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化的首張“入場券”
劉鴻儒的這些問題也是他的繼任者們思考的問題。
2000年2月,周小川出任證監會主席,上任不久表示“證監會應該當好裁判員,不偏向、不下場”,提出要進一步完善股票發行核準制度,組建由市場專業人士為主的發行審核委員會,逐步創造條件,由證券交易所更多地承擔掛牌上市的審核職能。
2000年3月17日,證監會頒布《股票發行核準程序》。2001年3月17日,股票發行核準制正式啟動,行政色彩濃厚的審批制退出了歷史舞臺。
當年,“核準制”被稱為市場化的首張“入場券”。人民日報于2001年3月19日刊文分析稱:在核準制下,符合條件的企業都可以進入遴選范圍。能不能發行上市,要看企業本身的實力。證券中介機構特別是投資銀行將會認真起來,遴選、輔導、保薦、詢價等都會按照市場規律去做,而不會像原先那樣搞“公關”拿項目,關門造“八股”材料。
“核準制”經歷了前期的“通道制”、后期的“保薦制”,實施至今。但啟動之初被寄予厚望的市場化作用,并沒有發揮出來。尹中立等受訪專家對新京報記者說,從實施效果而言,核準制與審批制并沒有本質性差別,仍是“偽市場化”。
依據現行證券法,“核準制”指的是證券主管機關對發行人申報信息和材料的全面性、真實性和準確性進行形式審查;對擬發行證券的投資價值是否符合法律或證券監管者規定的必要條件進行實質審查,并最終作出發行人是否符合發行條件的判斷。證券發行人只有在收到證券主管機關的核準函之后,才能發行證券。
尹中立表示,“核準制”的問題在于,核準時間過長,一旦IPO節奏放緩就形成了“堰塞湖”現象,而且,通過行政手段控制發行速度導致新股定價過高,圈錢問題嚴重,更為關鍵的是,“核準制”極易產生尋租和腐敗。
今年以來,證監會已有四名官員被查,包括證監會副主席姚剛、證監會原主席助理張育軍、證監會發行監管部處長李志玲、證監會投資者保護局原局長李量等。其被查原因多與股票發行有關,李志玲被查就是因為其丈夫違規買賣股票;李量曾多年負責創業板發行審批。
從“核準制”到“注冊制”的跨越
政府在股票發行管理中到底該擔任什么樣的角色?各界期待這個中國股市調整了25年的問題,通過股票發行注冊制將真正破局。
現任證監會主席肖剛如此解讀“注冊制”:實行注冊制就是證監會要以投資者需求為導向,對發行人信息披露的準確性、全面性進行審核,不對其投資價值和持續能力作出判斷。
也就是說,證券主管部門依據信息披露的原則和制度,只對證券發行人申報信息和材料的全面性、真實性進行形式要件的審查。即使該證券并沒有投資價值,證券主管部門也無權通過行政手段控制股票發行。
尹中立和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接受新京報采訪時都表示,實行注冊制有三大好處:注冊制把選擇股票的權利和新股定價權利交給市場,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的作用,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平衡供求關系,防止股價虛高;減少腐敗的發生,減少權力的尋租空間;完善股票市場,讓“殼”資源沒有了價值。因此,“注冊制”會使股票發行真正走向市場化,體現公開、公平和公正的市場原則。
不過,IPO把關者由證監會變成了市場,這樣的角色轉化對于證監會來說,并不輕松。尹中立表示,注冊制的成敗關鍵在于如何設計投資者利益保護機制,一旦發行人披露虛假信息、欺詐發行,投資者怎樣為自己的損失討回公道?
他認為,如果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決定》,那么如何設計投資者利益保護機制,將是證券主管部門面臨的考驗。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