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棺清理發掘工作現場。本版圖片/新華社
昨天,備受關注的南昌西漢海昏侯墓進入主棺柩清理發掘的關鍵階段。由于文物疊加情況復雜,專家分析棺柩存在解體可能。為保護好文物,考古專家組決定把主棺棺柩整體“打包”至附近考古實驗室,整體打包重量達10噸以上。截至目前,南昌西漢大墓挖掘現場已出土各類文物2萬余件,已有多項證據將墓主人指向漢武帝之孫、第一代海昏侯劉賀。
進展
西漢大墓主棺進入清理階段
自11月14日南昌西漢大墓啟動主槨室考古發掘以來,經過一個月的文物清理提取,主槨室除了棺柩部分,其他都已基本清理提取完畢。考古人員在主槨室內發現了玉耳杯、博山爐、銅壺、銅鏡、玉環等眾多精美玉器。
昨天上午,在考古發掘現場,10多位考古專家圍在主棺柩四周,專注地研究著棺柩及周邊的情況。記者現場看到,主棺位于主槨室東寢的東北部,南北放置,長約4米,寬約1.8米,平面呈長方形,棺木為樟木。
現場考古專家稱,當天的工作主要是對主棺進行清理,因古代的地震,已經成了30厘米高的一堆文物,棺罩和主棺的頂板混為一體,專家們正在研究如何將它們分開。
此外,記者現場了解到,在離挖掘現場一公里的地方,考古工作人員建立了一個文物保護工作站,屆時一些珍貴的文物將會被運到這里做進一步的保護和研究。
主棺打包至附近實驗室清理
南昌西漢大墓考古發掘專家組組長、中國秦漢考古學會會長信立祥介紹,“原本準備了兩種主棺清理方案,第一種是現場清理,但剛通過縫隙發現主棺里面保存較好,現打算將其整體打包至一公里外的實驗室,套箱提取是最佳方案。整體打包重量達10噸以上,由于之前墓地經歷過地震,導致主棺兩側棺板坍塌,整個主棺目前只有30厘米高。”
據專家介紹,將主棺整體“打包”運往實驗室是最好的方式,因為有各種先進儀器和低氧工作間,文物能得到最妥善保護;但如果棺體損壞嚴重,打包難以實現,就只能現場打開,先清理部分棺內文物,縮小裝箱體積,減輕重量后,再運往低氧實驗室。
猜測
多證據指向漢武帝之孫劉賀
發掘現場,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對一些長約1米的片狀器物進行提取。據現場專家介紹,這些文物應該是屬于漆器,可能是竹藤,或者是柳藤,下面用銅墩套住,這應該屬于儀仗性質的器物。
此外,考古人員從主槨室出土了一塊有葡萄般大小的琥珀,這塊琥珀兩端鉆有微孔,對齊貫穿,其中還有昆蟲,屬于珍貴的蟲珀。“琥珀兩頭有穿孔,可能是作為掛飾使用。”現場專家表示,這些東西一般貴族是用不起的,應該屬于諸侯王。
此前,考古人員在海昏侯墓的西側,發現了一個大型車馬陪葬坑,“車馬坑將是確定墓主人為第一代海昏侯劉賀的重要證據。”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軍說,公元前33年漢成帝下令廢除諸侯王車馬陪葬制度,根據歷代海昏侯生卒時間,基本可以推斷墓主為劉賀。
另外,在海昏侯墓北藏閣的“樂器庫”中,出土了兩堵(架)編鐘、一堵編磬。“按照《周禮》中的禮樂制度,‘四堵為帝,三堵為王’。”海昏侯墓考古專家組副組長張仲立認為,海昏侯墓出土的三堵懸樂,明顯高于墓主“侯”的身份,而只有第一代海昏侯劉賀曾經具有王的身份。
史料記載,海昏侯的爵位承襲了4代。第一代海昏侯劉賀的生平最具傳奇性,一生經歷了王、帝、侯的跌宕。他是漢武帝的孫子,曾被權臣霍光扶上帝位,但27天后遭廢黜,成為漢代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史稱“漢廢帝”。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