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8日電(記者黃玥)未來5年,脫貧已成為舉國上下一場必須要打贏的攻堅戰。“精準”更成為脫貧之舉成敗的關鍵。
對扶貧工作有著深入思考,對貧困群眾有著真摯情感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考察和講話中反復強調“精準”的重要性:
“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
“要把扶貧攻堅抓緊抓準抓到位,堅持精準扶貧,倒排工期,算好明細賬,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
……
習近平為何如此看重精準?
貧困,發展中大國不協調的畫面
扶貧一直以來是習近平牽掛和擔心的事情,也是40多年來讓他花費精力最多的事情。他曾說“他們的生活存在困難,我感到揪心。他們生活每好一點,我都感到高興”。
當中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可人均收入還排在世界第80位左右,國內仍然有7000多萬貧困人民連吃喝等基本生活都成問題。
按照年收入2800元的貧困線標準,貧困人口每人每天的購買力只在7.7元左右。在北京,這些錢可能連一頓早餐都不夠。
有媒體曾報道,在我國貴州一處苗族聚居的貧瘠石山區,孩子們住在山上,上學要爬十幾公里的山,經過懸崖峭壁,還要躲避突然滑落的石頭。村子里沒有潔凈的生活用水,也沒有干凈的廁所,人畜都住在一塊……
這些情景,與常常“霸占”媒體版面的富人開豪車、出入高級餐廳、狂買奢侈品等畫面是如此不協調。
在我國富裕的地方還有著食不果腹的貧困,這無疑反映了我國經濟秩序的整體失守,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性不是很高。
貧困問題,成為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攔路虎”,成為國家領導人的心頭之痛。
貧困,不是你想象的那樣
2011年由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合作出版的《貧窮的本質》一書曾指出,多年來扶貧政策大都以失敗告終,原因就在于人們對貧窮的理解不夠深刻,鋼沒有用在刀刃上。
貧窮是什么?是吃不飽嗎?是看不起病、上不起學嗎?過去國家扶貧的措施基本是從吃得飽飯、能看病、能上學等方面入手來擺脫貧困,但為什么還有7000多萬絕對貧困的群體。
很多人沒去過貧困地區,不知道貧困人民到底有多窮。曾經有一部紀錄片,片中幾個場景是,一些貧困地區的孩子,不知道原來要吃中午飯,因為他們長這么大,都沒吃過;那些孩子冬天赤腳、衣衫襤褸,手腳全是爛掉的凍瘡……
對于絕對貧困人民來說,他們每天掙扎在是否活得下去的現實困境當中,在他們的世界里,沒有儲蓄,沒有創收,甚至沒有生活。
但比這些更糟糕的是,他們長期生活在與貧困對抗的絕望和沖突中,貧困均衡很難打破,他們“貧窮志短”,缺乏改變的欲望和信心。
因此,貧困地區的廉價資源和勞動力所剩無幾,又缺乏內生動力。不管是外界一時的幫助,還是貧困人民一生的勤勞,或許都無法改變命運。
要改變貧困,就要改變“幫扶就是幫錢幫物”的傳統觀念。我們要多研究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拿出能改善他們貧困境況的有效手段。
導致貧困的原因各不相同
貧困是一個結果,導致貧困的原因卻各不相同。
不可否認,我國貧困問題十分復雜。在7000多萬貧困群體中,除了居住在石山區,還有深山區、高寒區、黃土高原區等偏僻、不適合生活的地方。
不管是歷史條件制約、經濟基礎落后、自然資源匱乏、生態環境惡化、人口過度增長……都只是貧困成因的冰山一角。
今年,一名自稱來自湖南某村村民,給上級領導寫了一封“扶貧名單不公平、不精準”的投訴信,希望引起領導的重視,給真正貧困人口翻身的機會。
他在信上說,村里的扶貧主要扶領導干部的親戚,而自己一家四口常年擠在一個40平米、墻磚大裂漏雨的破爛房子里,卻沒有被登記和通知。
從投訴信中,我們能看到過去扶貧工作存在沒有扶到點子上、實惠也沒真正落到貧困人口身上的問題。例如,貧困居民數據來自推測估算,扶貧資金“天女撒花”,人情扶貧、關系扶貧造成應扶未扶、扶富不扶窮的社會不公,甚至滋生腐敗。
這不僅暴露了政府作風上不嚴不實的問題,也集中反映了扶貧工作不精不準、大而化之的缺陷。
貧困是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現象,倘若不深入貧困地區,不了解貧困群體所思所想所需,政府所制定的政策與具體貧困環境不相符合,沒有針對性,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數以萬計的貧困人口,都得細細分類,一一對應找到辦法,“精準”二字呼之欲出。
精準扶貧,或將成為撬起貧困大山的支點
盡管掙扎在貧困線上的人們生活依舊艱難,但中央態度很明確,就是要消除貧困。各級扶貧部門均以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為己任,精準扶貧。
從對貧困宣戰的態度中,我們看到國家的責任變得確定、明確和巨大。習近平對新一階段的扶貧工作提出精準的要求。這意味著,要撬起貧困大山的支點,要利用精準這根杠桿。
扶貧攻堅忌諱含含糊糊、畫粗線條、搞一刀切的扶貧方式,關鍵在找準找實貧困戶,把家底摸清、把情況搞準,從而根據具體情況、貧困戶家庭人口、產業特點、氣候條件、環境因素等,制定出具體可操作性強的幫扶措施。
而具體怎么扶?我們可從廣東精準扶貧幫扶“雙到”(規劃到戶、責任到人)模式中,發現精準邏輯。
扶誰的貧——對3407個村36.7萬貧困戶158.6萬貧困人口建檔立卡;
誰去扶貧——全省派出3541個工作組11524名干部進村駐點;
用什么去扶貧——籌集227.3億元資金為“雙到”提供支撐;
如何去扶貧——創造金融扶貧、勞力轉移扶貧、產業扶貧、移民搬遷扶貧等扶貧模式。
……
正如諾貝爾獎委員會在一次頒獎后表示,“除非大量人口找到擺脫貧困的辦法,永久和平是無法實現的。”從這個意義來說,精準扶貧不僅是中國樣本,更為世界減貧事業提供智慧。
?
?
相關鏈接:
圖解:習近平論述當前經濟工作的“12345”?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