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隨著一股冷空氣的造訪,讓昆明人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冬意。而在這個熙熙攘攘的城市的角落里,生活著一群流浪、露宿、乞討人員,他們還好嗎?過得怎么樣?連日來,記者來到昆明多個流浪者棲居點,了解他們的冷暖溫飽,聆聽他們的酸甜苦辣。采訪中,記者還看到有好心市民會送一些食物給這些流浪者。
圓通橋下安個家
場景
現場:護國橋
12月8日 下午3時
鋪蓋整齊擺放在墻角
“這是市中心,收出來,也給過往行人讓個路”
在市中心的護國橋,常年居住著兩三名流浪者,他們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幾塊木板、棉絮、棉被是他們所有的家產。
記者來此時,流浪者已經把自己的鋪蓋卷得整整齊齊地放在墻角,并用木板做圍擋。鋪蓋旁放著兩把笤帚與撮箕,因為剛剛下過雨,其中一名流浪老人正拿著掃帚把積水掃到窨井里,“這是市中心,我平時收出來,也給過往行人讓個路。”
傘和油紙筑成小窩
現場:北站隧道
12月8日 下午4時
幾把雨傘搭起一個窩
“天氣再冷點,會有更多人來‘安家’”
記者冒雨來到北站隧道,遠遠地就看見隧道往入城方向的人行道上擺放著一些鋪蓋、行李。隧道中的人行道上,窩著十多名流浪漢,其中有頭發花白的老年人,也有二三十歲的青壯年。他們用鋪蓋、紙板等物件在人行道上圍出了屬于自己的地盤,有的則用帆布為自己搭了一個“棚”,有的用七八把雨傘給自己建了一個“屋子”,還有的用一張報紙和單薄的被褥組成了一個“家”。有的流浪乞討人員還在自己“家”門口,放了一個碗,里面扔著幾張零碎的人民幣。在凌亂的行李旁邊,還堆著一些飲料瓶、紙箱等廢棄物品,有的人身邊還隨意放著快餐盒和水果等物品。
下午時分,正是他們的娛樂休閑時間,借著昏暗的燈光,幾個年輕的流浪者圍坐在一起玩撲克,上了年紀的老人則在酣然大睡。附近的居民告訴記者,這些流浪漢一年四季都住在這里,等過兩天天氣再冷點時,還會有更多的人來此“安家”,最多時,隧道中的人行道睡滿了流浪者。
盤龍江水洗把臉
現場:盤江西路
12月9日 上午11時
糞草全都扔進垃圾房
“這是自己的‘家’,總要愛護愛護”
盤江西路一棵行道樹旁,放著幾個堆滿了破舊衣服的舊沙發,其中有幾個用帆布遮了起來,此外還有一個用樹枝、塑料管、帆布撐起了一個簡易廚房。流浪者告訴記者,這就是他們的“家”。
在人行道的內側,堆放著雜七雜八的舊物,有舊家具、家電,還有五顏六色的瓶瓶罐罐和紙板,中午時分,他們便支開小攤,變賣這些從四處撿來的“寶貝”。離他們不遠處,便是一個垃圾房,記者發現,這些流浪漢都會把垃圾扔入其中。“好歹這里是自己的‘家’,總要愛護愛護。”一名流浪者說。
周金權邊流浪邊尋找失散的妻子
講述
周金權
36歲 尋甸人
為了尋妻四處流浪也要堅持
周金權平時靠撿破爛、廢品,擺小攤維生,與他交談時,他思維敏捷、邏輯清晰。他曾是貨車司機,月薪最高時可以拿到上萬元。但如今,走上流浪的道路也實屬無奈。
“2012年,媳婦說要回會澤老家照顧生病的父親,從那天離家后就再也沒回來過。后來,我去找她,岳父卻說女兒就沒回來過。”周金權說,他一直給媳婦打電話,手機從無人接聽到停機,最后到空號,自此他便踏上了漫漫尋妻路。他甚至遠赴廣東、廣西、福建等地,花光了身上所有的積蓄,歷盡千辛萬苦才輾轉回到昆明。“昆明畢竟是省會城市,留在這里信息也多些。”周金權開始學著別人撿廢品過生活,白天出攤,晚上騎上20元買來的破自行車,跑遍大半個昆明去找妻子,順便撿些“寶貝”第二天賣。
