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探討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中國制造能造好火箭高鐵,為何造不好小小的圓珠筆?第二個問題:小小的圓珠筆尖是否容得下匠心獨具和價值堅守?
在探討這兩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圓珠筆一分線利潤”現象。我國一年要生產380億支圓珠筆,為什么我們生產的圓珠筆只有一分錢利潤,甚至只能賺一厘錢?
貝發集團董事長邱智銘最近表示,在他們企業,每年大概會生產30億支圓珠筆,而一支筆便宜的只能掙幾厘錢,這就是這個行業的現狀。
那么,誰把大頭拿走了呢?外國人。小小筆頭恰恰集中了一支圓珠筆利潤的大頭。資料顯示,盡管中國為世界提供了80%的圓珠筆,但筆尖珠芯近90%來自進口,每年需花費2億外匯進口。日本人拿走材料的錢,瑞士、德國拿走了設備的錢,我們只賺一個微薄的苦力錢。
何以至此?缺乏核心技術。中國的3000多家制筆企業中沒有一家掌握高端筆頭和高端墨水制作的核心技術。小小筆頭折射的是“中國制造”的困境。
圓珠筆頭看似簡單,其實內有乾坤。筆頭開口處厚度不到0.1毫米,卻要承受各種書寫姿勢帶來的壓力和摩擦,同時還要和滾珠完全貼合,既要書寫流暢,又不能漏墨。因此,其硬度、開口大小、墨水槽位置必須搭配得天衣無縫。所以,筆頭的每個參數都需要由計算機精確計算到頭發絲的十分之一,加工誤差不能超過0.3絲。
那么,問題來了,“中國制造”能造好火箭高鐵,為何造不好小小的圓珠筆頭?
按照人社部副部長湯濤的說法,“圓珠筆不好用”背后還是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問題。“從一個制造業大國到制造業強國,我們在人才培養上還有很大的差距。”其中有幾個關鍵點:中國專業技術人才總體來說,仍是嚴重短缺,一些領域欠缺獨具的匠心,需要重塑中國制造“人力基因”,提高“藍領工人”地位。
湯濤還說,“在軍工等特殊行業,中國的大國工匠更多一些,在一些傳統行業,我們的高級技師、首席技師、特級技師還是少了一些。”
有資料表明,目前中國技能勞動者數量僅占就業人員的19%,其中高技能人才數量還不到5%;制造業高級技工缺口高達400余萬人,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技師、高級技師占技術工人比例僅為3.2%,而發達國家一般在20%至40%之間。
那么,來面對第二個問題,很多領域欠缺獨具的匠心,那么,小小的圓珠筆尖是否容得下匠心獨具和價值堅守呢?
我的答案是,當然容得下,那正是核心技術所在。德國人把一個螺絲釘的設計制造設置博士學位就是樣板,上海制筆工人應明的事跡也是證明。
應明原是上海英雄金筆廠的開模工人,他經過20多年的科研攻關,生產出完全不含鉛的新筆頭,初步實現了自己圓珠筆頭“中國創造”的夢想。2013年年初,當一張產品檢測報告從美國寄來時,隨之而來的,還有2.8億個筆頭的國際訂單。這得益于應明研發的樹脂筆頭生產設備。媒體報道,應明花了兩年時間,試驗了2000多次,大約花掉1000萬元。事實上,這前前后后,他用了二十多年,忍受了太多得不到同行認可的孤寂。
也許,“能不能忍受孤寂”恰恰是工匠和手藝人的分界線,這種在一個圓珠筆尖上做道場的執著精神和價值堅守完美詮釋了工匠的要義。工匠的核心不一定是去“制造”什么,而是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態度。那需要極好的定力才行。
老馬以為,我們的確缺少“大國工匠”,一些領域欠缺獨具匠心也是事實,但世界浮躁喧囂如此,我們更需要出產“大國工匠”、培植匠心、包容靜氣的土壤。而這,豈非是整個“中國制造“最需要提升的內功嗎?
借用晚清風云人物翁同龢的對聯送給我心目中的大國工匠:“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遇到千般干擾萬般誘惑,依然能心靜如水,初心不改,就與古圣先賢沒什么兩樣了。
?
?
?
相關鏈接:
外媒聚焦十三五:創新理念振興“中國制造”?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