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嗅辨員取下氣袋通氣管的塞子,吸氣嗅辨。
配氣員將采集來的樣品按一定比例稀釋,然后裝入氣袋中。黃攀/攝
美國曾有一部電影叫做《聞香識女人》,其中雙目失明的主人公能靠對方的香水味道辨別其身高、頭發等特征。如果把“聞香”歸結為一種特殊能力的話,那么“聞臭”又有著怎樣的神奇之處?
工作禁忌
不能吸煙、喝酒,嗅辨當天不吃蔥姜蒜
“你來了啊,好,穿上‘白大褂’,過去吧,樣品準備好了。”該站中心分析室主任徐舒招呼剛到的記者披掛上陣。
該站自2010年取得惡臭監測計量認證資質后,惡臭監測工作一直由徐舒負責。目前,站里共有34名取得資質的嗅辨員,去年共嗅辨了330個樣品,嗅辨員人均嗅氣次數在千次以上。
“今天我們要嗅辨的臭氣樣品采自我市一家工廠附近。”前往惡臭分析室途中,徐舒向記者介紹道。這家工廠附近的居民說聞到了異味,向環保部門投訴。
來到分析室,7名工作人員已經嚴陣以待,徐舒很快在他們每個人周圍轉了一圈。
“你這是在干嗎?”記者問道。徐舒說:“還記得你來之前,我叫你不要噴香水,不要用很香的洗發水嗎?”記者恍然大悟:她是在確認他們身上沒有異味,以確保嗅辨過程不受干擾。
其實,一名嗅辨員有不少“身不由己”之處。徐舒說,嗅辨員不能吸煙,不能喝酒,嗅辨當天不能吃蔥、姜、蒜以及辛腥辣、油炸等氣味大的食物。
對于愛美的女嗅辨員,還得做出一些犧牲——嗅辨當天不能使用香水、口紅、洗發水、沐浴液、發膠等任何有香味的化妝品和洗漱用品,要與一切有刺激性氣味的物品隔離。
有監測站“第一鼻”之稱的邱林說,當了嗅辨員后,她和家人的一些生活習慣發生了改變,“香水很少噴了,指甲油也涂得少了,一家人基本上不吃辛辣的東西了。”
嗅辨要領
第一感覺很重要,猶豫導致錯誤幾率高
“好了,我們開始吧。”徐舒對著大家喊了一句。記者作為邱林的助手,也參與他們此次的嗅辨工作。每次對樣品的嗅辨,至少需要6名嗅辨員、1名配氣員和1名判定師共同完成。
作為1號嗅辨員,邱林帶著記者進入嗅辨室。6張桌子,5塊隔板,嗅辨員工作地點比想象的要簡陋。
“干這個,首先要專注。”邱林說:“我們的鼻子需要‘明察秋毫’地為城市環境‘斷案’,我們的嗅辨結果是執法人員的執法依據,所以要謹慎。”
嗅辨室外,判定師和配氣員會對樣品臭氣濃度作一個大致判斷,然后將樣品按一定比例稀釋。
配氣員一共需配制6組共18個測試袋,每組有2個“空氣袋”和1個“樣品袋”,配制好后,再從小窗遞進嗅辨室。
拿到標有A、B、C的3個袋子后,邱林依次取下氣袋上通氣管的塞子,放在胸前,右手輕拍氣袋,鼻子對準通氣管吸氣。很快,她將認為有異味的袋子編號記錄下來,然后對記者說:“現在你聞聞看。”
記者模仿她的動作,依次去聞3個袋子里的氣體,卻沒聞到什么味道。接著,記者又聞了一遍,這次似乎有點“進步”:感覺每個袋子里都有點異味,但又像是自己的錯覺,這種若有若無的感官體驗,讓人產生一種有勁無處使的郁悶感。
記者不服氣,對著A袋子的通氣管猛地吸了口氣,哪知立即被邱林制止,“哪有你這么吸的,萬一這袋子里是有毒氣體怎么辦!”邱林說,“做嗅辨工作,第一感覺很重要,猶豫后作出的選擇錯誤幾率要高很多。”
為了防止嗅辨師“蒙”對答案,同等稀釋倍數的樣品要嗅辨3次。記者冷靜下來后,竟然也聞出了那個有異味的袋子。
“惡臭”的判定有一套嚴密的科學計算體系和統計模型,只要把6名嗅辨師聞出的數據填進去,就能判斷采集的氣體是否超標,這一結論將提供給環保部門,而超標的單位和企業要根據有關規定進行整改。
經過兩輪共6次嗅辨,判定師根據嗅辨員提供的數據分析出結果,樣品被測定為惡臭超標。
監測臭味儀器能測的氣體種類有限人的嗅覺更靈敏
在嗅辨師考試中,只有同時通過專業考試和嗅辨測試才能上崗。持證上崗后,嗅辨員的鼻子和車子一樣,還要接受“年審”。一般每3年“年審”一次,如果對鼻子保護得不好,在“年審”中沒有通過測試,就得“下崗”了。而嗅辨員的年齡范圍在18歲至45歲之間。
記者剛體驗完嗅辨工作,準備測試一下自己是否有成為嗅辨員的潛質。徐舒告訴記者,應試者需要準確地分辨出花香、糞便、甜鍋巴、汗臭、果香五種不同氣味,如果有一次嗅辨錯誤,就會被淘汰。
監測站儀器分析室副主任陳璟士是記者的“主考官”。他拿來5個外觀一模一樣的試劑瓶,里面裝的分別是帶有花香、果香、甜鍋巴味、汗臭、糞臭氣味的液體,只有準確地分辨出這5種氣味,記者才能通過這項考核。
“主考官”拿出5條無味試紙,將其中三條的一端浸入無臭液體中,另外兩條浸入5瓶測試液體的一瓶里,然后將5條試紙交到記者手中。測試中,記者不需要分辨出是什么味道,只要能夠辨別出其中哪兩條試紙有異味就可以過關。
記者聞了兩遍,才發現其中的2號試紙上有些許異味,再聞其他試紙,實在聞不出來,于是決定蒙一個,便報了2號和5號。陳璟士說:“恭喜,回答錯誤!答案是2號和4號,這2張試紙上的氣味是花香。”隨后他分析了其中原因,可能由于剛剛經過嗅辨工作,記者的鼻子還處于“嗅覺疲勞”的狀態,也可能是記者對花香不敏感。
徐舒說,其實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嗅辨員,因為嗅辨員的感官代表著大眾標準,惡臭是否超標的判定,就是按照普通人的耐受力確定的,不一定要選擇鼻子太敏銳的人。
談及為何不能用儀器進行臭味監測時,徐舒說:“儀器只能測試有限的氣體種類,而人的嗅覺更為靈敏,能更為直觀地判別。”由于臭氣構成復雜,單靠高科技儀器難以從感官角度辨識氣體,所以,還需要靠人的嗅覺感知進行判斷。
正是這樣一群嗅辨員,靠著自己的鼻子,日復一日地為這座城市緝拿“惡臭分子”。
?
?
?
相關鏈接:
揭秘奇葩職業聞臭師:女性居多 不能抹香水口紅?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