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寒傷心,民寒傷國。”中國和非洲一樣都對貧困有著切膚之痛。非洲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大陸。幫助非洲脫貧,一直是中國同非洲國家合作的重要目標。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精準扶貧戰略,給非洲扶貧減貧帶來了新的理念、新的希望,為非洲減貧事業注入新活力。“學習中國”小編帶你一起去看看非洲脫貧路上的中國身影。
圖為:2015年12月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比勒陀利亞會見非洲聯盟委員會主席祖馬。
中國扶貧經驗對非洲的貢獻
中國和非洲國家同屬發展中國家,有相似的歷史遭遇,面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共同任務,農業在國民經濟中都居重要地位。中非經濟有較強的互補性,非洲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中國有適用的技術和經驗,雙方都有廣闊的市場和強烈的合作愿望,合作潛力巨大。因此,中國脫貧的經驗,可以為非洲提供參考和借鑒。德國全球與區域研究所主任羅伯特·卡佩爾說:“在某種程度上,非洲和中國很類似,國土面積大、復雜多樣,比起西方國家,中國的減貧做法和經驗對非洲的借鑒意義可能更大?!痹?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習近平指出:“中國將發揮好中國國際扶貧中心等國際減貧交流平臺作用,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更加有效地促進廣大發展中國家交流分享減貧經驗?!?/p>
中國在扶貧實踐中總結探索出許多成功模式,如整村推進扶貧模式(2000-2004)、雨露計劃扶貧模式(2004)、產業化扶貧模式(將產業化扶貧與整村推進、連片開發、科技扶貧相結合,帶動貧困農戶增收)、連片開發扶貧模式(開展“縣為單位、資源整合、整村推進、連片開發”試點)、移民搬遷扶貧模式(對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地區的620萬特困人口實行了搬遷扶貧)、特困地區綜合治理扶貧模式(抓住主要矛盾,整合各方資源,集中力量攻堅)。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三十多年的扶貧實踐和理論基礎上,總結提煉創新出精準扶貧方略。他指出:“現在,中國在扶貧攻堅工作中采取的重要舉措,就是實施精準扶貧方略,找到‘貧根’,對癥下藥,靶向治療。”這些成功模式不僅對中國的扶貧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非洲減貧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在中國和非洲,農民都占有人口的大多數,農民脫貧是解決貧困問題的關鍵。在遙遠的非洲烏干達,該國政府憑借中國扶貧經驗,實施了一系列旨在穩定經濟、為農業發展創造環境的經濟和機構改革。例如允許農民可以直接從銀行借貸資金,撤銷不利農業發展跨區域合作的各種限制,向窮人分配可耕土地,提供農業咨詢服務,擴大農業金融市場,充分利用可持續的自然資源,加強包括道路、可持續的能源資源利用在內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向窮人提供免費義務教育,改善衛生條件,加強對艾滋病等疾病的防治,提高成人識字率等。近10多年來,昔日的動蕩之國在扶貧的道路上己經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據烏干達統計局(UBOS) 2009年發布報告稱,烏貧困人口比例由過去的38%降至31%,降低7%。特別是城鎮、中部和西部地區減貧效果更加明顯。
交流經驗,也離不開加強合作。中非農業合作在中非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為了幫助非洲國家自力更生發展農業生產,早自20世紀60年代起,中國就在幾內亞、馬里和坦桑尼亞等國建立農技試驗站和推廣站,試種水稻、蔬菜和甘蔗等農作物,指導和推廣種植技術,并進一步援建了農產品加工廠等成套項目。成效顯著的中非農業合作不僅促進了非洲當地農業生產,而且使當地農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并使他們掌握了一些農業適用技術和田間管理技能。中國的脫貧經驗發揮了積極作用。南非著名政治評論家、《貧窮的設計師》一書的作者莫列齊姆貝基說,中國扶貧是“正確的發展模式”,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可以從過去25年發生在中國的農業改革中學到的重要經驗”。
圖為:2015年10月16日,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論壇并發表題為《攜手消除貧困促進共同發展》的主旨演講。
中國政府對非洲的援助
不僅中國減貧方略、減貧經驗毫無保留地給非洲共享,同時中國還盡最大努力幫助非洲國家減貧。習近平指出:“消除貧困是人類的共同使命。中國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貧困的同時,始終積極開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消除貧困。60多年來,中國共向16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近4000億元人民幣援助,派遣60多萬援助人員,其中700多名中國好兒女為他國發展獻出了寶貴生命。中國先后7次宣布無條件免除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對華到期政府無息貸款債務。中國積極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大洋洲的69個國家提供醫療援助,先后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落實千年發展目標提供幫助?!?/p>
過去60多年來,非洲是中國援助的重點地區,從東非高原到西非海濱,從撒哈拉大沙漠的內陸國家到南部非洲的小島國,中國援建的鐵路、港口、會議中心、體育館、圖書館等等,已成為非洲國家的亮麗風景。幾十年來,中國為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這些援助項目促進了當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體育事業的發展,受到當地政府和人民的認同。中國政府援非重點工程主要包括:中國政府援建的耗資約5億美元的坦贊鐵路;中國政府無償援建的耗資2億美元的非洲聯盟會議中心;在毛里塔尼亞援款建設的友誼港;在蘇丹援建的麥洛維大壩;中國政府在莫桑比克援建的津佩托體育場;剛果(金)首都金沙薩的烈士體育場;中國方面提供貸款并承建的津巴布韋國防學院;中國政府無償援非的達喀爾國家大劇院;中國在塞內加爾援建的塞內加爾國家大劇院;中國援建的馬里醫院;中國援建的盧旺達馬薩卡醫院等等。
