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特派記者 陳五男
在廈門,鼓浪嶼鋼琴碼頭不見一個垃圾桶,但地面仍干凈整潔;南普陀門口前,志愿者舉著牌子倡導游客文明旅行;丟棄在中山路步行街上的紙屑落地不久,就被路過的市民撿起……今年2月,廈門再次榮膺“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實現四連冠。來到這座冠軍城市采訪,記者最大的感受就是,文明創建在這里已與城市發展相融合,成為一種常態。
“沿路走過來,一個垃圾桶都沒見著,路面卻如此干凈,看著就舒服,廈門這座文明城,名副其實!”從廈門高崎機場前往住所的途中,同行記者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導游小李哥指著前方的公益廣告牌說,行走在廈門的大街小巷,不時可以看到“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公益廣告,它不僅是這座城市創建文明城市的響亮口號,“共同締造”理念早已融入到當地市民的生活中,成為市民主動參與文明城建設的自覺行為。
大巴在駛經思明南路某條不知名小巷時,一手拿著取物夾,一手拿著垃圾桶,將路面的垃圾撿入桶中的兩人引起了記者的注意。特別的是,他倆不僅身著紅馬甲,其中有位還是上了年紀的老大爺,年輕的那位牽著老人的手,有說有笑地向前走著。“以前聽說,若是全體廈門市民以十人一對集合,每隊之中,起碼有一位穿著紅馬甲的義工,說的就是他們么?”“義工服務‘風靡’廈門,做義工,早已成為廈門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小李哥向大家介紹道,每到周末,思明區城市義工總會活躍在思明區的旅游景點、商業大街、公園里,他們被稱為“最美廈門人”。“要問我們最自豪的是什么?收獲快樂,傳播文明,升華人生……”導游在大伙的慫恿下,哼起了一段義工自己創作的《城市義工之歌》。
“在鼓浪嶼,所有的機動車是禁行的,只有一輛垃圾車是機動車,連自行車都是極少見,島上只有數十輛供游客觀光的電瓶車。步行是島上唯一的交通方式,不管是當地居民還是慕名而來的游客,這是必須遵守的‘鐵律’。”搭乘渡輪前往鼓浪嶼的途中,導游向大伙提了個醒。漫步在島上縱橫交錯的小巷里,不時能看到當地居民推著木板車上坡下坡,在這里,仍保留著最原始生活方式。
從城到人,再到人到城,市民的點滴舉止已然折射出這個城市的大文明。文明是什么?它并非高不可攀,而是生活中的舉手之勞,這也是海口在開展“雙創”工作過程中需要思考的。
(海口網12月16日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