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建設作為一個國際性構想,具有覆蓋范圍廣、建設周期長、涉及領域寬等特點,需要在廣泛空間進行開發建設。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空間科技大有可為,也必須有所作為。
近幾十年來,空間科技發展非常迅速。現在,利用空間對地觀測技術,可以對全球大范圍和重點區域進行動態觀測,這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基礎性、戰略性意義。經過近40年的發展,我國衛星、機載遙感系統和北斗導航系統等空間技術實現了快速發展。我國的陸地觀測衛星數據接收站網已覆蓋我國陸海全部面積、亞洲70%的面積,接收技術指標達到國際水平。而地球大數據則是在對地觀測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數字地球的具體呈現。新一代數字地球將充分分析和挖掘空間對地觀測大數據,能夠為全球氣候變化、減災防災、數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設、糧食安全和新能源開發利用等決策提供技術支持。空間技術具有宏觀、快速、準確獲取數據等特點,在“一帶一路”建設的資源環境格局與發展潛力認知研究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可以提供基礎性、精準性數據和宏觀、前期戰略咨詢。空間技術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助力打造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新模式,突破“胡煥庸線”。基于遙感技術對“胡煥庸線”進行30年連續動態觀測并結合統計數據分析,可以發現,“胡煥庸線”兩邊人口密度差異在局部發生變化,但總體上變化不大。這說明傳統農業經濟在突破“胡煥庸線”上的作用是有限的,也意味著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必須走創新驅動的新模式。應在堅持資源利用、生態保護同經濟社會發展耦合的前提下,形成獨具特色的干旱區經濟發展新模式,帶動各類人才向西流動,突破“胡煥庸線”,進而不斷提高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國際影響力。
助力“一帶一路”沿線現代農業、現代旅游業等的發展。發展現代農業、現代旅游業,可以充分利用空間科技。例如,借力空間科技,可以分析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水資源分布、農業空間結構和農業發展機遇、主導性中心城市和城鎮化格局,更好發展現代農業;可以分析生態系統空間和時間演進情況,分析古絲綢之路文化與自然遺產的時空分布,促進旅游經濟發展,進而發展數字旅游、虛擬旅游、科技旅游等。
助力構建與“一帶一路”建設相關的國際科技合作框架。我國可以大家共同關注的科技問題為牽引,與上合組織和東盟國家開展實質性合作研究,尤其是在氣候變化、水資源、生物資源和現代農業、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等領域開展互惠互利的合作研究,提高我國在相關領域的話語權。
助力建設“絲路空間信息驛網”,形成覆蓋“一帶一路”的絲路亞非歐大視野。目前,我國第四個也是在境外建設的第一個陸地衛星數據接收站——北極站已啟動建設并將落地瑞典,建成后將形成覆蓋北極、歐洲的衛星接收能力。借助這一平臺,開展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輸出虛擬地面站、數據處理技術、空間信息應用等工作將更有優勢;建設“一帶一路”空間大數據共享共用系統工程,實現數據信息服務、互聯網業務和國際通信業務領域的互聯互通也更為可能。
具備開放、合作、共贏等特點的“一帶一路”建設,不僅是一條經濟之路、貿易之路,也是一條科教文化發展之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科技可以充分體現出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意義和支撐作用。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
?
?
?
相關鏈接:
海南媒體絲路行:絲路引擎驅動西安經濟提速 古絲路起點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打造“一高地六中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