在聯合國系列峰會上,習近平代表中國政府提出了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舉措。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習近平指出:“在前不久召開的聯合國系列峰會上,我代表中國政府提出了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舉措,包括中國將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億美元,支持發展中國家落實2015年后發展議程;繼續增加對最不發達國家投資,力爭2030年達到120億美元;免除對有關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還的政府間無息貸款債務;未來5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6個100’的項目支持,包括lOO個減貧項目、100個農業合作項目、100個促貿援助項目、1OO個生態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項目、100所醫院和診所、100所學校和職業培訓中心;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2萬個來華培訓和15萬個獎學金名額,為發展中國家培養50萬名職業技術人員,設立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等等。”乍得總統代比表示:“在21世紀有一個領域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那就是中非合作。中非合作在今天堪稱典范,因此,我想要借此機會向中非人民致以我崇高的敬意?!彼麖娬{:“習近平主席也在最近的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了將為發展中國家提供‘6個100’的項目支持。這些都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機遇。我想要借此機會,向習主席表示感謝。您的這一舉措也再次證明了中國這個美麗、偉大的國家的善意。中國也向世界表明我們可以改變自身的地位,可以讓一個貧窮的國家變得富裕,感謝親愛的中國朋友帶給我們的這一啟示!”
圖為:2012年7月10日,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蘇州出席第二屆中非民間論壇開幕式,并以“推進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新發展”為題發表主旨講話。
中國民間力量對非洲的援助
民間對外援助是跨國關系的重要一環。除了政府對非洲的援助,民間力量對非洲援助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一些中國民間組織和機構發揮著重要作用。
2012年7月10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出席了第二屆中非民間論壇開幕式,并以“推進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新發展”為題發表主旨講話。習近平表示,中非民間組織齊聚一堂,圍繞“民意溝通、民間友好、民生合作”的主題,共同探討中非互利發展新舉措、中非民間交流新形式、中非合作雙贏新思路,對促進中非人民友好、推動中非關系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14年5月12日,第三屆中非民間論壇在蘇丹首都喀土穆開幕。論壇圍繞“分享經驗、深化合作、付諸行動——中非人民共同實現減貧脫困的目標”主題,討論如何以務實高效的共同行動改善中非人民福祉,鞏固中非人民友誼。習近平在賀信中表示:“本屆中非民間論壇以‘分享經驗、深化合作、付諸行動——中非人民共同實現減貧脫困的目標’為主題,回應了中非人民的共同關注,必將密切中非人民傳統友誼,深化雙方在發展理念和經驗方面的交流互鑒,有利于增進中非人民福祉,推動非洲實現千年發展目標。”2015年8月26日,第四屆中非民間論壇閉幕。期間,來自中國和近30個非洲國家以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非洲聯盟的200余名代表圍繞著“從民間視角看中非合作面臨的新機遇”和“民間助力中非命運共同體建設”兩個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擬定并通過了《中非民間交流合作倡議書》。
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對外援助工作從緊急救援行動,到本土項目國際化,再到國外實地執行項目,都深具特色。2008年中國扶貧基金會理事會提出“與中國在非洲的企業聯系,走出國門,援助非洲?!贬槍︸v非企業募款以援助非洲成為其主要策略之一,援助非洲也因此成為其對外援助的工作重心。
在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政府“走出去”戰略的推動下,中國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其中一些駐非企業對所在國承擔社會責任,成為援助非洲項目的主要經費來源。例如,援建蘇丹婦幼保健系統示范項目的經費主要來自中國石油尼羅河公司。
中非之間的民間交往也不斷增進中非人民的友誼,加深相互了解,促進中非經濟發展和文教交流,從而為幫助非洲脫貧發揮作用。近年來,隨著中非友好關系的發展,雙方結成友好城市和民間團體互訪也逐漸增多。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中國非洲人民友好協會在推動中非民間經貿領域合作、促進中非農業、人力資源培訓領域的交流和開展中非文化、旅游領域交往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面對貧困,中非人民相互信任、攜手努力,共同開創著富裕的新世界。習近平指出:“‘仁義忠信,樂善不倦’。中國人民歷來重友誼、負責任、講信義,中華文化歷來具有扶貧濟困、樂善好施、助人為樂的優良傳統。”中非人民心連心手挽手,正為共建一個沒有貧困、共同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不懈奮斗!
?
?
?
相關鏈接:
老外看習主席出訪(12):中非關系是真正的“互利共贏”?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