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攻堅,貴在精準,成敗在于精準。唯精準,才能因戶施法;唯精準,才能因村施策;唯精準,才能瞄準建檔立卡貧困戶,整村推進,實現脫貧目標。圍繞脫貧、摘帽、增收主要目標,云南省步伐穩健,確保到2020年實現574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
精準到戶,為扶貧對象建檔立卡
山大溝深,貧困面大,貧困發生率高,是滇西片區的真實寫照。
上門女婿段國龍家住保山市昌寧縣卡斯鎮新谷村,全家五口人。過去全家的收入都靠山上幾畝孬地和幾只羊。
“我們兩口子正年輕,干勁足,可有力無處使啊!”一心想讓全家過上好日子的段國龍找不到出路。“想多養幾頭豬和牛,缺錢。打算種些經濟作物,但不知道種什么。”
鄰居李華袁也有類似的苦惱,“過去只養了幾頭豬,殺年豬就要殺掉兩頭,一頭用來招待親朋好友,一頭留給自家吃,到頭來所剩不多”。
擺脫貧困,始終是連片特困山區卡斯鎮面臨的艱巨任務。卡斯鎮黨委書記張仲偉說:“我們鎮這樣缺錢、缺項目的村民還很多,但具體到貧困戶是誰、在哪里,是我們遇到的首要課題。”
精準識別,解決了這一問題。從2013年開始,卡斯鎮開展了對貧困戶的精準識別工作。村民小組宣傳動員村民根據家庭情況自主申報貧困戶,申報結果經村民委員會評議后上報鎮一級的評議小組,并張榜公示。
“通過摸底,全鎮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525戶、8196人。”張仲偉說,貧困戶在哪里、因何致貧一下就清楚了,干部們心里也有了一張貧困戶“分布圖”,扶貧工作不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如今,段國龍的養羊規模擴充到了47只,每年能出欄10多只,此外還養了16頭豬。“成為建檔立卡戶后,村上免費送來了種羊,新建牛舍補助2萬元,羊圈補助1萬元。”
李華袁也得到了補助,他去年一口氣買了10頭小牛。“買小牛的錢用的是信用社小額貸款,利息五厘多,政府就貼息五厘。我已經賣了2頭了,一頭賣了6000多元。”
“一看房、二看糧、三看有沒有讀書郎。”昌寧縣扶貧辦主任楊永軍說,昌寧以戶為單位整戶識別,以農民收入為基本依據,綜合考慮住房、收入、教育等情況,通過農民申請、民主評議、公示公告和逐級審核的方式進行整戶識別。并充分利用上一輪建檔立卡成果和數據信息庫對貧困戶實行“脫貧既出、返貧納入”的更新管理機制。
這種精準識別的方法在保山市施甸縣稱為“七評法”:一評住房、二評生活、三評生產、四評勞力、五評健康、六評教育、七評負債。目前施甸縣的建檔立卡人口為60666人。當地根據七評法配套了七項脫貧工程,即安居工程、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事業保障、素質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和基層黨組織凝聚。
“扶貧對象建檔立卡,是云南精準扶貧的‘第一戰場’。”云南省扶貧辦黨組成員、紀檢組長胡國云說,全省進村入戶,嚴格按照程序摸底調查,在全省識別出194.5萬貧困戶、4277個貧困村、476個貧困鄉,找準了精準脫貧的靶心。
精準到村,利于整村推進治窮窩
精準到戶,還要精準到村。云南大力推行整村、整鄉推進項目,作為當地片區開發和精準扶貧的平臺。
為何要整村、整鄉推進與精準脫貧結合?保山市委書記李正陽說,保山地區高原立體氣候明顯,既有低熱壩區,也有溫涼山區,還有高寒地區。精準脫貧,就是根據各地自然條件,項目精準到村。整村、整鄉推進有利于扶貧資源整合打包到村鎮,握緊拳頭,扶貧扶出效果。
整村、整鄉推進需要精準識別貧困村。楊永軍說,昌寧縣從2014年開始開展新一輪的貧困村建檔立卡工作。識別標準為“一高一低一無”,即:行政村貧困發生率比全省貧困率高1倍以上(35.6%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0%(3685元以下),行政村無集體收入。