“前兩天天冷,遇到一條流浪狗,我看著可憐,就牽著回來養。”說著,周金權便唱起歌來:“一起流浪。”周金權告訴記者,他呆在盤江西路已經一年多了,和周圍的流浪漢處得就像一家人。晚上,大家湊錢買點菜一起做飯,生病了,又你一元我三元地湊醫藥費。周金權家中還有個兒子,每次一打電話就向他哭訴想媽媽。周金權說,一定要找到媳婦才回家。
5歲的小丁香與“鄰居”哥哥玩耍
小戴
18歲 普洱人
家遭變故棄學打工卻致流浪
本該在課堂和小伙伴們愉快學習的小戴,因家庭的變故走上了流浪之路。
小戴年幼喪父,讀小學時,母親又因販毒被關押,原本就困難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考慮到家中還有比自己小3歲的弟弟,他決心放棄學業出去闖一闖。
兩年前,小戴來到昆明,在官渡古鎮的一家餐館打工,每月1800元的工資。生活剛有些好轉,他跟朋友到夜店玩時,身上裝著所有證件的錢包被偷。身無分文,又沒了身份證,跟家人又聯系不上,從那之后小戴便開始了流浪之路。他居無定所,每天背著一個大大的麻袋上街撿些瓶瓶罐罐,走累了,便合衣躺在路邊;天冷了,就鉆到麻袋里去避風。“我是前幾天才在一個流浪漢朋友的介紹下搬到隧道里來的,他告訴我這里至少不用淋雨。”
小戴自己也不記得每天要走多少條街,翻多少垃圾桶,總之,運氣最好的一天,他可以撿到6公斤瓶子,賣得12元,可以給自己買點吃的。偶爾也會買些酒和朋友一起喝,因為這樣就可以不用想家,想媽媽。說起媽媽,小戴無數次哽咽,他告訴記者,有時晚上常常夢見媽媽,醒來時,枕頭都被哭濕了。
流浪者聚集的北站隧道
聲音
民政 對流浪人員只能勸導
昨天,記者聯系了盤龍區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流浪乞討人員四處“安家”,的確會給市容市貌帶來影響,但他們不是直管單位,遇到這樣的情況,只能加以勸導,并聯系民政部門。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大多數流浪者盡管生活困難,但他們寧肯在街上風餐露宿,也不愿意去救助站。記者昨天聯系了昆明市救助站,站長李金留說,目前,民政部門是按照《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發現沿街的流浪乞討人員后都會對其勸導,但必須是在其自主自愿的情況下,才能讓他們到救助站或是提供車票回家生活。“救助站會給流浪人員免費提供吃住,但是一些流浪人員認為生活在救助站反而沒有在外面逍遙自在。”
吃住都在這方天地。
網友 社會應提供更多救助
@春田花花:我接觸過很多流浪者,他們最愛說的話就是:“出來流浪的人,就是不想回家。”因此,他們寧愿在外挨餓受凍,也不愿意去到救助站。只有在天冷得受不了時,部分人才會選擇去救助站過一晚上。因此,強制他們去救助站是不可行的。
@劉文:我做過志愿者,每年最冷的時候,都會有人組織大家上街給流浪者送食物和衣服。但流浪者并不完全是像我們想的那樣,會很高興接受,相反,很多人會很排斥志愿者的靠近。社會對流浪者提供的不應該只是簡單的救助,尤其是公益組織,在做愛心活動時,或許可以考慮給他們安排一份能自食其力的工作。
@Joe:流浪者大部分都知道救助站在哪里,甚至許多人曾經有過進救助站的經歷,但他們會覺得在救助站不自由,這也是為什么許多人露宿街頭,也不愿去救助站的原因。
?
?
?
相關鏈接:
流浪漢天橋安家 海口市民:希望相關部門能加強管理?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