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明博士為市二十五小師生解讀國學。
蔣正光老師講解孝道文化。
海口網12月2消息(記者杜潤濤 攝影報道)自國學“三進”大型公益活動開展以來,在我市引起熱烈反響,得到廣大師生、家庭以及市民的認可,借著這股熱勁的國學東風,11月26日和30日,該項活動分別走進了秀新社區和市二十五小。
從國學中汲取知識養料
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教育,國學熱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在神州大地涌現。然而何為國學?如何親近國學?30日早上,本報邀請現任教于海南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郭熙明博士為二十五小的300余名師生進行了詳細剖析和解答。
郭熙明博士以“聆聽來自土地深處的聲音”為主題,帶領學生們敞開心扉去品味國學的精華。“學術本無國界。‘國學’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特為一時代的名詞。”郭博士引用錢穆先生《國學概論》的原文結合具體的事例,給全體師生解答了國學的含義,并鼓勵同學們插上想象的翅膀,立足于堅實的“土地”,穿越“時空”的阻隔,以“心靈”與前人、先生相感應、貫通,親近國學。
郭博士帶領全體師生誦讀《詩經》的開篇《關雎》,在此過程中通過聲音、韻律讓學生體會“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美妙。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郭博士建議學生們用心感受《詩經》,從中可以汲取很多知識養料。
“這次的國學講座,讓我對國學有了新的認識,我原來只是簡單地認為學國學就是讀一讀古書和念一念古詩。”來自五年級的學生代越告訴記者,她非常認同郭博士的觀點,國學是提供養分的土地,她也要從這片土地中吸收更多的營養,讓自己茁壯成長。
奶奶學孝文化 回去培養孫子
新世紀的中國正逐步邁向老齡化社會,面對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孝道文化會更是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在新的歷史時期,孝是什么?為什么要孝?如何盡孝?26日下午,海口孔子學堂的副校長蔣正光老師為我市秀英區的秀新社區居民們帶來了一豐盛的孝文化大餐,為社區民眾詳解了孝的內涵。
該國學“三進”系列公益講座是由市委宣傳部主辦,市文明辦和市教育局協辦,本報承辦的大型公益項目,結合我市的“雙創”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我市民眾弘揚傳統文化,培育核心價值。
蔣正光老師圍繞“百善孝為先”為主題,用深入淺出的講解,形象生動的比喻和發人深省的講解,以家庭教育之道、望子成龍之道、孝悌齊家之道、夫妻相處之道等作為重點內容,詮釋孝道文化對構建和諧家庭、幸福人生的重要意義。蔣老師的精彩演講獲得了現場觀眾的一致好評。前來聆聽演講的王女士表示,百善孝為先,他們家一直很注重孝的教育,她告訴記者,趁著還有幾分力氣,她要多學點孝道精華回家后好好培養孫子。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