“從2014年6月開始,昌寧縣按照標準篩選各個鄉鎮,并進行公示。”楊勇軍說,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幫扶計劃,落實幫扶單位。
自從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村,昌寧縣漭水鎮沿江村從“空殼村”一躍為小康村。置身于沿江村的天堂山森林中,林木青翠,鳥語花香。“天堂山里可全是寶。”村黨總支書記王雙林說,縣里根據村里的具體情況,確定特色脫貧產業。目前古茶樹產業已經成為沿江村的骨干產業之一。山里還出產野蜂蜜和百合粉,村里成立農產品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領村民擺脫了過去的苦日子。
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就得考慮搬遷扶貧了。施甸縣擺榔鄉關腳村自然條件差,耕地多為坡地,石漠化嚴重,發展特色產業的條件不足。精準識別后,關腳村小組將整體搬遷到尖山村。
走一段崎嶇的山路,來到關腳村李天華家。雖是白天,但屋子里黑漆漆的,只有微弱的光從屋頂的縫隙處透出。老李說,搬遷將使生活很快得到改善。新的安置房有120平方米和150平方米兩種戶型,有廚房、衛生間,方便多了。
施甸縣計劃通過3年時間,投資70億元,實現3萬戶10萬人的搬遷,向縣城、中心鎮、中心村集中,并配套好產業,解決好就業,實現搬得出、住得好、能致富。
從2013年至2015年9月底,云南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30.2億元,啟動實施188個整鄉推進項目,完成2800個行政村、9350個自然村的整村推進項目,同時合力攻堅,為建檔立卡貧困村“換窮業”,依托貧困地區資源優勢,以片區產業發展規劃為引領,安排11.74億元財政專項產業扶貧資金,重點支持貧困鄉、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產業,增強“造血”功能,打造扶貧特色產業。同時對貧困村“治窮窩”,實施安居工程11.6萬戶,異地扶貧搬遷12.6萬人。
精準識別貧困機制,瞄準建檔戶脫貧
新形勢下國家扶貧開發戰略的完善和升級,就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辨識貧困戶和貧困村,要有靜態考察,更要有動態管理,這就是精準識別貧困機制。國務院扶貧辦公室政策法規司副司長李富君說:“精準識別,是方法,是科學,更是責任。”
高質量精準扶貧要建臺賬機制。李正陽說,保山市扶貧臺賬著眼“二個實”“兩個尊重”“兩個結合”。摸查鄉情、村情、戶情要實,杜絕簡單按人口基數下達、平均分攤貧困戶指標;民主評議和逐級公示要實,在核查申請對象人均純收入基礎上,準確識別貧困對象。尊重民意,全面真實識別因災致貧、因學致貧、因障礙致貧等隱性貧困人口;尊重事實,對經測評確認的農戶,由縣、鄉組織工作隊逐戶調查核實農戶家庭收入的真實性。
胡國云說,民主評議與集中決策相結合,有效避免人情建檔、違規建檔的情況,確保真正貧困的農戶建檔立卡全覆蓋。
完善的返貧“掛號”、脫貧“銷號”動態管理機制。昌寧縣是一個少數民族聚集多、貧困人口分布廣的連片特困地區,是國家確定的扶貧開發重點工作縣,全縣貧困狀況呈現“大連片、小集中”的特征。通過建設返貧“掛號”、脫貧“銷號”動態管理機制,昌寧扶貧的精準性和效率大大提高,減貧率達到年均17.54%。
胡國云表示,扶貧動態管理機制已經實現全省覆蓋。現在,省扶貧辦的干部一看手機,就知道哪些地區,哪些群眾返貧“掛號”了、脫貧“銷號”了。
家底清,對象清,精準識別是一個動態過程,實現穩定脫貧的要及時退出,因各種原因導致貧困的要及時納入建檔立卡戶,要有針對性地幫扶。精準扶貧要持續用力,即使退出的貧困戶,也要扶上馬再送一程。切實讓每一個貧困戶和貧困人口脫貧有支撐,致富可持續。
?
?
相關鏈接:
云南大學首次發現分子材料電子結構與俄歇電子物理機制?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