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林菲
“有困難,找晚報!”多年前,這是寫在每一期海口晚報上的承諾,它令讀者全心信任,傾心托付,為養女尋找親生父母、為心臟病少女實施“救心計劃”、為原瓊崖游擊隊女戰士搭建回家路、為車禍昏迷學子募集手術費……一個個或焦急、或懇切、或悲傷的請求通過一部熱線電話,連接起了報社采編人員與讀者的心。如今,那六個大字已不再用鉛字刻畫,因為它早就深入骨髓,侵入血液,成為報社的信仰。
尋親
寄養女孩終見親生父母
2003年4月的一天,海口晚報接到了一通來自湖南的電話,一位母親在電話那頭苦苦哀求:“請幫我的養女找到親生父母!”
這位名叫任蘭英的母親,她是不幸的,因為先天性無輸卵管,她失去生育能力;但她又是幸運的,在1993年與丈夫來海口打工后,他們遇見了生命中的小天使——海琳。海琳的親生父母因為生活貧困,不得不將剛出生的小女兒寄養在任蘭英夫妻家中。海琳的出現讓家中充滿歡樂,也成為丈夫去世后任蘭英重新振作起來的精神支柱。
隨著海琳一天天長大,女兒常常追問的“爸爸在哪兒”,卻成為任蘭英難以作答的問題。想起自己缺失父愛的童年,想起與丈夫定下的等海琳20歲就告訴她身世的約定,任蘭英戰勝可能永遠失去愛女的憂慮,做出了為海琳尋找親生父母的決定。
任蘭英的決心打動了本報記者,記者宛楓的《爸爸,你如今在哪里》報道刊出后立刻引發巨大反響,近百個熱心電話涌入報社。在對線索的一一核實、篩除中,報社為這對母女鋪就了一條以海南為起點,穿越廣東、四川,最終到達湖南的尋親路。在與本報聯合制作海琳尋親節目的湖南衛視《真心風采》錄制現場,分離8年的骨肉終于相見。海琳一句撕心裂肺的“爸爸——媽媽——我想你們!”讓所有人都忍不住淚下,海琳生父陳剛更是沖上臺緊緊抱住女兒。在接受主持人采訪時,陳剛哽咽著說出的第一句話就是“感謝海口晚報!”
歸鄉
革命老人半個世紀后 回瓊尋根
從山東到海南,對很多人來說,不過是一個機場到另一個機場的距離,但對于原瓊崖游擊隊女戰士楊素珍來說,卻有52年那么遙遠。這位戰功累累的老人在新中國成立后隨丈夫到山東定居,從此失去了海南家鄉親人的消息,回家成了她有生之年最大的心愿。2005年4月,海口晚報報道的90歲老人楊素珍的故事感動了很多讀者,他們和報社不約而同有了一樣愿望——幫助老人回家。
想要幫助楊素珍回家,第一步就是找到老人的家人,幸運的是,美蘭區靈山鎮多普村的幾位老讀者一下就認出了楊素珍。報社特地派出兩路記者,一隊順利找到楊素珍的家人,一隊則捎上老人日思夜想的家鄉特產前往山東。
在山東,本報記者王紹兵記錄下了楊素珍吃著家鄉水果時的感慨,見證了老人52年來第一次與海南家人通了電話的激動時刻,探尋了老人抗戰時期的英勇事跡。然而老人始終念叨的是“俺想回家”,讀者們期盼的也是老人回家的消息。
終于,在本報和山東勝利日報、齊魯晚報聯合組成的“圓夢團”的護送下,楊素珍時隔半個世紀再次踏上夢中的故土。2005年4月16日,機場貴賓廳里沸騰了,聞訊而來歡迎老人的讀者擠滿大廳。面對熟悉的鄉音,陌生的面孔,楊素珍忍不住淚流滿面,“俺想在家多住些日子。”
救助
心臟病少女重獲新生
“6年前,從學校回來,以為自己只能過最后一個兒童節了,沒想到還能回到學校,還能過上青年節!”2013年10月,本報記者彭桐再次見到了鄭宇珊,記憶中那個嘴唇發紫的病態女孩,已長成亭亭玉立的18歲少女。她始終沒有忘記過,當年,就是海口晚報的一篇篇報道,為自己創造了生命的奇跡。
2007年的兒童節,12歲的鄭宇珊是在家中度過的。這個2歲便失去父親,10歲母親改嫁,靠爺爺低保金拉扯大的女孩,兩個月前因為先天性心臟病發作不得不休學。她每天只能看書,幻想著病好后,上學工作回報爺爺,卻不知道因為拿不出治療的錢,年邁的爺爺在門外巷道上偷偷抹了幾回淚。
