念比較守舊,對‘唱戲’懷有偏見,又因為擔心就業問題,所以依然堅持‘孩子能讀書就不唱戲’的原則。客觀來說,報考瓊劇專業的人數和生源質量并不太樂觀。”
符實也說,如今瓊劇演出市場有90%以上是在農村地區,可當地青少年多數外出就學、務工,無法感受瓊劇藝術的耳濡目染,與這門古老的本土藝術不再親近。
因此,在這股瓊劇復興的浪潮之中,許振程等人也在冷靜思考,這把剛剛重燃的瓊劇火炬,下一步該遞到誰的手中?要想在中國戲曲版圖中牢牢占據一席之地,瓊劇無疑還需注重精英式教育、普及式教育雙管齊下,有針對性地擴充“瓊劇人才儲備庫”。
談及“瓊劇人才儲備庫”的未來,陳軍信心滿滿:老一輩瓊劇藝術家的不遺余力,青年一代瓊劇藝人的潛心研習,終將改變當前瓊劇教育教師隊伍仍薄弱、學生隊伍也略顯稚嫩的局面。以李桂琴、李丹葉師徒為例,受在海南省文化藝術學校任教的李丹葉邀請,李桂琴每周兩次以古稀之軀親自來到課堂上,與她一起教授瓊劇表演技巧,令人動容。
還有更多力量向這座“瓊劇人才儲備庫”匯聚。今年7月,海南師范大學宣布2015年中職與普通本科“3+4”分段培養戲曲表演(瓊劇表演)專業開始招生,將采用中職與普通本科“3+4”分段培養模式對學生進行藝術教育,即前3年就讀于海南省文化藝術學校戲曲表演(瓊劇表演)專業,畢業領取中等職業學校畢業證書,經轉段考核合格后進入海南師范大學音樂學(瓊劇表演)專業就讀4年,畢業領取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畢業證書。
值得一提的是,凡被該專業正式錄取的學生,前3年中職階段的學費全免,只需繳納書本等代辦費;后4年本科階段的學費按海南師范大學當年核定的學費標準繳交(可按規定享受國家助學金、獎學金以及一次性享受5000元的學費補貼)。如此大好政策吸引了年輕一代瓊劇表演者、愛好者踴躍報名。“7年后,這一批學生就會成為我省第一批具有本科學歷的瓊劇藝術工作者。”陳軍頗為自豪,在他看來,無論是“拜師收徒”傳統的重拾,還是高學歷瓊劇藝術工作者的開始涌現,都代表著瓊劇藝術后繼有人。
?
?
相關鏈接:
瓊劇名角和“盟友”聯手送戲下鄉 情暖鄉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