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惠農政策越來越多,農民獲益實實在在。但最近下鄉進村采訪,卻聽到有群眾反映:項目是多了,但總覺得不給勁。
為啥?惠農、扶貧項目資金分散在縣發改、農業、扶貧等部門,這個部門送一批苗,那個單位鋪一段路,東一錘子西一榔頭,好比燒開水,柴添不到一塊,火力不集中,水總燒不開。有的村支書說,修路、建水柜,部門下來搞,村兩委都不知道。村里的項目,錢怎么花、活怎么干,村里沒有發言權。有時候,錢沒花在點子上,群眾有意見,甚至認為,這是“部門包辦,包工頭賺錢”,不愿配合,占一點田邊地角、砍幾棵樹苗,都要計較。
咋辦?打破縣直各部門利益藩籬,結合各村需求,梳理、整合涉農資金項目,“打包”下放到村。紀檢、審計、項目主管部門搞好監管,項目實施權、資金依法使用權則放給村兩委,讓“村里的項目村里說了算”。這樣既可解決村兩委“手中沒米,喚雞不靈”職能弱化的難題,又能激發群眾“給自己干”的主動性,為項目上心出力、添薪加柴。
?
?
相關鏈接:
不是蓮都偏愛菊 此花開在惠農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