老人的淚灼傷了記者的心。2007年6月2日,一篇《5萬手術費“擋”住進京路》的報道面世,報社與海口市紅十字會聯合為鄭宇珊開展了“救心”計劃,發動社會愛心人士捐款,共同幫助她早日去北京接受治療。沒想到,短短一周內,“救心”計劃就募集到近10萬元善款,更有不少愛心家庭和醫生報名,愿意陪伴護送鄭宇珊到北京接受手術。在愛心的包圍下,鄭宇珊成功實施手術,與死神擦肩而過,重返校園。
“我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當年只能祈求奇跡發生,結果晚報真讓奇跡出現了。”病愈的鄭宇珊讓爺爺將當年本報所有的報道都收集了起來,放進書柜里,時常翻出來細細閱讀,對那些幫助過自己的人仍感激不已。
傳遞
受助學子助他人
2015年5月17日,距離高考不到一個月,這本該是高三應屆考生埋頭苦讀的關鍵時刻,但長流中學高三學生肖中斌卻躺在重癥病房中昏迷不醒。
意外就發生在9天前,肖中斌在返校途中遭遇嚴重車禍,自此陷入昏迷。肖中斌的父母都是普通農民,為了救治兒子,他們不但花光所有積蓄,還舉債16萬元,但仍被繼續治療所需的幾十萬元費用逼到了絕境。
海口晚報和海口網率先報道了肖中斌的不幸遭遇,本報工作人員和社會愛心人士踴躍捐款。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孫新陽和市委副書記、市長倪強分別作出批示,要求相關部門前去醫院慰問肖中斌家人,并帶頭捐款。短短一日內,愛心善款就達到63萬元。
海口晚報接連不斷的報道,為所有關心肖中斌的讀者傳遞最新信息,也捎去他們的祝福。在“5·20”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大眾的愛心終于喚醒了沉睡的學子。“我無法用語言表達出全部的感激之情,但仍要說一聲,謝謝你們!”肖中斌的弟弟肖中程含淚寫下了感謝信。
兩個月后,仍在康復過程中的肖中斌做出了一個感人的決定——他要從大家捐助的善款中拿出10萬元,幫助同樣家庭困難的學子,讓他們圓夢。在感動的同時,本報為肖中斌主辦了一場特殊的愛心接力會,坐在輪椅上的肖中斌親手將愛心款轉贈到受助學子手中。他說:“當初在我深陷困境之時,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對我伸出了援助之手,現在,我也想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服務
記者亦是志愿者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記者應該是提筆奮戰的一線戰士,編輯則是運籌帷幄的幕后軍師,然而,當他們走出報紙,來到讀者身邊,在車站為旅人拎起沉重的行李袋,在敬老院里為老人做上一桌可口的飯菜,在景區俯身拾撿石縫中的垃圾時,他們只是海口晚報志愿者服務隊中的普通一員。
2011年,為響應椰城刮起的“文明風”,本報向市民發出文明倡議,征集組建了“晚報義工隊”,配合“海南文明大行動”,利用周末的時間走上街頭,走進社區,開展文明、關愛互助活動。白沙門海灘上、萬綠園等地常常能看到志愿者們義務勞動的身影。
2014年,本報又成立了海口晚報志愿者服務隊,志愿服務成為常態化活動,服務范圍也越來越廣。1月28日,海口汽車南站出現第二撥旅客返程高峰,在來來往往的旅客中,鮮紅的“創建文明城市志愿者”綬帶格外引人注目,這些記者編輯們,活躍在車站各個角落,看到有需要的旅客就主動上前服務,搬運行李箱、看護孩子、購買車票……每一聲“謝謝”就是志愿者們最大的鼓勵。
也許是中秋節、重陽節,也許是任何普通的一天,報社的每一次志愿服務活動,都會得到志愿者們的積極響應,對于大家來說,手中的筆是為了守望社會,維護正義,而盡自己所能,用身體力行的行動造福社會,是為了讓這個城市充滿真誠和溫情。
(海口網12月8日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